APP下载

打造活动型课堂,助“公共参与”素养落地生根

2020-11-16殷雪莲

教师·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公共参与学科素养道德与法治

殷雪莲

摘 要:“公共参与”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四大科学素养之一,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应该是思政课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可以从建构生活事件入手,让学生置身公共空间;引入生活案例,让学生直面公共生活;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公共生活;辨析生活问题,指引公共参与,从四个方面来打造活动型课堂,让“公共参与”这颗优质的种子在小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公共参与”;活动型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6-2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7-0015-02

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重点,“公共参与”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四大科学素养之一,主要是指公民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公共参与”素养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公共实践,有序、合法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公共意识,并让他们自觉践行公共意识;还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打造活动型课堂,让“公共参与”素养植根于小学生心中,助“公共参与”素养落地生根。

活动型学科课程采用以社会活动为主要元素的设计建构模式,即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型道德与法治课,能更好地让理论知识植根于小学生心中,使其形成意识。活动型课堂在形式和方法上活化了教学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有利于让学生真正理解社会活动的内涵,并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培育“公共参与”素养。

一、建构生活事件,置身公共空间

“生活事件”即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建构不同的生活事件,以此关联学生最真实的生活,解决学生最真实的生活难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到身边的生活,再拓展至广阔的社会生活,形成公共生活意识,端正学生公共参与的态度。

《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空间“学校、家庭、社区、国家、世界”为主线架构内容。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兴趣、经验、发现等作为活动的资源,在课堂内建构生活事件,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使其置身于公共生活空间,认识和理解公共生活,培养公共意识。《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我们的班级”和“我们在公共场所”两个单元,分别指向学生的学校生活空间和社会公共空间。教师设计课堂活动时,可以构建空间性生活事件,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公共空间感,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在教授“我们小点声”时,教师可结合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不同生活空间来设计教学活动,如设计由学校生活空间扩展到社会生活空间时,应涉及学生在不同空间需要遵守的规则和会遇到的一些生活问题。具体来说,事件一,课堂内有的学生静静地看书,有的学生敲打桌子发出声音,有的学生小声说话;事件二,图书馆里有人大声说话,一个学生更大声地告诉他们不许说了;事件三,在公共汽车上,车门快要关了,你还没来得及下车,此时你会怎么做?教师构建这几个不同空间的事件,引导学生置身于每个公共事件中,谈感受和想法,或是“演一演”“劝一劝”“做一做”。由此,学生能根据自己所处的公共生活空间来做出判断和行动:什么时候该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该小声说话,怎样的音量在不同的空间里是合适的,在不同的生活空间里如何调节好音量,从而做一个讲文明、有公德心的学生。设计这样的事件,既拓展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思考有了宽度,其公共参与意识也会更强。构建公共生活事件,旨在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公共生活空间。学生有了“公共参与”意识,才能根据不同的空间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维护公共生活秩序、遵守公共生活规则。

二、引入生活案例,直面公共生活

小学生具有兴趣不稳定、以感性认知为主的特点。将生活案例引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案例教学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触摸、感受公共生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在教授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时,教师可引入生活案例。比如,班上同学因不遵守下课“不追赶打闹”的规则而受伤的事例;某校学生因不遵守“上下楼梯靠右”的规则而发生踩踏事件的事例;小朋友在手扶电梯上打闹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事例;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交通事故的事例等。讲述事例或让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提问:“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然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公共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规则,以及不遵守规则行为的表现与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课堂中,教师通过深入地分析案例以及让学生展开讨论,一定能让遵守公共场所规则的意识深入学生的内心。学生以后遇到有人在公共场所不遵守规则时,也能站出来予以指正。教师引入生活案例并进行分析,让学生直面公共生活中的事件,能促使学生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提高公共参与意识,有序、合理地参与公共生活。

教师要对學生的生活环境有全面的了解,除用好教材中的案例外,还要挖掘、整理本土案例、学生身边的案例。教师解读生活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应引入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生活案例,公共场所尽量考虑所在的班级;针对中年级学生,应引入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公共场所可以拓宽到学校、社区;针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引入他们能够感同身受、能够理解的生活案例,公共场所可以辐射到所生活的城市、社会,甚至国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通过引入学生触手可摸、举目可感的公共生活案例,让公共生活近在咫尺,让课堂也因此鲜活起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道德与法治意识,在生活实际中践行“公共参与”的意识将更强。

三、模拟生活情境,体验公共生活

情境化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枯燥乏味的道德与法律知识讲解增添了生活味与趣味性,让小学生明白 “道德与法治”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公共参与”的过程,能拉近学生和社会道德、法律之间的距离;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提高探究意识与能力。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引发学生在体验中的感受,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觉投入学习中。

小学生在生活中具有多重的生活角色,如家庭成员、学校中的学生、公共生活中的公民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除了可以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外,还可以让学生模拟生活场景,进行角色扮演,亲自体验、感悟角色,内化意识与规则。比如,教师在教授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时,可让学生扮演交警、司机、行人等角色进行情境模拟,体验公共生活,让学生明白为何要遵守交通规则、怎样遵守交通规则。在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可以设定固定情节让学生演绎,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演绎。教师要学会借景生情,以理激情,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授六年级上册“感受村民选举”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分别扮演选民、村干部、普通老百姓的角色,基于自身的理解诠释角色,并对最终场景进行点评,以强化学生对我国民主选举和公民意识的认知与理解,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公共生活,感受民主生活,提高公共参与的意识与能力。通过情景模拟,以及分析、讨论,可使学生体会到知识与公共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公共参与能力。

四、辨析生活问题,指引公共参与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要让学生内化公共参与意识,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辨别与分析教材中相关的公共参与知识点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探讨、研究与教材有关的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梯度、逐层深入,从简单的问题过渡到复杂的问题,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逐步收获解决问题的喜悦;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到问题的突破点,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探讨与研究问题。比如,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可以把问题的主语由“我”过渡到“我们”,由“我”过渡到“他们”,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打破思考时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格局,而把自我置身于公共社会生活中,更深入地思考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应该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辨析生活问题的常用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辨析问题,可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体现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为学生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辩论式”学习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也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应根据教材内容,抓住相互矛盾的两个观点,适时地组织学生辩论。学生在辩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見解,倾听、分析对方的不同观点与见解,从而对问题进行更深刻、广泛的思考,这样能培养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比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从‘白色污染说起”时,教师可以抓住“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塑料制品”与“塑料制品带来极大的危害”之间的矛盾,让学生展开辩论,从而深刻地意识到生活中要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于是,学生就会去思考如何有效地减少“白色污染”,愿意参与到减少“白色污染”的行动中,用各种方式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可以就公共问题举办听证会,进行民主决议,增强学生对听证会制度与民主决策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就相关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等。学生用不同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在讨论、分享、辩论、反思、总结等过程中,对话协商、沟通交流、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得到相应提高,“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也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穆 钰.谈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6):53.

[2]张小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案例的创新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8(9):59.

[3]骆培霞.生活情境——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清泉活水[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9(21):5-6.

猜你喜欢

公共参与学科素养道德与法治
“模拟政协”: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新路径
中国民粹主义三个动向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