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沉浸式”教研 共建“陪伴式”成长

2020-11-13戴小露

好家长 2020年8期
关键词:沉浸式年级组教研

文 戴小露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为了让游戏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幼儿园应该充分发挥好教师的纽带作用。

一、转变教师观念,重视师幼互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教师要积极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为幼儿营造民主、平等、自由、轻松的活动氛围,促进师幼更好地互动。

(一)蹲点观察,了解幼儿

在以往的游戏活动中,教师为了更好地把握班级幼儿的整体发展情况,在开展游戏时,教师都会在各区域之间巡回观察,虽然保证了活动的安全性与整体发展,却使教师对不同幼儿的兴趣点、认知能力和游戏水平知之甚少。通过研讨,我们确定了以下措施:每位教师在区域活动时至少观察两个区域,且在每个区域蹲点时至少持续观察二十分钟。一段时间后,A教师说:“在游戏活动中,不需要再等着我们去寻找问题了,通过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我渐渐了解了幼儿的兴趣、游戏需求及发展水平,这样我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例如,在小班游戏问诊活动中,教师们早早地来到班级,针对柜子里的材料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观摩教师说:“在钓鱼游戏中,需要用钓鱼钩勾住用毛根制成的鱼嘴,这对小肌肉的精细动作要求非常高,对小班幼儿来说太难了。我们建议班级教师将纸杯上的毛根鱼嘴换成吸铁石鱼嘴,这样操作起来会相对简单一些,幼儿们也容易获得满足感。”班级教师面露难色,说:“现在班上许多幼儿都能玩,这种操作方式对幼儿虽有一定的难度,但更能激起他们的挑战欲,而且他们玩的时候比较专注,不需要换材料。”看着教师们各执己见,我说:“我们说的都带有自己的主观意识,等游戏开始后,我们站在旁边静静观察,幼儿们会告诉我们这个材料到底适不适合。”

在接下来的游戏中,两位选择该游戏的男孩全程专注,他们自我调节身体的高度,控制好鱼竿的高度,不断刷新自己的成功纪录。可以看出,幼儿是喜爱这个游戏的,并且在这个游戏中我们观察到幼儿已经掌握了自主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在游戏中表现出了专注、坚持和勇于接受挑战的学习品质。观摩教师说:“看来我们都错了,书中阐述的年龄特点是相对平均的水平,小班幼儿通过游戏与活动,已经提前达到中班幼儿的能力水平,驻足蹲点观察果然能让我们了解到幼儿的真实能力发展水平。”

(二)参与游戏,给予支持

蹲点观察是对幼儿游戏行为和游戏兴趣点的深度观察,教师也要参与到游戏中,给予适当的推动,帮助幼儿在原有游戏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提升。在原有的活动中,游戏材料、环境创设、区域划分和课程设计基本都是教师着手设置的,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在逐步更新与进步。在园长的带领下,我们走进班级,再也看不到教师与幼儿的距离感。他们亲密无间,在一起进行游戏角逐;他们是阅读者、表演者与倾听者,担任着推动游戏发展的重要角色。在游戏中,教师们密切观察幼儿,耐心地指导幼儿,真正成为幼儿游戏的参与者、观察者和推进者。

(三)课程审议,幼儿参与

我园的课程审议由以往的年级组教师大组审议变换为班级师幼互动式审议。首先,由班级教师对即将开展的课程进行初步的审议和修改;然后,教师通过与幼儿对话,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探索兴趣,再次修改活动内容;最后,通过“给家长写一封信”的方式,提前了解即将开展的主题目标与游戏内容,让家长帮助幼儿做好积累相关经验的准备工作。在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年级组再集中研讨,相互交流本班幼儿在活动中比较感兴趣的且开展得较好的课程。然后,由年级组长进行整理,标注新课程,及时更新主题活动内容,形成主题课程体系。

这种互动式的课程审议,化单一为多元,化概括为具体,增强了幼儿的主体参与度和教师甄别删选的能力,提高了教师以幼儿为本的意识,让教师能挑选出更适合幼儿的课程内容,让幼儿更主动地进行探索,推动了课程的发展进程。

二、团队合作,增强教师凝聚力

(一)游戏问诊,以点带面

我园班级比较多,面向每个班级开展游戏问诊难以面面俱到。于是,在区域游戏调研前,我们开展了以点带面的沉浸式区域游戏问诊活动(为期三个月)。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每一组通过抽签的方式选择一个班进行区域问诊。园长、业务部门及年级组教师全部参加,每位教师着重观察一个区域游戏的开展情况,游戏结束后及时反馈自己观察区的问题。

在第一次的游戏反馈结束后,班级教师主动到其余三个班进行了小组式的沉浸式教研活动,为第二次游戏问诊做准备。大家团结合作,用行动支持班级游戏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第一次游戏问诊时,我们发现被抽到的两个大班的幼儿游戏发展水平相差悬殊。接下来,骨干教师对大(一)班进行跟踪式游戏问诊,也数次看到年级组教师主动到大(一)班进行沉浸式观察指导的身影。经过两个月的游戏指导,在第二次游戏问诊时,大(一)班幼儿的游戏水平已呈跨越式发展。我们看到了幼儿的专注、合作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教师的评价方式也有所转变:他们不仅关注作品的结果,更注重游戏的过程。渐渐地,幼儿的学习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大(一)班教师激动地说:“在游戏指导中,我懂得了要做幼儿的陪伴者,不是光喊喊口号,而要群策群力,依靠团队的力量,这样才能促使幼儿和教师共同成长!”

(二)在线研讨,提升效率

课程游戏化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在常规教研的基础上增加了在线研讨模式。希望通过这种更加灵活、及时的教研方式,让教师在第一时间结合当日的活动情况进行反馈,提升常规教研方式的及时性、有效性、互动性和开放性。

例如,大班的混班游戏开始后,我园搭建了互动式交流群,为每位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教师在线反馈本区域的观察指导情况,极大地提高了大班幼儿混班游戏的水平。通过“抛出问题→线上研讨”的方式让教师在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碰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在线教研真正地关注幼儿,追随幼儿,也通过此模式助推教师们合力成长。

三、开放式家园互动,变被动为主动

家长开放日是幼儿园和家庭联系的一种方式。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家长由于工作等原因,缺少主动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意识。基于此,我们从时间和活动内容两个切入点着手,让家长变被动为主动。

(一)整体到局部,增添灵活性

开学初,我园通过家长会告知家长本学期的几个主题活动与相对应的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将活动由面向全体家长变为面向部分家长。家长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活动及时间段合适的活动,这样既可以增强家长参与活动的灵活性,也可以让家长更加关注幼儿的发展水平,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

(二)了解在先,反馈在后

在课程审议的最后环节,我们通过“给家长写一封信”的方式让家长提前了解即将开展的活动主题内容,并让家长在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经验的过程中,增进自己对主题课程的了解。家长在此经验的基础上参与半日活动,不再是被动选择,而是通过已有经验,关注幼儿发展,进而在观摩中产生疑问和思考。观摩活动后,家长通过《半日活动反馈表》反映幼儿在生活、运动、游戏、教学中的表现,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成长与发展的情况。

我们通过渗透“沉浸式”教研,借助园领导、骨干教师、教研组长、教师、家长等多方合力,共建“陪伴式”成长,从多层面促进幼儿、教师、家长、园所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沉浸式年级组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梅州市中小学生2015—2018年体质健康的动态分析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踢毽子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浅谈幼儿园年级组管理与教研组管理的利与弊
年级组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效能研究——制度建设与方法创新维度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