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幼儿,优化幼儿园建构游戏
2020-11-13古作兄
文 古作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众多游戏形式中,建构游戏是一个认知构造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想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操作各种建构材料,运用思维拓展和动手操作,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幼儿在与游戏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尝试分享与合作、开拓与创新,进而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提高交往技能,建构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建构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实现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围绕《灵童》课程的核心理念“激活灵性,快乐童心”,重组游戏结构,让建构游戏更契合幼儿的实际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心灵、身灵”的小公民。
一、建构游戏实施的问题分析
为了了解建构游戏的实施现状,我们对我园建构游戏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全园40 位专任教师参与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建构空间、建构材料的投放不能满足幼儿需求
在建构游戏中,空间和材料是满足游戏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幼儿只有在合适的空间内按照自己的意愿操作材料,才能创造出不同的作品,体验到游戏带来的乐趣。对建构空间与建构材料的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选择在室内开展建构游戏,导致建构空间较小,不能满足幼儿的建构需求。
建构材料投放投放倾向班级数比例(%)积木类11 55积塑类20 100废旧材料6 30
通过分析发现,建构游戏材料种类偏少,每班都有积塑材料,且材料的投放较为单一。
(二)在建构游戏中教师一言堂,重视建构结果
建构游戏中教师的地位项 目占主体地位的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比例建构主题确立3895建构前的准备40100建构人员分工3587.5建构材料使用3690幼儿问题解决3997.5关注建构结果3895关注建构过程25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建构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幼儿以被动接受为主。在开展建构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关注幼儿的技能与结果,忽视了幼儿建构的过程与经验的获得。
二、 建构游戏实施的改进策略
(一)深度学习,转变观念
一是组织教师重温《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二是将虞永平教授的文章整理打印并装订成活页书供大家学习,从理论上转变教师的教育观点,提醒教师边看边用彩色笔标注重点,并写出自己的思考。学习结束后,组织教师开展分享交流活动,阅读别人的批注,分享自己的理解;三是组织教师深度学习与建构相关的书籍,通过借鉴,积累相关教学经验。
(二)课程审议,解决问题
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每班以年级组为单位派出一名教师深入到各班的建构区找出环境设置的问题,填写相关表格。由年级组长将教师填写的表格汇总,了解大家发现的问题,并将问题进行分类罗列,利用教师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年级组成员围绕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解决方案。
1.对空间布局的审议
建构区域空间合理的布局是组织开展建构游戏的第一步,建构游戏相较于其他的游戏活动需要更大的活动空间,需要满足一定数量的幼儿同时活动。我们本着“让幼儿走出去”“尽量让幼儿多参与户外活动”的理念,组织教师对园内空间进行审议,经过教师们的讨论,筛选出走廊、户外活动场地等空间,满足幼儿的建构需求。
2.对建构内容的审议
幼儿建构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兴趣。我们除了常规的根据主题活动开展的建构游戏外,还组织教师和幼儿一同审议适合各年龄段幼儿开展的建构内容。园所首先要求各年级组审议适合本年龄段幼儿建构的内容,然后各班采用讨论、发放问卷等形式收集建构内容,并根据结果进行统计;接着,年级组再次组织教师审议,并将审议后确定的建构主题作为本年级各班的建构主题,每班幼儿可以在此主题下生成丰富的建构内容。如大班组建构主题是“我爱我的祖国”,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港珠澳大桥”“美丽的城市”“万里长城”“保卫祖国”“荷乡美”“我居住的地方”等建构内容。大主题下的建构内容灵活多变,可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建构需求。
3.对建构材料的审议
经验准备:在经验准备上,我们采用调查与参观的形式,组织幼儿围绕建构游戏的内容,师幼共同探究、收集信息。在调查与参观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听、问、记等多种方式,收集并整理获取到的各种信息,如建筑风格、结构、功能等,拓展幼儿的经验,为建构游戏奠定基础。
物质准备:有效的材料是提高幼儿建构水平的前提。我们对建构材料进行了审议,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建构需求,合理有效地投放材料。小班幼儿建构技能较低,搭建时应提供数量充足、品种相对单一的材料;而中、大班幼儿的建构技能有所提高,可以提供品种丰富的材料,不断提高幼儿对材料的兴趣,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对建构形式的审议
联合建构:我们打破以班级为单位的建构游戏模式,采用平行班联合建构的组织形式,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建构内容和材料,自由选择建构同伴。联合建构不只意味着班级之间区域的整合和资源的共享,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建构游戏之间的联动,实现了空间的开放、交往的拓展和资源的共享,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混龄建构:我们在平行联合建构的基础上打破班级年龄界限,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混龄建构。在混龄建构中,幼儿相互影响、共同提高,既提升了幼儿的建构技能,又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三)基于课程,灵活转变
结合《灵童》课程,我们从“灵”字出发,变教师关注结果为关注幼儿建构过程与经验的获得,以大班主题建构“我爱我的祖国”为例,分享我园建构游戏的改变。
1.追随幼儿的兴趣点,确立主题
大(一)班在组织幼儿欣赏视频《我和我的祖国》时,幼儿们对画面背景中的著名建筑产生了搭建兴趣。在建构过程中,由于幼儿缺少相关经验,搭建过程并不顺利,教师征求幼儿的意见后,共同确定了“我爱我的祖国”的建构主题,大(一)班的教师将确立的主题发布到年级组,促使大班每个班级主动参与到本次主题建构中,开展平行班联合建构活动。
2.追随幼儿的需要,提供支架
主题确定后,教师首先通过与幼儿的沟通,了解幼儿对祖国著名建筑的已有经验,然后组织并参与幼儿的讨论,筛选出幼儿最想搭建的著名建筑,整理了幼儿想要学习的建筑的相关知识并列出问题清单,形成网络图,请家长提供支持。同时,我们根据幼儿的需求在建构区内提供建筑图片、图书、基本建构技能图示、平板电脑等材料供幼儿自由查阅,给幼儿提供自主搭建的支架。
3.追随幼儿的问题,给予支持
以“港珠澳大桥”为例,在尝试斜拉桥的建构时,幼儿第一次选择用积木展现斜拉桥的钢索部分,第二次则用积塑聪明棒表征钢索。但是,两次都出现了桥体不稳的问题。于是,我们组织幼儿集体讨论,讨论后,幼儿进行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建构探索,最终他们选择用回形针串联做钢索,用易拉罐做桥墩,用磁铁将串好的回形针吸在“桥墩”上,圆满解决了斜拉桥搭建不稳和外形不像的问题。
4.追随幼儿的成长,给予助力
幼儿建构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幼儿在建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图画和符号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学习探究的过程,教师要给予充分支持,将幼儿的设计图纸、建构过程中的问题、展示作品等全过程用图画和照片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形成《我的建构故事书》。
三、建构游戏实施的收获
在“一园一改革项目”实施的进程中,我们既传承了原有的办园理念,又根据现实发展需要做出调整,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推进建构游戏与《灵童》课程相融合。在追随幼儿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幼儿的成长,他们对建构充满了兴趣,学会了表达,建立了自信,充分体现了我园课程的核心理念“激活灵性,快乐童心”。同样,教师在建构游戏的实施过程中成了“灵魂纯洁、灵活质疑、灵思碰撞、灵气绽放”的幸福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