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试验的相关性

2020-11-10段唐海刘庆缪希莉曾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年21期
关键词:高凝血凝抗凝

段唐海 刘庆 缪希莉 曾吉

(1武汉市第四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检验科,湖北 武汉 430033;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影像中心;3武汉市第四医院输血科)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CHD及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上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对国家、家庭和个人造成沉重负担〔1〕。研究发现,凝血纤溶功能异常与CHD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2〕。血栓弹力图(TEG)是利用血栓弹力图仪,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记录和分析血液凝固和溶解的全过程,TEG能动态反映凝血因子、纤维蛋白、血小板功能及纤溶情况〔3〕。TEG在监测凝血功能、诊断纤溶亢进、评估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判断肝素的效果、指导成分输血等方面应用广泛〔4,5〕。TEG与常规凝血功能同为重要凝血功能试验,目前我国关于老年CHD患者TEG与常规凝血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CHD患者TEG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武汉市第四医院133例老年CHD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心脏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并排除近期使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排除合并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严重感染史及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过敏史者。男74例,女59例;年龄60~88〔平均(72.4±10.7)〕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3例和AMI组48例。所有患者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3份,2份为柠檬酸钠抗凝,用于TEG检测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1份为EDTA-K2抗凝,用于血小板计数(PLT)检测。所有的检测项目需保证样本采集后2 h内完成检测。

1.2TEG检测 取柠檬酸钠抗凝静脉血2 ml,采用西芬斯LEPU-8800型血栓弹图仪检测凝血反应时间(R 值)、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血凝块形成速率(α角)、血凝块形成后最大振幅(MA 值)、血凝块力学强度(G 值)、凝血综合指数(CI)。CI>3是高凝图形,CI<-3是低凝图形,CI:-3~3是正常图形。

1.3常规凝血功能检测 取柠檬酸钠抗凝静脉血2 ml,离心分离血浆,应用希森美康CS 5100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

1.4PLT检测 取EDTA-K2抗凝静脉血2 ml,采用希森美康XN 90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PLT检测。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χ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各组TEG检测结果比较 各组TEG参数R值、K值、α角、MA 值、G值和C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各组R值:SAP组>UAP组>AMI组,CI值:SAP组

表1 各组TEG检测结果比较

2.2各组常规凝血功能和PLT检测结果比较 各组APTT、TT、FIB、D-D及PL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各组PT和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AMI组和UAP组APTT明显低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FIB、D-D和PLT均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TT明显低于UAP组,UAP组TT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各组常规凝血功能和PLT检测结果比较

2.3各组常TEG图形比较 AMI组高凝图形出现的比例〔15例(31.25%)〕明显高于SAP组〔1例(3.13%)〕及UAP组〔7例(1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4CHD患者TEG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相关性分析 TEG参数R值与PT、INR、D-D及PLT呈负相关(均P<0.05);K值与INR、FIB、D-D、PLT呈负相关,与TT呈正相关;α角与TT呈负相关,与PT、INR、FIB、D-D、PLT呈正相关;MA值与G值与FIB、PLT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CI与FIB、D-D、PLT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见表3。

表3 133例CHD患者TEG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凝血功能检测对老年CHD患者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具有重要意义。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只能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凝血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种凝血产物。而TEG检测能够反映全血整个凝血过程,包括凝血因子激活和纤维蛋白形成、牢固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纤维蛋白溶解,展示患者凝血状况的全貌和血凝块形成的速率、血凝块的强度、血凝块的纤溶水平。

R值与APTT、PT、INR均为评估凝血因子活性的指标,使用抗凝剂或凝血因子缺乏时延长,高凝状态缩短。本研究结果提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液呈相对高凝状态。CHD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并且CHD患者的高凝状态与严重程度相关〔6〕。

K值和α角主要反映FIB的水平和部分血小板的功能。FIB在高凝状态下可增高,FIB增高是CHD发病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7〕。D-D既能反映凝血功能,又能反映纤溶活性的分子标志物〔8〕,有研究显示老年CHD患者D-D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9〕。相关性研究发现K值和α分别与TT、FIB、D-二聚体均显著相关。K值缩短,提示AMI患者血液中FIB浓度较高,凝血速度较快。FIB的检测结果同样证实这一点,并且FIB与K值呈负相关,与α角呈正相关。FIB作为重要的凝血因子,可导致血黏度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冠状动脉血栓发生率增高。另外,研究证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10〕,FIB作为炎症因子,不仅参与ACS的急性期,还参与慢性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并且FIB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相关〔11〕。本研究结果说明AMI患者血液中FIB水平较高,高FIB水平促进凝血和CHD的进展。PLT只能反映血小板数量的变化,而MA值不仅反映血小板的数量变化,还能反映血小板的质量和功能状态。研究认为血小板的活化和血小板的聚集是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12〕。MA值反映血凝块的强度,G值反映血凝块的硬度,CI反映样本在各种条件下的凝血综合状态,对血栓和出血具有预测意义。王媛媛等〔13〕研究发现MA值可以预测ACS患者的高凝状态,是冠状动脉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本研究结果提示AMI患者血小板凝血功能显著增强。

猜你喜欢

高凝血凝抗凝
奥美拉唑、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泮托拉唑和血凝酶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及对止血时间影响分析
6例蛇毒血凝酶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报道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三种蛇毒类血凝酶对患者纤维蛋白原作用的临床观察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低分子肝素钠和右旋糖酐对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治疗效果的影响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