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0-11-09赵文波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4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合作学习初中数学

赵文波

摘 要:新课程改革工作持续推进,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思维、方法与模式,将合作学习方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取得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未解决,鉴于此,结合过往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华东师大版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对相关应对策略作出研究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问题;应对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树立独立思考的意识并掌握相关方法,在合作中学会相关交流技巧。合作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较广泛的应用。在教师认识不足、学生能动性不高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下,造成学习合作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衍生出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确立反思意识,分析成因,探析相应改进措施,实现有效克服。

一、目标不明确及应对策略

1.原因分析

在教學活动中,教学目标是“指南针”,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运作起到一定的支配性作用,在没有设定教学目标或目标模糊不清时,很可能造成课堂教学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随意性,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是为促进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而开展合作活动,没有设定明确的学习能力、情感及素质对应的培养目标,以致合作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化,难以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效率难以提升。

2.应对策略

教师应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学目标对合作学习活动起到的引领作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做到细化问题,淋漓尽致地将合作学习目标凸显出来。要善于依照教学内容详细设计导学问题,以其为支撑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从根本上确保合作学习活动的方向性。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应加强教学目标难易程度的调控,立足于教材内容、教学大纲标准要求及初中生现有能力,保证合作目标难度的适宜性,并确保其具有一定开放性,协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发散思维。

比如,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有:(1)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正确解法,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对应解集;(2)在学习中体会类比和化归的数学思想,拓展对数形结合思想理解的深度性;(3)培养学生的团结、敢于提问与发言、合作沟通与协作的意识以及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以合作学习方式完成如下练习题:“试解2(5x+3)

二、合作学习组织计划性不足及应对策略

1.原因分析

为保证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活动有序、有效推进,需要教师加强组织、管理、引导,一旦缺少,将会造成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成为一盘散沙,小组成员不能进行有效合作,针对合作探究的问题,优等生滔滔不绝阐述主观见解,后进生缺少表达观点与想法的机会,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不仅无法提升全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还可能会降低部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的能动性。现实合作学习中,教师组织规划性不足的情况较为普遍,具体体现在为学生预留的沟通时间过短或过长、学生分组欠缺合理性、任务配置不科学及组织流程不规范等方面,造成合作学习活动难以依照既定目标顺利进行。

2.应对策略

(1)确保小组规划、分工的合理性:在规划小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结合学生群体在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确保小组成员之间在性格、能力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并加强小组成员人员的控制,一般以5~6人为宜,人数过多会造成部分组员没有机会阐述其观点,或组员之间在解题思路上出现较大分歧;人数过少可能造成组员之间的意见、看法过于单一,不利于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发展。教师在规划小组时,遵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并力争构建“以优带后”的小组合作局面。小组成员分工合理性,是决定合作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为学优生、中等生及后进生布置不同的任务,保证分工的科学性、明确性,确保每名学生均能学有所获,切身感受到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益处,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比如,在“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了如下小组合作题目:“小红同学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骰子的六个面分别刻有1~6的点,请思考如下的问题掷一次骰子,在骰子向上的一面:①可能出现哪些点数?②出现的点数大于0吗?③出现的点数会是7吗?④出现的点数会是4吗?这些题目难度不同,笔者组织学生按照自身学习能力选择性作答。可见,如上所设置的合作探究题目考虑到不同学习能力层次学生,真正做到了“优等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后进生吃到”。

(2)合理约束合作时间:数学教师应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的约束,一方面要为学生交流合作预留充足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要使他们有一定的紧迫感,逐渐确立时间意识,能有效应用小组开展合作、沟通与互动活动。比如,在《有理数》章节中设有涉及“有理数的减法”,教师为帮助学生对“减去一个负数,等于加上这个负数绝对值”结论有较深刻认识,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为学生布设了“59999-5999-599-59=?”的讨论题,面对以上冗长等式,教师发现小组学生既头疼又不愿意动笔计算,此时教师限制小组的讨论时间,限时为5分钟,这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使他们在适度压力的作用下更积极地研究问题,并且在本次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将竞争意识融合其中,有助于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的能动性,此时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积极将“转化”解题思想融入其中,此时59999-5999-599-59=(60000-1)-(6000-1)-(600-1)-(60-1)=60000-6000-600-60-4=53340-4=53336。

三、合作学习指导技巧性不足及应对策略

1.成因分析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重点强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虽然认识到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必要性,但是在实践中可能出现“度”把握不准确的情况,以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对学生过度放手,一方面造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意义,难以协助教师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指导缺乏技巧性还体现在部分教师可能没有随时关注各小组、各成员的学习及参与状况,点拨与指导不到位,不能协助学生及时攻克难关、掌握重点及突破难点。

2.应对策略

首先,数学教师应掌握指导的时机,切忌打断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思路,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巡视,密切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当他们探究问题的思路出现偏差、遇到重大难题或者小组讨论陷入极度混乱状态时,才需要教师的介入指导。

其次,力争确保指导方式的灵活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情、教材内容,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予以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将语言启发、示范提示及参与讨论等多种方法整合起来,尽量在维持学生初有节奏的基础上,进行隐性指导,力争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指导效果。比如,在“从实际问题到方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以合作学习模式探究以下问题“整理一批货物,由一个人做需20 h完成,现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 h,再增加2人和他们一起做8 h,完成这项工作,若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先安排多少人?”在具体探究中,教师发现有小组成员在梳理解题流程方面出现一定分歧,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意见混乱,这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推进,此时教师以启发性口吻对他们进行指导:“我们在找到未知数以后,需要做什么呢?什么又是解方程与检验的基础呢?”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小组成员梳理出如下解题思路:找未知数→采用字母x表示→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并检验,随机小组成员在讨论中设定安排人进行工作,依照题意列出如下方程式:

最后,找準指导对象,教师对学生作出的指导,应以认真观察与分析为基础,找准合作学习活动中需要指导或引导合作学习活动方向的学生,进而提升督导效率,保证合作学习活动有序、有效推进。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目标不仅是协助学生掌握、理解与记忆数学知识的,还应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及各项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无疑是一种有效方法之一。教师一定要明确合作学习模式的效能,立足于学情与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小组学习活动,针对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试图探析对应的优化措施,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高效推进,协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治泉.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三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17(34):124-126.

[2]张成堂.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9,17(33):5-6.

[3]马托强.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学周刊,2019,17(36):83-84.

[4]周明洁.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0):85-86.

[5]严复旭,郑晓亮.论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J].课程教育研究,2019,17(40):144-146.

[6]李树仙.新时期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4(18):42-44.

[7]李杨娜.把握合作学习组织时机,构建智慧型数学课堂[J].亚太教育,2019,17(9):182-184.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合作学习初中数学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