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芒针临床应用特点探讨

2014-11-26王伟明

针灸临床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疗程检索针刺

王伟明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芒针疗法由来已久,其针具雏形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八曰长针……长七寸”中所述的长针。随着时代发展带来的针具革新,现代芒针逐渐定型,多是由优质不锈钢丝加工而成,包括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现临床习惯将针身在4寸(100 mm)[1]以上者称作芒针,因其较普通毫针更长,形如麦芒而得名。目前,芒针疗法在临床和科研中使用广泛,相关文献众多,其中有芒针治疗疾病病谱的研究[2],对芒针治疗病症进行了简单概括,但缺乏芒针常见适应病症相应的常用穴位、针刺方式、针刺频次、疗程及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的总结,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拟对芒针以上临床应用特点进行探讨和归纳。

1 资料和方法

1.1 检索策略

中文文献检索:分别以“芒针”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1979~2013年)、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3年)、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1979~2013年)上进行检索。英文文献检索:以elongated needle和clinical research(study)为检索词在PUBMED(1966~2013年)上进行检索。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纳入使用芒针疗法(包括单纯采用芒针和芒针结合其他疗法)的临床研究文献。

排除标准:排除综述类、经验总结、理论探讨、实验研究、机理研究文献;排除相同文献、重复文献;中英文双语种文献仅纳入中文文献。

1.3 统计分析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Excel表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通过以上检索方式,共检出文献262篇,去重5篇,排除文献综述、理论探讨、经验总结76篇,验案8篇,实验研究6篇。共获得临床研究文献167篇,其中随机对照类文献73篇,非随机对照类文献94篇;包括中文文献165篇,英文文献2篇。

2.2 适应病症

所有纳入文献中用芒针治疗的病症共68种,共治疗病例11999例,其中文献数最多的是软组织、骨关节疾病(28.74%),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24.55%)。就具体疾病而言,前列腺疾病文献最多(25篇),其次分别是腰椎间盘突出症(23篇)、中风及其后遗症(16篇)、胃下垂(13篇)、肩周炎(6篇)、三叉神经痛(6篇)。见表1。

表1 芒针的临床适应病症

2.3 常见疾病的芒针使用特点

分析文献中芒针治疗的常见疾病——前列腺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及其后遗症、胃下垂、肩周炎、三叉神经痛的芒针使用特点,分别包括常用穴位、针刺方式、针刺频次、疗程。

2.3.1 前列腺疾病 芒针针刺常用穴位分别是秩边(22篇)、水道(16篇)、气海(9篇)、关 元(9篇)、中极(9篇)、前列俞(2篇)、大赫(1篇)、归来(1篇)、曲骨(1篇)、次髎(1篇)、神阙(1篇)。22篇使用秩边的文献中有13篇文献使用秩边透刺水道(13/22,59.09%),深度在4~6寸之间,提及气海、关元、中极针刺深度的5篇文献(5/9,55.56%)均明确其针刺深度在3~4寸,针刺方式为直刺。治疗前列腺疾病的频次“每日1次”者17篇,占68%(17/25);描述治疗疗程的文献21篇,疗程≤10天者6篇、11天~20天者4篇、≥28天者11篇。

2.3.2 腰椎间盘突出症 芒针针刺常用穴位分别是环跳(8篇)、秩边(7篇)、阿是穴(5篇)、腰夹脊穴(5篇)、腰俞(3篇)、大肠俞(3篇)、命门(2篇)、肾俞(2篇)、关元俞(2篇)、气海俞(1篇)、承扶(1篇)、志室(1篇)、腰中穴(1篇)、椎间点(1篇)。常用穴环跳的针刺深度在3~5寸,秩边针刺深度在3~7寸,阿是穴针刺深度在2.5~3.5寸,针刺方式均以直刺为主;腰夹脊穴针刺深度2.5~4.5寸,针刺方式有直刺、向后正中线斜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频次“每日1次”者18篇,占78.26%(18/23),描述治疗疗程的文献18篇,疗程10天~19天者8篇、20天~29天者3篇、≥30天者7篇。

2.3.3 中风及其后遗症 芒针针刺常用穴位可概括分为头部穴位、上肢穴位、下肢穴位,头部穴位常用百会(5篇)、前顶(5篇)、上星(4篇)、四神聪(4篇)等,上肢穴位常用肩髃(6篇)、肩髎(5篇)、曲池(5篇)、臂臑(4篇)等,下肢穴位常用风市(6篇)、髀关(6篇)、伏兔(4篇)、足三里(4篇)、阳陵泉(4篇)等,各穴针刺方式均是透刺(16/16,100%),如百会透上星、肩髃透臂臑、髀关透伏兔,针刺深度即是透刺两穴的解剖长度。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频次“每日1次”者12篇,占75%(12/16),描述治疗疗程的文献13篇,疗程为10天者1篇,20天~29天者8篇、≥30天者4篇。

2.3.4 胃下垂 芒针针刺常用穴位为中脘(4篇)、巨阙(3篇)、左肓俞(2篇)、天枢(2篇)、大横(2篇)、太乙(1篇)、关门(1篇)、气海(1篇)、鸠尾(1篇)、胃舒(1篇)、不容(1篇)、提胃(1篇)、水道(1 篇)、提托(1篇)、足三里(1篇)。常用穴中脘的针刺深度在3~5寸,针刺方式为直刺。治疗胃下垂的频次“每日1次”最常见,占38.46%(5/13),提及治疗疗程的文献8篇,疗程为10天者1篇,20天~29天者3篇、≥30天者4篇。

2.3.5 肩周炎 芒针常用穴位为肩髃(5篇)、肩贞(2篇)、极泉(2篇)、臂臑(2篇)、肩前(2篇)、臑俞(2篇)、臑会(2篇)、肩后(1篇)、曲池(1篇)、合谷(1篇)、后溪(1篇)、条口(1篇)、承山(1篇)。常用穴肩髃针刺深度在4寸~5寸,针刺方式为透刺,如肩髃透刺肩贞、肩髃透刺曲池、肩髃透刺臂臑。治疗肩周炎的频次“每日1次”者6篇,占100%,提及治疗疗程的文献6篇,疗程7天者2篇、10天者2篇、28天和30天者各1篇。

2.3.6 三叉神经痛 芒针常用穴位为下关(5篇)、太阳(3篇)、前颧髎(1篇)、风府(1篇)、前下关(1篇)、中脘(1篇)、阳白(1篇)、攒竹(1篇)、地仓(1篇)、颊车(1篇)。常用穴为太阳透刺下关(3篇),针刺深度在2~3.5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频次“每日1次”者6篇,占100%,提及治疗疗程的文献6篇,疗程≤10天者2篇、20天~29天者3篇、36天者1篇。

2.4 操作要点

芒针因针身较长、进针深、刺激强[3],故在术前应稳定患者情绪,消除其恐惧心理。在芒针刺入皮肤时应采用双手进针法,徐徐刺入[4],刺入皮肤后,应缓缓进针,掌握针尖方向和针身刺入深度,行针时勿过度用力,切记大幅度捻转和提插,以防断针,出针时应顺势缓慢出针,减轻患者疼痛。

2.5 注意事项

除应遵循一般针刺的注意事项,芒针针刺还应在术前严格消毒。另外,在胸背、腰腹部选择穴位进行芒针针刺时,应注意针尖方向、针刺深度,防止伤及心、肺、肝、肾等脏器;选择小腹部的穴位进行芒针针刺时,在术前应让患者排空小便,以防刺伤膀胱。

2.6 不良反应

所有纳入的文献中未见芒针不良反应的报告。

3 结论

芒针临床可用于软组织、骨关节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系统疾病的治疗,具体疾病而言,以前列腺疾病最多,其次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及其后遗症、胃下垂、肩周炎、三叉神经痛。芒针在常见疾病中的常用穴各异,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刺深度,治疗频次以每日1次常见,不同疾病的疗程各不相同。使用芒针前需严格消毒,进针时要掌握针尖方向和针身刺入深度,行针勿用力过猛,出针应顺势缓慢出针,在胸背部、腹部使用芒针时要防止刺伤脏器。

[1]杨兆钢.中国芒针的继承发展与临床应用[J].陕西中医函授,1998(3):47-48

[2]毛林焕.芒针治疗疾病病谱分析[J].中医研究,2009,22(1):61-62

[3]庞素芳.芒针为主治疗功能性遗尿症的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8,26(12):115-116

[4]刘斌.浅谈芒针疗法的特点[J].河南中医,2000,20(6):56

猜你喜欢

疗程检索针刺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
浅议专利检索质量的提升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