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慎斋遗书》重阳气思想及其在脉诊中应用探析

2020-11-09马骏段永强巩子汉白敏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0年9期

马骏 段永强 巩子汉 白敏

【摘 要】 周慎斋为明代末期著名中医学家,其所著《周慎斋遗书》被誉为“王道扶阳”经典之作。周慎斋精研《内经》,对阳气见解独到,治病首重阳气。“重阳气”思想贯穿于其辨证施治的全过程,尤其指出的是周慎斋认为病有万变,但脉有定规,并将重阳气思想在脉诊中的应用,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 胃阳;周慎斋;周慎斋遗书;脉诊;重阳气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7-0008-03

Abstract:Zhou Shenzhai was a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scientist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His “Zhou Shenzhais suicide note” was praised as the “Wang Dao Fuyang” classic.Zhou Shenzhai refined the “Nei Jing”, the unique insight into yang, the first yang of treatment. His “Zhongyang Qi” thought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dialectical treatment, especially pointed out. It is Zhou Shenzhai who believes that there are ever-changing diseases, but there are certain rules in the puls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dea of yang qi in pulse diagnosis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Stomach Yang;Zhou Shenzhai;Zhou Shenzhais Suicide Note; Pulse Diagnosis ;Zhong Yang Qi

陽气是中医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医学术语,与“阴气”相对,是人体不可或缺的“气”,也是中医病因病机的重要基石。阳气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对此进行发挥并提出自己的创见,特别是《周慎斋遗书》一书,为明嘉靖年间著名医学家周慎斋(约1508~1586年)晚年心得所集,其思想源于《内经》,是书篇幅不多,但论述阳气理论见解独到,治病尤重胃阳,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理清周氏重阳气思想的渊源,探析其重视阳气的具体体现,对认识中医理论体系与指导临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周慎斋遗书》重阳气思想的渊源

重阳气思想最早形成于《黄帝内经》,此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与日光明”、“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指出了万物的生命活动与阳气的温煦与推动息息相关,人之生长壮老已亦不例外。汉·张仲景《伤寒论》重视扶阳、温阳、补阳、回阳,其六经方证论治疾病中无不突出阳气的重要性[1-3]。张介宾在《类经》中进一步指出:“然则天之阳气,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无分,四时失序,万物不彰矣。其在于人则自表自里,自上自下,亦惟此阳气而已。人而无阳犹天之无日,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内经》一百六十二篇,天人大义,此其最要者也,不可不详察之。”明确强调了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太阳的温煦,如果阳气损耗,人的寿命也就会受到影响。

此外,许多医家重视阳气源于阳气即卫气说,诚如马莳注解《灵枢·营卫生会》云:“宗气积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阳气者卫气也。由下焦之气阴中有阳者,从中焦之气以升于上焦而生此阳气。”高士宗亦持此说,如其在《素问直解》云:“人身之阳气,如天如日。盖运行通体之阳气若天,旋转经脉之阳气若日也,”此处运行通体之阳气即指卫气[4]。任应秋氏更是肯定说:“阳气本是指人的卫气。卫就其作用而言,阳就其性质而言。”卫气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后世医家普遍认为阳气即指卫气,并重视阳气。

2 《周慎斋遗书》对阳气概念的认识

2.1 阳气法于天 周慎斋宗《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载“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学术思想,将人身之阳比作天之阳,诚如《周慎斋遗书·阴阳脏腑》所述:“阴阳之义:阳,天道也;阴,地道也。非天之阳,万物不生,地亦不凝。非地之阴,万物不成,天亦不灵。故天主健,无一息之停,使稍有滞,则失其健运之机,而万物屯矣。地主静,无一息之动,若稍不静,则失其凝静之气,而万物否矣。人身之阳,法天者也,苟失其流行之机,则百病生;人身之阴,法地者也,苟失其安养之义,则百害起。故阳生而阴长,阴生而阳旺[5]5。”周氏指出阴阳的概念源于天地,人身之阴阳的运行规律亦循于天地。阴阳的相反相成,是维持自然万物正常运行的基本规律。故周氏指出:“行医不识气,治法将何据”,高度反应了其辨治施治、重视调气的精神。

2.2 阳气为胃脘之阳 《素问·阴阳别论》篇云:“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明确指出阳气就是胃脘之阳,周慎斋亦有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重视阳气同时,尤重“胃阳”,此如《周慎斋遗书·望色切脉》明示曰:“胃阳者,五谷之气,所以培养乎先天之真阳,而为一身四大五脏之生意者也。要乎哉!胃阳之关乎人命也[5]21。”

又如“凡病日久,阳虚无疑,盖因脾失生发之气”,“脾胃之气,不升不运,则阴不生而阳不舒”,“总之,治病以回阳为本,乃要法也……回阳者,回胃阳也。何脏无胃阳则治何脏”。因此认为“脾胃不足,当责其无阳”,可见,周慎斋在治疗疾病时认为阳气即为胃阳,并处处注重扶胃阳。

3 《周慎斋遗书》对阳气作用的重视

3.1 万物赖阳而生 周慎斋认为,阳气是维持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万物的生长均离不开阳气。而人体阳气是一个逐渐衰退的过程,因此更应该注重顾护阳气,此如《慎斋遗书·亢害承制》中云:“万物赖阳而生,从土而发,土不得阳,则不能制水,水无以生化,则反来侮土,土自救无暇,焉能复生金乎?金水寒则坚滞而不能生化,虽有微火,亦不明也,岂能化金水之寒乎[5]13。”故周氏“急宜桂附姜参救之”,其中肉桂、附子、干姜大辛大热,且干姜温脾胃而散寒,又用人参大补脾胃元气,则胃阳得复,寒水得温。周氏认为:“盖阳者,胃脘之阳也,救之而不愈者有之,未有不救而能自生者也……土常不足,再无有余”,因此指出病程日久,以致阳气亏损,更应舍寒凉而以甘温养阳之药为主,这是顾护胃脘阳气的关键所在。强调:“凡病日久,阳虚无疑,盖因胃失生发之气,保元,甘温退热之圣药也,舍此而用寒凉,必死无疑矣[5]34。”因此,注重顾护阳气就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

3.2 治病以回阳为本 周慎斋认为阳气是人体抵御外协的根本,阳气不足或运行失常会使人体阴阳失衡而产生疾病,正如其所言:“人之陰阳,生生之本,俱在于是。但阳能生阴,故一分阳气不到,此处便有病[5]6。”“所谓一分阳气不到,即生病者此也[5]8”。阳气在人身占主导地位,阳气运行周身,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若阳气失于运转,就会产生疾病,因此提出:“凡人生病处,皆为阴为火,总因阳气不到,阳气所到之处,断无生病之理也[5]8。”修成奎等[6]指出,慎斋“人身以阳气为主,用药以扶阳为先”的理论中,非常重视扶阳(胃阳)。

3.3 扶阳气以生阴津 周慎斋认为阳气占主导地位,但重视扶阳的同时,还要兼顾扶阴,认为:“阴阳之相需,如天地相交,不得相失也。但其间有轻重之别,盖阳能生阴,阴不能生阳[5]7。”周慎斋脾主肌肉柔软赖以胃阳的温煦,胃阳虚则肌肉强硬,此如:“人身体属阴,其所以和柔者阳气也,阳虚则浑身强硬矣”,认为胃阳主升发之气,能够将阴液输布周身肌肉关节,他说“盖脾者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不运则胃阳不行于肌肉,肉内无阳,所以强耳。”并介绍了扶阳以生阴的治法:“醒其脾则胃阳通而身和矣[5]129”。

4 重阳气思想在脉诊中的应用

4.1 以脉象辨五脏之胃气 周慎斋认为“胃中阳气贯于五藏之内”,每一脏都有类似脾胃的功能,因此脾胃在五脏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以脉象辨五脏之胃气,可见周氏对脉象特点、脉理内容及脉诊运用研究之独到,周氏认为当机体受到损伤时,就会出现相应的脉象,因此可根据脉象在不同部位出现的情况,来判断五脏中胃阳之气的盛衰。如《周慎斋遗书·望色切脉》云:“脉要和缓中有充实圆满之气,即为有胃阳而无弊。如有一处硬馁,即别于阳,便是病矣。盖心肝脾肺肾,五脏皆阴,而其中则有胃阳之气,周流贯畅于其间,肝属木,木直而长,弦之象也,故其脉弦,弦而如长竿之梢,有软嫩和柔之气者,胃阳之气游行于中也。心属火,火之形浮散而起,故其脉洪,洪而有柔静之气充溢于中者,胃阳之气也。脾为湿土,而得冲和之气,舒徐不迫者,土之象也。故其脉缓缓而有轻顺和柔温浓之气者,胃阳之气足于中也。肾主水,水性下而不升,故有沉实下凝之象者,肾之脉也,沉中而有澄静收敛之气者,胃阳之气纳于中也。肺主金,金性润,润而有坚凝光明外现之象,故其气多浮,而轻浮中有润泽轻扬之气者,胃阳之充实也[5]21。”分别指出了五脏中胃阳之气充于其中的特点,通过对这些脉象的理解,对临床辨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2 以脉象推测病因病机 周慎斋在《医家秘奥·例言》云“人身虽有万变,而总不外乎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与七情六淫”,疾病的变化错综复杂,但在确定病位、推断病因病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如:“夫脾不运,则胃不升,脾胃之气,不升不运,则阴不生而阳不舒,血不长而气不旺。故土为中州,贯乎四脏,而为阴阳气血之所赖者也。若脾胃生发之气,即少阳胆气也,胆气不疏则胃阳不发,肝血不润,则脾血不藏,是肝胆之在左关者,又脾胃生发收藏之要脉也。左关不利,则右关不安,两关不利,则尺寸之脉,亦必不得其平,此则诊三部九候之要法也[5]23。”左关不利即胆气不舒,则胃阳之气不升,常表现为右关不安;若两手关脉均不利,胃阳之气不行于脏腑,则尺寸之脉不安。阐释了三部九候脉的诊病方法,通过比较两手关脉来诊察胃阳之气的生发与否,对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与判断疾病转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4.3 以脉象辨胃气之有无 《周慎斋遗书》论述广泛,但对胃气的理解尤为独到,周氏通过脉象判断胃气之有无,对进一步的诊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如:“脉要有胃气。胃气者,谷气,营气,卫气,真元之气,少阳生气,总谓胃气也。脉有敦阜之清之象者,真元之气也;脉有生动弦长而无亢厉之象者,少阳生气也。此数者皆胃气也,少一则胃气不足也。故看脉先看此数气,以定生死轻重,而预决死期,则以时令生克断之。倘脉少此数气之一,即为真病;不少此气,虽病弗药而安;此气已少,虽药弗救[5]20。”说明了通过脉象不仅可判断胃气之有无,同时也说明了“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预后准则,因此,诊脉时详细体察这些脉象,不但有效预测疾病的发展,而且能够防范于未然。

5 小结

综上所述,一方面,周慎斋重视阳气思想源流清晰,理论体系完整;另一方面,其重阳气思想在脉诊中的应用,且亦多自己的发明。基于此,周慎斋重视阳气的思想,贯穿于其理法方药的全过程,为后世医家在重视阳气以及论治疾病方面提供更多的理论与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1]盛全成,盛生宽.《伤寒论》治病重阳气思想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7,49(9):14-15.

[2]郑丰杰.《伤寒论》阳虚阳郁证辨治规律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4):982-983.

[3]朱红梅,周扬,李丽丽.从《伤寒论》辛味药的运用看张仲景扶阳思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1):43,45.

[4]郑红斌,陈丹.“阳气”当作“元气”解[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4):43.

[5]周之干.周慎斋医学全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6]修成奎,林晓峰.周慎斋学术思想浅谈[J].黑龙江中医药,2013,42(1):3-4.

(收稿日期:2020-04-25 编辑: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