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分析
2020-11-09林凡振
林凡振
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病之一,主要与各种因素引起的房水循环障碍致眼压增高有关,临床表现为畏光、眼痛、眼胀、视力锐减、头痛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造成视力丧失[1]。据相关调查显示,青光眼在总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占45 岁以上群体的2%。青光眼根据病因、眼压描记、房角等情况分为先天性、原发性与继发性三大类[2]。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青光眼致盲的重要类型之一,现主要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然而,虽然传统小梁切除术能够控制眼压水平、维持视功能,但术后极易出现浅前房、低眼压,以及因胶原纤维形成与滤过道内成纤维细胞增殖导致的滤过泡失效等问题,继而影响了整体治疗效果[3]。近年来,随着眼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应用抗代谢药物与巩膜瓣可调节缝线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也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进一步完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方案,本研究选择2019 年1~12 月本院48 例患者应用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并与同期48 例行传统小梁切除术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96 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8 例。纳入标准:符合《眼科学》第9 版中的诊断标准确诊;具有手术指征;沟通与认知能力良好;本次研究患者知情,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既往接受过眼表与内眼手术;眼外伤病史;眼表或眼底疾病;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对照组中,男27 例,女21 例;年龄47~78 岁,平均年龄(65.6±5.9)岁;病程2~8 年,平均病程(5.2±1.5)年。研究组中,男26 例,女22 例;年龄46~77 岁,平均年龄(65.5±6.5)岁;病程2~8 年,平均病程(5.3±1.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小梁切除术,采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参天制药株式会社,国药准字J20100128,规格:20 ml∶80 mg)表面麻醉,采用3 ml的2%利多卡因(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388,规格:10 ml∶0.2 g)给予球周与结膜下浸润麻醉。以上穹隆为基底制作球结膜瓣,烧灼巩膜浅层予以止血。选择角膜缘作为基底制备巩膜瓣,厚度约1/2~1/3,尺寸约为3 cm×4 cm,开放透明角膜侧切口,周切肛膜,将瓣下1 cm×2 cm 的小梁组织切除,修复巩膜瓣,明确巩膜瓣切口与顶部位置,巩膜缝合2 针。将生理盐水注入角膜侧切口形成前房,观察巩膜瓣房水有无渗漏,之后缝合3 针,向下穹隆球结膜下注入3 mg 地塞米松(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514,规格:1 ml∶1 mg)。研究组采取复合小梁切除术,以上穹隆为基底制作球结膜瓣,巩膜灼烧止血后制备厚度约1/2~1/3、尺寸约为3 cm×4 cm 的矩形巩膜瓣,将浸润丝裂霉素(瀚晖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786,规格:2 mg/支)的棉片放置在巩膜瓣下3 min,浓度约0.2~0.4 mg/ml,取出后彻底清洗巩膜瓣与结膜瓣下组织。选择10 点或2 点位置的角膜进行前房穿刺,放出房水,将眼压下调至T-1,切除小梁组织1 cm×2 cm,根切虹膜,恢复巩膜瓣,并以10-0 缝线缝合巩膜瓣,巩膜瓣切口缝合1 针,球结膜3 针,向下穹隆球结膜下注入3 mg 地塞米松。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术前、术后1 个月与3 个月时的眼压水平。②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并发症包括:前房出血、浅前房、低眼压、黄斑水肿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前、术后1 个月与3 个月时的眼压水平对比 术前,两组眼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个月时,研究组眼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术后1 个月与3 个月时的眼压水平对比(,mm Hg)
表1 两组术前、术后1 个月与3 个月时的眼压水平对比(,mm Hg)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术后出现浅前房1 例、黄斑水肿1 例;对照组术后出现前房出血2 例,浅前房2 例,低眼压2 例,黄斑水肿3 例。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7%(2/48),低于对照组的18.75%(9/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31,P=0.025<0.05)。
3 讨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又称为充血性青光眼,是由房角关闭所致的一种急性眼压升高疾病,具有较高的致盲性,给患者的视健康与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4]。目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主要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然而传统术式不利于掌控巩膜瓣缝合线,过紧或过松缝合易导致眼压控制不稳,并诱发浅前房、低眼压等并发症,继而影响整体手术质量[5]。因此,探寻一种可靠且安全的手术方式提高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效果十分必要。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在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延伸而来,其利用可调节缝线与抗代谢药物来强化手术效果与安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与术后调整巩膜瓣缝线,密闭缝合巩膜瓣,可以有效避免房水过度滤过,减少低眼压与浅前房等问题[6,7]。有研究发现,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实施滤过性手术失败的原因主要为滤过泡瘢痕形成,而瘢痕形成则与术区炎症反应、纤维细胞增生等因素有关[8]。丝裂霉素是一种抗代谢药物,在小梁切除术应用丝裂霉素能够预防纤维细胞增生过量所形成的瘢痕,确保手术治疗效果与安全性[9]。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3 个月时,研究组眼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使用丝裂霉素棉片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促使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继而降低眼压;可调节缝线能够增强缝合的牢固性,避免缝线过紧阻碍房水流出或过松所致的房水超滤问题,使眼压与前房深度处在合理的范围内,且术后利用可调节缝合有效控制了房水滤过量,进一步保证了眼压的稳定性[10]。从安全性来看,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利于控制房水放出量,继而减少了低眼压、浅前房等并发症的出现。
综上所述,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确切,安全性佳,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