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及危险因素研究

2020-11-05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免疫能力插管病原菌

杨 莹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 郑州 450000)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极易发生感染,并且感染后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因此对于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对新生儿救治能力的提升,抗生素的使用、创伤性检查等频繁发生,使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变得复杂。刘凤英[1]表示,对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对感染情况的监测,具有提升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预防及针对性治疗效果的作用。基于此,本次选取3725例新生儿进行研究,将其医院感染情况以及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旨在通过目标分析进行早期干预,以改善新生儿预后,提升其健康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限为2017年1月~2018年12月,选取此期间3725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942例,女1783例;年龄30min~25d;早产儿758例,足月儿2967例;住院时间1~7d新生儿1785例,7d以上新生儿1940例;体重≤1.5kg者721例、>1.5kg者3004例。

1.2 方法

以卫生部2009年颁布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2],目标性监测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通过医院感染病例网络数据报告以及查房、病例核对等方式进行指标搜集。主要监测目标包括新生儿基本情况、母亲情况、相关操作、感染部位、感染时间、标本送检日期、病原体种类等。

1.3 新生儿感染诊断标准

新生儿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以2005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摘登(1)》[3]为准。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以SPSS24.0软件进行,计数资料(危险因素构成比、感染部位构成比)用(%)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医院感染部位情况

调查中,3725例新生儿共有68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83%;在感染部位中,呼吸道为感染率最高的部位,后依次分别为血液、皮肤、胃肠道、口腔、泌尿、眼部等,见表1。

表1 新生儿医院感染部位情况[n(%)]

2.2 新生儿医院感染病原菌情况

68例发生感染的新生儿,共检出病原菌63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1株,占比为49.21%;革兰氏阳性菌20株,占比为31.75%;真菌为12株,占比为19.05%。革兰氏阴性菌占比情况均高于革兰氏阳性菌及真菌,见表2。

表2 新生儿医院感染病原菌情况[n(%)]

2.3 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体重较低、进入NICU日龄、经口气管插管、PICC、使用抗菌药物相关,见表3。

表3 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n(%)]

3 讨论

3.1 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情况分析及护理建议

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极易在院内发生感染。在本次监测中发现,新生儿医院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及下呼吸道感染,考虑原因为空气中病原菌相关;其次为血液感染,考虑感染途径与分娩时产内感染或宫内感染相关,可表现出全身症状或者局部症状,对新生儿造成严重威胁;皮肤感染主要发生原因与皮肤清洁、皮肤侵袭性操作相关[4]。为了提升新生儿生命安全,应该对于新生儿易感染部位进行防御式护理干预,例如增强空气净化、消毒程度,定时对医疗器械、物品表面、地面进行清洁,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前,注意手部清洁,避免经手进行病原菌传播,降低吸入性感染发生率;增强对新生儿皮肤、口腔、泌尿系统等部位清洁力度,保持皮肤干燥,降低皮肤感染发生风险;对于可能存在血液感染的新生儿尽早进行针对性治疗,避免影响其健康水平。

3.2 新生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护理建议

在对新生儿病原菌分布的研究中发现,革兰氏阴性菌为占比最高的致病菌种类,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占比最高。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可以引发呼吸道感染,主要可发生肺炎,病情严重者可发生肺组织损伤,病死率较高,发病原因与菌群失调相关,一般对感染途径、感染源难以明确,因此较难控制。临床以往对肺炎克雷伯菌治疗以抗生素为主,一般首选氨基糖苷类,例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大肠埃希菌为生存于人体的微生物,当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或出现内分泌异常情况时,大肠埃希菌可对人体侵袭,引发低热、腹痛、腹泻等症状,主要传染源为卫生问题。因此建议,为降低病原菌感染率,首先应提升新生儿免疫能力,主要提升免疫力途径为母乳喂养;同时降低环境中存在的感染源,例如对其床单、奶瓶等定时清洁消毒,对空气定期紫外线杀毒,接触新生儿之前需要进行手部清洁,以达到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

3.3 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建议

在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中,进入NICU时间越长、出生时体重越低、采用经气管插管、使用PICC、使用抗菌药物,均为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进入NICU时间长,表示新生儿接受创伤性治疗时间越长,或者说新生儿病情较为危及需要较长时间治疗,此时免疫能力下降,因此增加感染风险;出生时体重与母亲妊娠周期、营养状态、是否合并妊娠期并发症等相关,因此当新生儿出生时体重较轻时,证实其体内营养状态及免疫能力较体重较高的新生儿差,可因此增加新生儿感染风险,包括外源性感染风险以及内源性感染风险,出现发热、腹泻、咳嗽等症状;采用气管插管治疗为侵袭性操作方式之一,气管插管为用于气道通畅、呼吸道吸引、通气供氧以及防止误吸的方式,但经气管插管治疗,会对鼻腔黏膜、管道粘贴胶布部位皮肤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引发皮肤感染,影响新生儿通气治疗舒适性,并影响其健康水平;使用PICC置管为降低静脉穿刺率,降低新生儿皮肤创伤的治疗方式,但长时间PICC置管对于穿刺部位皮肤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并且因新生儿无法对穿刺部位进行自我保护,因此极易发生穿刺点皮肤感染;使用抗生素为对抗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但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增强病原菌耐药性,进而发生感染后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或者极易发生多种病原菌感染的情况。护理建议为:孕妇在围产期间,需要遵医嘱进行营养补充,定期进行产检检查胎儿生长情况,若生长状态出现异常,及时调整饮食计划,若孕妇在围产期间发生感染,则及时进行治疗,避免影响胎儿正常生长发育,同时降低新生儿宫内感染及分娩时感染风险;若产妇围产期间并发妊娠期并发症,需要定时监测并发症情况并积极治疗,如身体状况允许,尽量延长孕育时间,保证新生儿获得足够的宫内孕育时间,保证其出生后体重达标并拥有足够免疫能力;新生儿出生后尽量进行母乳喂养,以从母体获得免疫能力,降低病原菌感染风险;在对新生儿进行通气治疗时,可以采用氧气面罩代替气管插管,以提升通气舒适度,降低皮肤感染发生风险;在进行PICC时,需要定时检查穿刺点皮肤情况以及是否发生静脉炎,若发现异常及时更换穿刺点,避免发生皮肤感染;在进行抗菌药物治疗时,需要进行药敏试验,避免广谱抗生素的滥用,以提升感染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的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发现,新生儿医院感染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感染、血液感染、皮肤感染等,应该进行重点防御,并且医院主要病原菌为能够引发上呼吸道、泌尿系统以及胃肠道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应进行重点关注及预防;同时应对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积极预防,以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风险,保证新生儿生命安全。

猜你喜欢

免疫能力插管病原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互关系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植物免疫系统“合作”御敌
光棒引导下气管插管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政工干部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互联网+”背景下中学生数字化学习免疫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金龙胶囊对肝癌TACE后HBV—DNA影响及临床效果研究
饲料中添加红辣椒粉对红色草金生长、消化和免疫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