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监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分析

2020-11-05梁才干覃华强李宝嘉林子同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氧分压脑组织颅脑

梁才干 莫 泉 覃华强 阮 响 李宝嘉 林子同

(广东省怀集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肇庆 526400)

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高达30%~40%,是神经外科常见创伤性疾病,尽管临床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大多预后不良,且有较多长期处于植物生存状态。本病由外伤所致颅内血肿,常因继发颅内压升高、脑能量代谢紊乱、脑组织肿胀等,导致残疾或死亡[1]。因此,早期的病情评估及针对性治疗至关重要,及时解除血肿压迫,动态监测脑生理病理变化,抑制继发病变的发生,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当前临床对重型颅脑损伤监测以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为主,不能及时发现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2]。多模态神经监测平台是近年来神经外科ICU使用的新型监测系统,结合了颅内压监测、脑组织氧分压监测、脑血流监测、脑微透析及脑电图监测等多种手段,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评估颅内压、脑血流、脑代谢等指标,指导临床的治疗和预后评估[3]。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多模态监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ICU治疗的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1.5±11.2)岁;受伤至入院时间(1.5±0.8)h;GCS评分(6.4±1.2)分;ISS评分(26.7±9.0)分。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0.9±10.7)岁;受伤至入院时间(1.4±0.9)h;GCS评分(6.2±1.1)分;ISS评分(26.5±9.3)分。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2005版损伤严重评分(AIS2005-ISS)>16分;损伤类型:单发脑挫裂伤7例,多发脑挫裂伤1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14例,脑室出血6例,硬脑膜下血肿15例,硬脑膜外血肿13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排除双侧瞳孔散大频死者、有严重心肺肝肾病史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间、GCS评分及ISS评分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根据常规诊疗程序进行处理,即按照CRASH PLAN的顺序进行检查,创建绿色通道,行一体化急救,保持呼吸道畅通,输液输血,监测心功能,控制出血,并根据颅脑创伤治疗指南和高级生命支持指南进行复苏处理,早期诊断后去除颅内血肿、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维持PaO2在80~100mmHg,SaO2>93%,PaCO2在34~40mmHg;抬高床头30°,控制体温在35℃~37℃,早期24h内使用瑞芬太尼镇静,使用丙戊酸钠预防癫痫治疗1周,维持有效血容量,若Hb<100mg/L则输注浓缩红细胞[4]。对照组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包括监测心率、呼吸、血压、尿量、体温等,每日抽血监测血常规、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肝肾功能以及尿常规等。观察组给予多模态监测:(1)颅内压监测:选择额角侧脑室穿刺部位,颅骨钻孔,挑开硬脑膜,在脑室内置入颅内压监测探头,开颅手术者直接在硬脑膜下放置探头[5];(2)脑组织氧分压监测:在颅内压监测的同样位置,置入导丝及导管鞘至脑实质内,拔出导丝,置入脑组织氧分压监测探头,待探头参数稳定1h后开始持续监测[6];(3)脑血流监测:使用选择TCD仪在颞窗和枕窗位置分别探测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血流速度,每日测量1次。

1.3 观察指标

测定治疗前及治疗72h后的脑氧分压值和颅内压值;统计治疗1周后的甘露醇用量;测定治疗1周后的脑血流速度变化,包括MCA、PCA、ACA、VA、BA[7]。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定疗效,死亡1分,植物生存2分,重残3分,中残4分,良好5分,GO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反之为预后差[8]。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2h的脑氧分压值和颅内压值变化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2h的脑氧分压值和颅内压值变化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的甘露醇用量比较

观察组为(144.2±33.8)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6.5±43.6)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的脑血流速度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的脑血流速度比较

2.4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表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常因颅内血肿及继发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进而影响脑血流的调节功能,造成脑血流动力学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可继发脑细胞凋亡、脑肿胀,甚至脑疝,导致患者死亡。颅内压监测是重要的病情评估手段,但仅能反映颅内容积的平衡情况,无法反映脑代谢、脑血流情况,尤其是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大多不高,对于诊断有无继发性损伤的效果较差,因此需要整合其他监测系统[9]。

多模态监测结合了颅内压监测、脑组织氧监测、脑血流监测、脑电监测等,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监测颅脑功能状态变化,反映病理生理的动态变化,从而准确评估疗效、指导治疗、判断预后。脑组织氧分压监测能够直接反映局部脑氧水平,间接评估脑组织代谢情况。当脑组织氧分压<15 mmHg时提示脑缺血缺氧,若处于10~15mmHg则病死率较高[10]。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血流具有无创、简便、可重复性强的优点,能提供脑血流速度、脑血流方向、脑血流阻力、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等脑血流动力学信息,能够判断有无脑血管狭窄、痉挛,判断脑充血、脑死亡等。因此,通过多模态监测能够动态反映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临床治疗方案,进行目标导向治疗,有助于病情的早期缓解,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多模态监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确切,能准确反映脑组织压力、血流、代谢等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准确信息,促进预后的改善,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氧分压脑组织颅脑
电针对慢性社交挫败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脑组织p11、5-HTR4表达的影响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PDCA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俯卧位通气在ARDS患者中应用的护理效果观察
基于《TiO2基阻变存储器件性能》的教学实践探索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氧分压控制仿真分析
山楂叶总黄酮对大鼠缺血脑组织p38蛋白表达的影响
山楂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2,4-二氯苯氧乙酸对子代大鼠发育及脑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