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社招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策略
2020-10-30李双檀祝平
李双 檀祝平
摘 要 百万扩招政策中的社会生源有着学习需求共性化与个性化并存、学习能力单一化与层次化并存、学习时空稳定化与不定化并存、学习期待明确化与模糊化并存等特征。此背景下,可通过分散式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改革,采取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对接学习需求、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习能力、建设学分银行拓展学习空间、实施多元评价满足学习期待等举措来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整体提升社招学生的综合素质,达成“高质量扩招”,真正实现优质高职教育面向人人。
关键词 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社招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6-0045-05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高职院校,2019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1]。同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高职百万扩招进入实操阶段。据统计,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共扩招116万人,其中社会生源52万人。
高职百万扩招,最大的突破是使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社会生源进入高职校园,是国家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盘活盘优存量劳动力资源的全新尝试,具有服务国家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体现了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期待和认可。社会生源招录(以下简称“社招”)学生重新迈入校园,能否有充足的学习动力,能否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能否达成优质的学习质量,除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应势而变外,如何根据社招学生的新特征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
一、百万扩招政策出台的时代意义
(一)有利于緩解就业压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之需
从百万扩招政策的出处来看,百万扩招政策被列为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的第一条“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中的“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部分;从高职百万扩招的部分经费来源来看,政府报告中提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2]。可见,百万扩招政策与其说是解决升学或者生源问题的教育层面政策,还不如说是国家缓解目前就业压力,提升就业实力,满足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经济战略[3]。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技术创新型产业日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与综合素质,满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百万扩招政策的提出,不仅将有效缓解现阶段就业难的现实问题,同时将弥补未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缺口,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有助于促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落地
实施现代学徒制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其旨在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协同传授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是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创举。在前期试点单位的改革探索过程中,现代学徒制工作初见成效,但仍存在着学徒生源缺乏、企业导师聘用困难、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难以对接等困境。而百万扩招政策的出台,让现代学徒制中的一些难题迎刃而解。
社会生源为了提升自己的技术技能水平,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自愿以“学徒”身份为起点,有效解决了现代学徒制的生源不足与路径缺乏问题;社招学生作为企业员工与高职学生的身份,破解了现代学徒制中因身份界定模糊而权益无法保障的难题,使他们既拥有被企业雇佣而应有的法律、福利待遇等基本保障,又拥有作为高职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社招学生在企业里有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师傅,进入高职院校后又有专业教师,解决了现代学徒制中“双导师”制度的构建难题;百万扩招政策对社招学生的经费支持,解决了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因成本分担问题而动力不足的现象,使企业降低培训成本,愿意与学校共同育人[4]。因此,百万扩招政策的出台,能够切实推动现代学徒制落实落地,使校企双方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相互服务,实现双赢。
(三)有益于科学践行终身教育人才培养理念
终身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与灵活实用性的特征。百万扩招政策实行新的考试招生制度,降低了入学门槛,使青年、壮年、中年群体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全民性与广泛性;而社会生源具有年龄跨度大的特性,又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终身性;百万扩招政策必将给高职教育带来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其中出现的弹性学制、学分银行等举措都将体现终身教育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百万扩招扩大了高职教育受众群体的数量,缩小了受教育群体之间的差距,使高职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与深化。
二、百万扩招政策背景下社招学生的新特征
社招学生是已有社会生活经历的成年人,有着教育子女、赡养父母等生存压力,需要在企业工作获得稳定收入,即使是下岗失业,也只是短暂性、阶段性的。因此,他们既是企业员工,又是高职学生,具有双元身份。而双元性的社招学生在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学习时空和学习期待方面同样呈现出“双元化”特征。
(一)学习需求共性化与个性化并存
一方面,社招学生有着提升自身学历和技能的共同需求。即期望通过在高职院校的学习,掌握适应社会岗位的技术技能,提升自己的学历与素质,以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社招学生的共性[5]。另一方面,社招学生又有各不相同的个体需求。退役军人某种程度上与社会脱节,急需取得相关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重新融入社会;农民工中有的希望通过系统培训取得一技之长,加上学历的提升,能够获得更好的待遇,有的希望学习现代农业专业化生产、劳务经济等方面的先进知识与技术,成为生产经营型的新时代新农民;下岗职工则希望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学到更加新型实用的技术,以期有更高的转岗技能。另外,部分社招学生具有创业理念与创业精神,期望接受到创新创业相关教育,实现自主创业。因此,社招学生既有全面提升技能的总体需求,又有侧重于学历教育、证书教育或两者并举的不同需求,学习需求呈现共性化与个性化并存的状态。
(二)学习能力单一化与层次化并存
一方面,社招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差。社招学生自身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再加上大多离开校园多年,再踏入校园,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很难及时融入校园生活而静心学习。另一方面,社招学生的社会背景和学习能力存在层次化。社招学生年龄区间在20岁左右到50岁左右不等,彼此差异较大;社会角色囊括了父母、子女、夫妻等家庭角色与下岗职工、退役军人、农民工等各种职业角色;经济条件方面,有的物质富足,有的基本解决温饱或存在生存危机。社会背景的层次化导致他们学习能力的层次化。一是学业基础层次化。知识基础各不相同,文化层次有高有低,社会能力参差不齐。二是实践操作技能层次化。社招学生中因所属领域、工作经验的不同,实际操作水平也有所差异。因此,社招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偏弱的问题,且又因为在年龄结构、教育程度、社会背景、工作经历、实践阅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学习能力又存在层次化差异。
(三)学习时空稳定化与不定化并存
一方面,社招学生学习时间与空间相对稳定。社招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籍管理与传统高职生源学生一致,须在规定学习年限内修完规定学分或课程方能毕业。因此,其规定的学业年限、规定的学习场所等学习时空都具有相对稳定化特征。另一方面,社招学生又存在学习时空的不定化。一是从学制来看,高职院校学制通常规定为3年,但社招学生可实行弹性学制,根据学习情况可延迟到不超过6年毕业。二是从教学实施来看,社招学生由于社会角色多样化,导致学习时间与学习场所不固定。社招学生迫于维持家庭生计的经济压力,多数保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状态,将有限的时间分配到学习与工作中,必然导致生活、工作与学习之间产生时间冲突、精力冲突与场所冲突。因此,社招学生学习时空的稳定化与不定化并存,他们必须处理好工作、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期待明确化与模糊化并存
一方面,社招学生都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他们比高职传统生源更加理解知识能力在实际生存中的重要性,更加了解企业对用人能力的具体需求,更加清楚社会发展对人才资源需求带来的变化,因此,都会对重新获得的学习机会与未来前景充满希冀,期盼获得更美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另一方面,高职百万扩招政策面向社会生源招生前所未有,经过未来几年的培养,社招学生能否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还处于未知状态。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强自身职业修养、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未来能否达到自己的期许,能否在就业方面有所改观,能否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这些都是社招学生的顾虑所在。因此,社招学生对能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都有美好明确的期待,同时又对未来的发展存在模糊化的认识。
三、调动社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具体策略
依据社招学生新特征,高职院校需采用分散式现代学徒制(时间分散、地点分散、学习成果分散)育人体系,在社招学生学习倾向产生阶段共建课程体系对接学习需求,在其学习行为展开阶段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习能力,在学习结果生成阶段建设学分银行拓展学习空间,在学习结果评价阶段开展多元评价满足学习期待,以全面调动社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对接学习需求
基于社招学生学习需求的共性化与个性化特征,建立适应分散式学徒制特点的课程体系[6],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培养社招学生。
第一,对接产业升级需求,基于企业岗位需要,设置相关专业。学校应在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的协助下,对行业企业开展深入、广泛调研,了解地方产业与经济结构的布局,了解人才供求情况,设置产业升级急需、对接职业岗位的专业。第二,基于岗位职业能力,构建具有职业岗位针对性的分散式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首先,校企共建个性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是社招学生学历教育的责任单位,企业对社招学生的岗位技术技能、职业精神等有特定要求,高职院校有培养人才、企业有培养员工兼学徒的责任与义务。其次,构建现代学徒制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据企业岗位群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商讨制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与授课计划。将课程横向模块化,由学校主导理论知识模块,企业主导师徒岗位实践模块;将课程纵向分级化,岗位群对应相应的模块课程,岗位群的级别对应课程的不同层级。而每个模块与每个层级,都要明确培养目标与任务清单[7]。通过理实合一,模块之间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真正提升社招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
(二)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习能力
针对社招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性与差异性,学校应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基本技能、潜力倾向与学习能力设置分班、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第一,分类组班与分层授课同步实施。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基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按专业分类型组建班级。学校要考察社招学生的教育基础与就业需求,企业也需考察社招学生的就业经历与现有岗位就职水平,校企联合定位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其全面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选定合适的专业。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从文化基础、技能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对社招学生现有水平进行科学评估,划分为不同层级组班,并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选择有所侧重的教学内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满足不同社招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习热情,让各层级学生都有学习成就感与获得感。
第二,职业素养与学习方法协同传授。一方面,要以企业为主体,培育社招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派出培训讲师,培养社招学生勤奋踏实的职业态度、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勇于担当的职业责任等必备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要以學校为主体,引导社招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由于高职课程注重实践操作性,且知识结构具有层次递进性,加上社招学生是重回学生角色,所以,他们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可开设具有高职特色的学习方法指导与学习习惯养成课程,传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指导社招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与技能学习,以帮助他们有效提升学习质量。
第三,课堂互动与课外关怀有机结合[8]。课堂上,教师要进行难易有别、类型各异的启发式提问,实现师生信息相互传送、相互吸收、相互反馈;要利用社招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小组讨论、组间合作等学习方式,实现生生之间信息相互交流、双向流通;还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互动式载体,实现师生共同参与各种学习研讨活动。课外关怀不仅包括课后个别辅导答疑,更包含课后教师对社招学生的关心、鼓励和期望等。由于社招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时需要教师或企业师傅进行个别指导,帮助答疑解惑;社招学生的社会压力较大,肩负着来自各方面的责任,也需要教师或企业师傅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适度释放压力,愉快学习。课堂有良性热情的互动,课外有理解关爱的交流,师生同频共振,社招学生也一定会在关爱中不断汲取知识营养。
(三)建设学分银行,拓展学习空间
社招学生由于角色的多元化,其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都存在不固定性。因此,学校需要构建基于社招学生的学分银行,使校企之间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成果能得到及时传递,相互沟通,以拓展社招学生的学习空间。
第一,明确学分银行中学习成果的认定范围与学分互认互换的标准。校企共同研究确定课程内容、考核结果、学习时间、专利证书、技能大赛等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学分银行互认的成果,并根据重要性赋予其相应的学分。
第二,以社招学生取得的学历证书为主线确定学分互认互换的标准。一是确立为取得高职院校学历证书所需要的学分总数、学分构成等标准[9]。二是对标学历证书,确定校内学习与企业岗位实践之间、不同企业之间以及个人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学分互认互换的制度和标准。社招学生的学习成果,涉及到校内教育、企业实践和个人资格证书等方面。校内教育的学分标准制定相对容易实现,但是社招学生所在企业、岗位不同,需梳理出可统一进行互认的元素,如工作年限、评定的优劣等级、职称晋升等方面,并制定兑换的标准,进行学分的互认互换,使学习成果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10]。
第三,创建社招学生学分银行的终生学习账户。学校应让每位社招学生注册申请一个学分银行的终生学习账户,不仅运用在高职院校学习阶段,而且可成为终生学习账户的铺垫与基础。当然这还需要得到国家学分银行的鼎力支持,单个的高职院校可以做铺垫尝试。账户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个人基本信息,包含社招学生的身份信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账户创建单位信息等;二是社招学生在校的学习成果信息,包括个人学历、取得的职业资格、技能大赛获奖、已修课程的成绩证明等;三是社招学生在企业岗位取得的学习成果,包含业绩评定等级、职称晋升、培训成绩等。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下共同构建学分互认系统,让社招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时间与学习地点,累积满一定学分,兑换相应的技能证书或学历文凭,实现学分的“零存整取”,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高效学习与真正的终身学习。
(四)开展多元评价,满足学习期待
对社招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的效度,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因材施教、因材施评,校企共同构建合理优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应从三横(学校、企业、行业)三纵(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来改革教学评价模式,满足社招学生阶段性与长远性学习期待。
第一,诊断性评价要以“学校+企业”的方式进行。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之前对教学对象的评价,在社招学生入校后,学校应主导开展针对社招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测试,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也应对他们进行实际操作水平测试;另外,学校也可通过问卷调查与对企业访谈等方式了解社招学生的知识储备、已具备的技能水平等情况,初步形成对教学对象的诊断性评价。
第二,形成性评价要以“教师+师傅”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完成某一阶段某一特定学习任务的评价,注重过程考核与阶段性成果评定。依据具体的课程内容与授课计划的任务清单,教师与企业师傅一起对他们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其知识技能与行为素质。另外,考虑公平性原则,针对社招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应立足于原有水平,侧重于对他们入校以来的增值,特别是提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肯定与鼓励。
第三,终结性评价要以“多维度”的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应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的综合性评价,应依照本文前面所述的分级分层的目标来组织。高职院校应成立专业的终结性评价考核小组,可采取“平时成绩+文化考试+技能测试+现场答辩+个性特长”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平时成绩”由教师与师傅对社招学生日常学习态度、工作表现等进行考核;“文化考试”由教师依据专业理论知识按分层分级的目标要求组织考核;“技能测试”由师傅对社招学生进行实操能力考查;“现场答辩”由行业专家、企业师傅、校内教师组成答辩导师小组,对社招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现场考察;而在考核“个性特长”时,要注重社招学生的特长展示与个性化发展,包括项目成果、竞赛成绩等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获奖及成果。
针对社招学生的独有特征,高职院校需因时因势而动、因材施教施评,采取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弹性学制,这是当前高职院校面对百万扩招政策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大多数社招学生兼具企业员工与在校生双重身份,他们需要企业与学校共同推进分散式现代学徒制教学,解决他们在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学习时空、学习期待方面的困难。高职院校完全可以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细分不同教师对接不同企业,通过实行分散式现代学徒制,真正调动社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社招学生享受百万扩招政策利好的同時,也能真正做到在高职院校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参 考 文 献
[1][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
[3]匡瑛,石伟平.论高职百万扩招的政策意图、内涵实质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5):92-96.
[4]孙翠香,毕德强.困囿与突破:企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困境与解决策略——基于17家现代学徒制企业试点的分析[J].职教论坛,2019(3):31-39.
[5]黄远辉.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的下岗职工学历再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9(21):24-26.
[6]肖称萍,徐书培,卢建.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社會服务能力提升策略思考[J].职教论坛,2019(7):42-46.
[7]黄文伟,吴琼.高职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的框架设计——基于专业普适性与岗位特殊性融通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8(29):19-23.
[8]明庆华,石畅.应对社会分层挑战的因材施教[J].教育科学研究,2015(5):9-15.
[9]陆燕飞,陈嵩.百万扩招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9(7):32-36.
[10]王春娟,李嘉林.我国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的必然、实然与应然[J].职教论坛,2019(6):118-123.
Abstract The social student source in the million-expansion polic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coexistence of commonality and individualization of learning needs, the coexistence of singularity and diversification of learning ability, the coexistence of stability and uncertainty of learning time and space, and the coexistence of clarification and vagueness of learning expectations. In this context, a variety of measures can be adopted such as the reform of the decentralized modern apprenticeship training mode, the school-enterprise co-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o match learning needs, optimizing teaching strategies to enhance learning capabilities, building credit banks to expand learning space, implementing multiple evaluations to meet learning expectation, which aims to effectively mobilize studentslearning enthusiasm,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ocial recruitment students, achieve“high-quality enrollment expansion”, and truly realize high-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everyon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illion-expansion enrollment; social enroll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mobilization strategy
Author Li Shuang, lecturer of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Tan Zhuping, PhD candidate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researcher of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