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分析与趋势展望

2020-10-21潘杨福李款徐杰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潘杨福 李款 徐杰

摘;要:课程思政是在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格局下,以立德树人为任务,以各类课程为载体,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实现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的教育追求。近年来,课程思政已然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通过知识图谱梳理课程思政发展脉络,发现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发展迅速,研究热点紧扣国家战略方针和学生实际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是研究力量过于集中和单一。展望未来发展,课程思政研究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范式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多元、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开放、研究实践有待进一步聚焦区域化和本土化。

关键词: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热点分析;趋势展望

课程思政研究的迅速发展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是新时期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成果,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的内在要求和价值诉求。”短短数年,我国课程思政研究已然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为了更清晰厘清课程思政研究的核心主题、热点前沿和发展趋势,通过知识图谱梳理课程思政发展脉络,推动课程思政研究向纵深发展。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平台,以“期刊”、“高级检索”功能进行搜索,输入主题“课程思政”,时间设置为“不限”,来源类别选定为“核心期刊、CSSCI”,检索时间为2019年3月15日,共输出结果154条,经过人工甄别期刊数据,去除新闻报道、会议综述、征稿启示等非学术性文献等,最终筛选出有效期刊论文142篇,以“Refworks”文献格式输出,通过Cite Space V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

2.研究方法

借助两种研究方法展开:一是文献分析法。借助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 Space V可视化软件,对筛选出的142篇文献题录数据输入,并以“1年”为时间切片,同时选择节点、设置阈值,以此绘制课程思政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主题嬗变以及热词突现的可视化图谱,整体分析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同时,借助Cite Space V软件中自带的Excel工具,分析课程思政研究的年度文献分布、研究机构分布、核心作者分布等,对课程思政研究发展脉络和研究力量进一步分析。二是文献研读法。结合课程思政的可视化分析图谱,同时对课程思政研究文献展开研读,在课程思政研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核心主题和研究内容,整体把握已有研究现状,对应梳理课程思政研究未来发展路径。

二、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时空分布

1.年度文献分布

年度文献分布有助于我们了解课程思政研究的整体概貌。由课程思政文献年度分布图发现,21世纪以来,课程思政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萌芽期(2001-2010年)。此阶段研究较少,共有11篇相关核心文献,研究中虽然课程思政的概念没有被提出来,但是大课程理念受到重视,课程思政研究初见端倪;二是探索期(2011-2015年)。此阶段研究发展仍然缓慢,年平均发文量在2-5篇之间波动,课程思政研究仍处于探索期,值得关注的是,课程思政理念已逐渐明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相关课程融合发展的理念;三是发展期(2016-2018年)。课程思政真正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从此开始,此阶段的课程思政研究发展迅速,发文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由2016年的11篇直接上升至2018年的57篇,可见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课程思政”研究课题。究其原因,这与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讲话精神有关,也与上海高校探索“课程思政”的典型经验有关,更与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有关。

2.核心作者分布

研究核心作者分布有助于直观展现课程思政的核心作者以及学者间的合作关系。采用Cite space V中Auther的节点类型,设置G-index 80,绘制出课程思政核心作者分布的知识图谱,同时借助Excel工具,筛选出发文量≥2的作者10人生成表1。

由表1分析,課程思政研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作者有宗爱东、高德毅、石书臣以及王仕民、闵会等。通过核心作者分布图谱发现,有部分作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多为二人或三人合作,且合作者之间多为同事、师生关系,合作力量相对较少、合作关系相对单一是当前课程思政研究作者合作的主要特征。

了解课程思政研究的核心作者群是否形成,需要进一步考察核心作者与全部作者的关系,根据普莱斯公式N=0.749×(其中N代表核心作者的发文量,n代表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可知n为3,得出N≈1.29,可见发表文章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进一步统计可知,在课程思政研究中的核心作者共有10人,占全部作者(185人)的5.4%,表明全民健身研究的核心作者群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研究机构分布

研究机构分布分析有助于较直观地发现研究力量的集中分布。运用Cite space V软件以institution(机构)功能绘制知识图谱,同时,借助于Excel工具筛选出发文量≥2的机构12个,生成课程思政研究机构分布表格(表2)。

由表2分析发现,上海是课程思政研究的重镇,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华大学、上海市教委、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均是课程思政研究的核心力量。除此之外,为课程思政研究做出较大贡献的研究机构还有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等。具体的研究机构的合作分析,不难发现,课程思政研究机构间相对分散,多以孤立散点的形式存在,说明课程思政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不够紧密,有待进一步加强。但是也有研究机构间形成了相对固定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部门是机构内部部门之间形成的合作关系,也有部分是结构之间形成的合作关系,机构合作多以两两合作、三三合作等形式存在,如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与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研究院(筹)等形成的固定合作关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的固定合作关系;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形成的固定合作关系等。分析发现,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多以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说明课程思政研究力量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德育研究机构为主,跨部门、多学科视角的交叉研究有待加强。

三、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分析

对关键词分析、关键词时区分布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能够整体梳理研究热点、前沿和发展趋势。研究运用Cite space V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以“1年”为时间切片进行分割,Links采用cosine算法,Top N阈值为50,经过运算得到关键词的网络节点为37个,95选取频次≥4的关键词17个生成核心关键词。

1.关键词共现分析

Cite Space V关键词由十字型节点标识,十字型节点越大,表明其在研究中出现的频次越高,也说明其属于某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发现,课程思政研究中具有中心性研究的关键词有:课程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高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思政课程等。具体来说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与中心性呈明显的正相关,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课程思政的频次最高,为36次,但是其中心性0.3,不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高校等关键词的中心性,思想政治教育频次为13,中心性最高,为0.42,其次是思政课程,出现频次是8,中心性为0.38,再次为高校,出现频次是9,中心性为0.37。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思政课、高校、课程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热点,但由于课程思政研究萌芽期和探索期时间较长,课程思政概念尚未被提出,所以其中心性稍在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等关键词之后。但是,随着课程思政研究发展期的到来,使其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课程思政的中心性开始很快增强。

2.关键词聚类及时区共现分析

通过关键词聚类时区共现分析,可以将我国课程思政研究脉络分为2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课程思政研究的萌芽探索阶段(2000-2015年)。这一时期课程思政这一关键词虽未被提及,但是大思政教育理念受到关注,研究除了聚焦思政理论课本身改革创新研究外,已然出现课程思政研究的萌芽。如吴倬早在2006年就提出“构建思政课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相互配合的德育机制。”石书臣则就高校思政理论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探讨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具有“功能互补、课程互通、方法互鉴”的特征,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二者应相互渗透,形成良性互动。”第二阶段为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检视阶段(2016-2018年)。课程思政概念被提出之后,课程思政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为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检视期。此阶段的研究围绕“‘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内生逻辑”、“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课程思政上海模式探索”等主题内容展开。研究有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分析、有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逻辑探索、有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路径创新、有基于特色实践的探索总结等。总之,发展到这一阶段的课程思政开始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既是对高校立德树人总要求的贯彻落实,也是对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生动指导,同时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生规律的自觉遵循。

进一步对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我国课程思政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

类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研究。主要包括0“思想政治理论课”、2“思政课”、3“主题教育”。聚类0的关键词有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高校思政课、新时代、思政课程;聚类2的关键词有思政课、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政教学、实践、慕课、思想政治工作;聚类3的关键词有体验式学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者强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研究。研究基于课程思政中具体某一主题展开,如陈洁、白羽等具体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如陈洁就体验式学习法、白羽就“问题中心教学法”。张健等则“工学结合”探索思政课程改革路径,吴敏则从“开发校本资源”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资源发掘探索。

类2: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主要包括1“课程思政”。聚类1“课程思政”的关键词有协同育人、课程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研究强调以课程为载体,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不同学科课程同向同行,共同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研究认为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完善‘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二是鼓励和推动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密切合作”,“三是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实现‘思政与‘专业的‘基因式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可以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理念、打造‘五个一平台建设、持续的政策导向、健全的制度机制建设”等路径整体把握。当然,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品性,也有更多的研究者结合专业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并提出目标融合、内容融合、方法融合等的建设思路。

四、结论与展望

梳理课程思政研究发展脉络不难发现,呈现出两大特征。其一,就研究整体概貌分析,课程思政研究属于近几年刚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虽发展较快,但尚属较为年轻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亟待进一步深化;其二,就研究热点来看,课程思政研究与国家立德树人要求、教育部相关政策引导、学生发展实际需要等密切相关,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研究力量有待进一步增强

分析课程思政研究的核心作者发现,发文量≧2的作者仅有10位,最高产的作者只有宗爱东、高德毅、石书臣,发文量均为3篇,且宗爱东和高德毅有固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分析研究机构分布发现,课程思政研究的核心作者主要集中在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上海市教委工作党委等德育研究机构,研究力量过于集中和单一,协同研究、跨界研究都有待进一步深化。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不尽相同,课程思政研究力量的单一化、零散性与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跨界、跨学科的现实需求形成强烈反差。课程思政研究力量的壮大可以从鼓励建立研究团队、资助研究课题、培育研究项目等途径鼓励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科教师参与进来,形成课程思政研究共同体,为课程思政研究凝聚力量,贡献智慧。

2.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开放

课程思政研究虽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而言,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从国内国际视野分析比较,推动课程思政研究纵深发展十分必要。当前,课程思政研究局限于国内,少有涉猎国外相关研究内容,缺乏开放的研究视角进行中外对比研究。课程思政研究要承担起责任,就需要用开放性的国际视野,在彼此融合、相互对话、对比学习中发展,更好地指导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真正培养起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情怀的中国公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程思政研究需要进一步开放,从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模式、方法、评价等多方面探寻不通过国家的经验做法。

3.本土化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课程思政的终极旨趣在于围绕立德树人总要求,通过教书育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研究的终极旨趣则在于承担起对课程思政的指导和推进。通过研读课程思政研究文献,不难发现,当前,课程思政研究的本土化实践不足,缺乏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更好指导实践的主动自觉。而课程思政属于实践性很强的研究领域,研究应立足实践土壤,把握好研究的实践品性。新时期,随着课程思政的提出,上海、浙江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特色化鲜明,极具推广示范意义,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市所有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涵盖综合素养、专业课程在内的575门课程参与课程思政改革,同时建设了“中国系列”课程近30门,改革从育人本质出发,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紧抓学生中心,紧扣教学核心,着力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重心,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亟待课程思政研究者用学术视角对其关注和研究,发掘其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经验,反观其背后折射的实践逻辑,强化对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的推广运用,实现地方特色经验由“盆景”变“风景”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吴倬.构建思政课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相互配合的德育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29-31.

[2]石书臣.高校思政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探討[J].中国高等教育.2011(05):21-23.

[3]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9):67-70.

[4]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33-135.

作者简介

潘杨福(1975.1—),汉,男,浙江温州,本科学历,学工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