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宋山水画中的生命观
2020-10-21司淑婷
司淑婷
摘 要:唐朝国势强盛,自信是时代主流,而宋朝忧患不断,尚实际便成为时代的新要求,而艺术是随时代文化的变化而改变。宋人崇尚“理”,宋艺术就基于“理”的层面之上,讨论山水画在各方面的求“真”过程。
关键词:北宋山水画;尚理;求真
晚唐初年,新儒家学派引用儒学经典《大学》中“格物致知”,来标榜其研究学问及自身修养。经受唐末战乱及五代时局动荡,宋代初年学者深刻反思其与盛唐相较下之不足,开始推崇理学。相较唐朝之人,宋人更重思维理论。宋明时期推崇的程朱理学强调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即“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即“致知”。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真理化。这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中国政治在宋明两朝走向了平民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得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取代了封建王朝的"天命"观,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跃。在艺术方面,山水画有了更理性,更深入的思考,较之前代宋艺术也更具包容性和世俗化。
一、文人山水画中的生命观
朝政思想追“理”,书法画家求“真”是北宋生活的影射。五代及北宋初年失意之士通过寄情山水抒发胸中意志,方闻用“确立事物之理企求宇宙之真”总结画家对“理”性的追求。唐朝时期绘画艺术百花齐放,人物、山水、花鸟都较前代有巨大进步,但唯有宋代将山水画体系推至巅峰,这都归功于理学发展。山水画题材更博得文人士大夫喜爱在于自然山水所含之“理”,使得文人更想探究其“真”。思想情感上,失意文人隐居山林,体悟山水带来的真理,在朝入士大夫喜爱山水,显露其真性情。北宋山水有李成、范宽的雄伟壮阔,也有米芾父子的云雾朦胧。无论是在表现北方峻岭亦或是南方烟雨,画家都极尽可能探求真理。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从轮廓线、皴点、墨法方面生动把握陕南、豫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将北方的群山与泥土覆盖的泥质表面刻画入微,细节生动。米芾的米点山水,在作画前先用湿笔润湿画面,再配以淡水墨渲染,浑然一体,呈现南方山水的朦胧感。不用明眼,而以明理之心观察事物,宋代文人山水画细节生动严谨。
二、寺院山水画中的生命观
六朝时期是山水画观的形成时期,也是山水画艺术的萌芽时期。东晋晚期至刘宋前期,由宗炳、王维所阐发的山水画观,是在玄学盛行、名士与名僧辩论佛教义理的思想环境中产生的,山水画观一开始就具有道家哲学、玄学和佛教义理的思想根基。唐代佛寺是山水画的重要推动者,寺僧也擅长画山水松石,山水画在僧人的寺院修行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唐时就有寺院绘有独立的山水画系,除寺院僧人参禅礼佛通过山水画修道外,来寺院祈福的各界人士也会在礼拜佛陀菩萨之后驻足欣赏寺院中的山水画。佛院僧人将佛教义理注入山水画,同道家的宁静、归根,一同体悟修行,体现了佛教作为外来文化逐渐被本土化,预示着后期三教合一的整体趋势。来寺院礼拜之人,或多是世俗之人,虽不能深切感悟其中佛理,但却原意静下心来一同感悟,体会眼前融入道家哲学、玄学和佛教义理的山水,其思想觉悟是在宋代尚“理”的文化背景下熏陶出的结果。佛寺想对说教的场所,而山水画是想对超越性的观视,二者同处于一个空间,可见寺院中山水画对于士人山水画更具佛理感悟。寺院中的山水壁画,融合佛理,体现宋山水艺术的包容性。
三、墓室山水画中的生命观
山水画自独立成科后,就迅速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艺术体系。除卷轴画外,壁画也相继表现山水题材。而一直注重礼仪丧葬文化的古代时期,墓室壁画很早时期便出现山水元素及山水背景。至8世纪中期,唐代墓葬中已经开始描绘独立、成熟的山水画。独立的山水题材在中原北方地区的宋金墓中也偶有发现。山西壶关下好牢宋墓的东、西、北三侧耳室内均发现山水图像,以及两幅水墨山水图,层峦叠嶂。墓室,作为逝者的居所,墓室中的壁画更具家具感。而墓室中的山水风景画,其作用主要有两种,一是作装饰,供墓主人消遣;二是分割空间,增加墓室的距离感。自然山水画逐渐大量出现在墓葬中,表明山水体系不再是文人士大夫独享的艺术形式。宋时代下的理学观念,使得艺术趋于平民化,走入尋常百姓家。同文人山水画相比较,处于丧葬文化下的山水墓室壁画,其艺术性上更趋于世俗化,为普通百姓所接受。
综上所述,北宋山水画中的生命观在服务对象上及呈现方式上都有不同,但根源在于宋时代下的理学观念,宋人已习惯将一切问题放到理性的天秤上衡量。宋艺术普遍重寓意,说理性更强,无论是文人士大夫细节精密生动的卷轴山水画,或是置于佛寺院中体悟儒释道结合的寺院山水壁画,亦或是墓葬中起观赏娱乐性质的墓室壁画,都在重视内心感受是基于客观表述之上,山水画在不同场景中的不同运用,达到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即求“真”。北宋山水画中的生命观是在“理”的基础上探求“真”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
[2] 上海博物馆《壁上观—细读山西古代壁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