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课教研:基于问题和需求的深度研修

2020-10-20谢好望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需求问题

谢好望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规划引领、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项成长、专业成长、专家成长”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美好愿景。但目前的研修存在着团队力量没有得到充分显现;梯队型教师培训没有得到关注;教研活动的研究形式没有得到创新等问题。通过共同体走课,抱团中助推教师成长;联席攻关走课,合作中助推教师发展;创意链式走课,辐射中散发教师魅力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同行”研究爱好者的潜力,开展基于问题和需求的走课教研式深度研修,从而在不断研修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走课教研;问题;需求;深度研修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21/24-0122-03

随着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规划引领、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项成长、专业成长、专家成长”成为了教育所追求的美好愿景。为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校本教研活动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经不断探索与实践,在传统的研修模式下,我们发现目前的研修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团队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显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文化正由个人主义转变为合作主义,合作型教师文化已然成为历史的选择。建设合作型教师团队能够丰富教师的认识,使教师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引领教师超越自我,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然而,在如何进行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出现了迷茫与困惑,往往是為了合作而合作,对于如何建构因共同“爱好”而形成的团队,发挥合作的最大效应并不清晰。二是梯队型教师培训没有得到关注。目前教师队伍培训存在“一刀切”的问题,缺少对教师专业发展自身构成因素内在轨迹和外在影响因素的分析,忽视教师自身在专业成长中的作用。校本培训的内容和模式整齐划一,忽视了不同教师的不同个性及不同需求。三是教研活动的研究形式没有得到创新。目前,各校的教研活动尚处于传统的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圆桌式教研活动的层面,教研活动形式单一,某些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无法得到充分解决。

基于以上思考,平湖市东湖小学提出了“走课教研:基于问题和需求的深度研修”,旨在通过这一研讨模式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促使每个层次的教师都能有获得感和成长感,最终裹挟激活自我发展内需,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一、共同体走课,抱团中助推教师成长

共同体不仅强调教师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还力求使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融知、情、意、行于一体,兼顾认知、情感和技能等多种教学目标的协同达成。可以促进教师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教师的自我意识、合作互助意识、责任意识以及人际交往的技能,并促进教师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的协同发展。

(一)“1+N”共同体,引领式研修

“1+N”模式,即每个团队有“1”个核心,可以是校领导,也可以是学科骨干教师,可以是一个核心项目,也可以是课题研究;“N”指团队中的若干成员。由若干个“1”带动若干个“N”,进而形成一个凝神聚气的大团队。例如语文教研团队,以嘉兴市名师周老师为首带领6个青年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2019年是四年级新教材全面铺开的一年,为此,这个团队的所有教师在团队导师的带领下进行了新教材的研究,开学初设立主题,并确立以四年级策略单元为走课研讨重点。前期有导师的引领报告,随后6位学员分别二人一组选定一课文围绕研究主题进行同课异构式的走课式备课、上课,课后进行研究、分享、讨论。在为期两周的走课研讨后,又进行了全校性的汇报交流,并形成论文和案例跟大家分享经验。

“1+N”共同体走课式引领,在导师的高位引领下,共同体内相互督促、相互促进,良好的研修氛围促使教师更快成长。

(二)“X+X”共同体,互助型研修

“X+X”模式,即以教研组为单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年级、教学任务,自由选择组成3~5人的“走课组”,集体研究,分工合作。把每一位教师走课的过程作为教师“磨课”的过程,把深度教研变成了每一位教师工作的常态。

“X+X”共同体,互助式研修相对而言比较随性和轻松,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进行一轮的走课活动,提前一周进行走课规划,包括课程内容的分配、教师分工、课时安排等,从而形成人员、内容、时间、空间的有机整合,走课时首先要集体研究“走课”主题,然后根据自身优势选择“走课”内容。以五年级语文为例,就“古典名著”单元开展走课式教研,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会比在自己班级更加“认真”,对于教材的把握和钻研会更加深入,特别是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情,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这样的打磨式走课教学中,教师的成长速度不言而喻。而学生面对不同的教师也提升了新鲜感,上课会更乐于表现自我,也更加专心听讲。

“X+X”共同体,互助式研修是以教研组互帮互助式成长为目标的走课研修活动,随堂课更实在,更能使教师获得细水长流式的成长。

二、联席攻关走课,合作中助推教师发展

围绕重点项目,组成跨校区研讨团队,开展联席攻关,以达成校区间教师能力的互补,促使校区间的均衡发展,并在相互合作中助推教师发展。

(一)学科联席教研,携手式成长

学科联席教研是指由三个校区中三五成群的教师携手研修,体验集体备课中由个体差异、校区差异带来的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发挥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学校及区域日常教研,助力教师团队成长。

例如,两所学校三个校区的一年级数学同时采用“生本学材”进行授课,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思维,于是我们搭建了数学学科联席教研活动,每单元确定一个难点,三个校区进行集体备课,并分组到不同校区进行第一轮走课。随后再次进行集体备课,对同一内容进行第二次校区交叉型走课。在不断的调整课程和走课体验、研讨中,教师了解了学生认知特点规律、研究学科特点与本质、正确把握教学规律的过程,教师的深度学习引领学生走向了深度学习。这样的学科联席教研,以携手撬动重难点为基点,联动三校区教师相互启发,共同成长,而学生在这样的空间中得到更好的教育,获得了更好的成长。

(二)跨界联席教研,渗透式发展

跨界联席教研是指以跨界学习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依托,打破单学科学习的视野,以明确的、整合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形成对研究问题的全面认识与解决,旨在跨界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创新与创造,从而渗透各科知识,拓展教师的学科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平湖市东湖小学根据课题《跨界学习:小学传统节日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开展跨界学习活动,以重阳节综合实践课《重阳说“九”》为例,教师根据主题确定教学目标,因为涉及数学、音乐、语文、美术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所以由各科教师组成一个走课团队,从不同角度进行走课,学生兴趣盎然,每个学生的兴趣和潜能都得以发挥。而在这样的跨界联席过程中,教师的强项智能得以发挥,團队打磨促使教师的知识面得以拓宽。

三、创意链式走课,辐射中散发教师魅力

教师在走课中,形成“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的链环,利用便捷的网络系统,跨越场域限制,利用空间资源和实地资源形成链式研修,节约研究学习时间成本、提高学习效率,在辐射中散发教师的教学魅力,让走课走出新时尚。

(一)云端线上走课, 点亮式研修

云端走课是指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同一个工作群(学习群)内,由一名教师对同一年级的全体学生进行授课,其他教师、家长随时可“旁听”。实时、互动、开放是“线上走课”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走课最大限度地点亮了教师的强项智能。

2020年初正值疫情期间,学校教师利用钉钉群进行网上授课。以美术组为例,同一年级的美术课由一名教师进行授课,美术教师在同一时间段内对全年级的学生现场授课,这就是一个大走课的方式。在走课过程中家长可以协助听课。这样的走课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同一教研组共同打磨,钻研教材,这样的走课能快速提升教师的课堂钻研能力和现场应答能力。而学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上课,既感觉新鲜,又能激发学习兴趣。

(二)线上线下走课,特色型研修

线上线下走课是指区域大走课,由名校名师组成的团队同时在自己班级(线下)和区域内相应班级(线上)同步授课,在线课堂走课实现了多个学校同步互动,这类走课紧跟时尚,走特色型研修之路。

例如,平湖市东湖小学和海宁行知小学是省内“千校结对”互助学校,为此,平湖市东湖小学在上一个学期安排了各学科共24节课进行线上线下同步授课,通过远程视频实现实时互动课堂。以美术课为例,在网络教室里,美术教师一边给教室里的本校学生讲析,一边通过网络在线指导行知小学的学生,并且对行知小学的学生进行实时抽问、解答。

网络结对学校通过“共享”让原本一堂普通课堂发挥出最大效益。由于授课班级来自不同的学校,学生的地域背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比技术的使用更考验教育的智慧,能促使教师主动探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走课教研是为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而生成的新平台,协同合作,集体研究,分工合作,共享共赢。这样的走课,使教师通过不断研究学生、完善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猜你喜欢

需求问题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基于云端的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的研究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