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语文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境遇

2020-10-20邢海月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历史发展

邢海月

摘   要:语文教学论的历史沿革贯穿于整个语文学科的发展过程,是一门多学科交融并不断动态发展着的综合性学科。其理论无论是对职前语文教师培养、职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还是语文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作用。从当代语文学科教学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相关考据出发,对其发展历程与特征进行分阶段叙述,并结合语文教育现状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真正使语文教学论更好地为建立更完善更公正的文化、教育乃至社会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语文教学论;历史发展;现实境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21/24-0006-05

一、概况

(一)概念

“语文教学论”是指有关语文教学的理论,是人们在运用现代课程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分析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基础上建构的理论体系,也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其理论本身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性和发展动态性。该学科无论对高等教育中的教师教育发展,还是对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发展都具有无可争议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特征

1.学科交叉性。语文教学论隶属于一级学科教育学下属分支中课程与教学论的一个研究方向。其学科结合教育、社会、历史、人文、哲学等各类知识,同时,也正是因为其对语文学科的依托,其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明显、涵盖面广,所以语文学科教学论是无法用一般的教育现象和规律去研究总结的多元知识交叉型学科。其交叉性特点的形成既包括语文本身的问题,也涉及到精神文明建设及人民素质提高的问题。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劳动力人文素养与沟通表达能力的最直接的教育手段,需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挥作用以影响、调整语文学科的发展进程,使其逐渐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2.发展动态性。中华民族自从有了教育,便有了语文教育,因此,作为一种教育现象的语文教学与我国教育历史同样悠久。但在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之前,语文教学一直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融合在一起,是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综合教学形式,正如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语文课程一样,也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理性思考的历史极为短暂,直至20世纪20年代初,人们才有意识地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因此在至今不过百年的历史中,“语文教学论”一直处于“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地位中,即便是对“语文教学”真正做过系统界定的权威论著也是少之又少,语文教学论也就不断跟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和研究倾向的转移动态多元地发展着。

二、历史发展

(一)1979-1990:“语文教学法”与“语文教材教法”时期

我國语文学科教学论是随着语文学科的兴起、教育界对语文教育的日渐重视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直至近代语文开始独立设科,对语文学科的研究才逐渐开展起来。但这一阶段由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先天对教育学的依附,以及语文学科本身的复杂性与综合性,致使其始终难以完全独立发展。

1978年,国家决定恢复教学法课程,组织武汉师院、西南师院、北京师院等12所院校中文系编写了通用教材《中学语文教学法》。这本教材总结了建国以来的语文教学经验,构建了比较成型的教材体系,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直接使后期出版的同类期刊教材都在一定程度上对语文教学法的建设做出了举足轻重的理论贡献。1981年4月,《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公布,本门课程定名为“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于是,出现了“中学语文教学法”和“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一门课程两个名称并存的局面。直至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将教育学下属的二级学科“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于是,以语文这一学科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便改称为“语文教学论”。

但总体上来说,这一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论研究仍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新生阶段,由于其自身不足和长期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使它一时间难以适应“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等国内建设的要求,难免会有较为不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出现,如重微视、轻宏观;重视具体方法和过程,轻视基本规律和整体原则;理论比较陈旧,科学水平不高等。这样的语文教学法很难与当前的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相适应。

(二)20世纪末:“语文教育学”时期

在20世纪末语文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后,人们已经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原有的“语文教学法”与“语文教材教法”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的教育改革发展对知识、信息、技术的需求,语文学科教育领域的专家也逐渐意识到研究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什么”和“怎么教”即基础的教材教法上,还应该包括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科学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思辨能力等。无论是语文教材还是语文教法,抛开整体结构谈独立成文,或者不谈语文内核只谈方法论,都无法使语文教学论研究得到真正的提升和突破。

为解决以上现象可能带来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语文教育界几乎每年都会召开各类教育教学研讨会,无论是规模、议题,还是参与人数,都在不断扩大和发展,语文学科教学领域的针对点也从之前单纯侧重“法”和“论”,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与完整结构的学生的“学”和“语文”内核研究,这一转变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语文学科与教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语文学与教育学在教育过程中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使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探讨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同时,这一语文学科教学研究领域的核心提升,对师范类高校培养语文教师的理念与形式的调整也带来了重大影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7年6月颁发《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这次目录调整中,我们发现其对二级学科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将“教学论”和“学科教学论”两个二级学科调整合并为“课程与教学论”一个二级学科,这标志着语文学科教学论从官方角度正式进入“语文教学论”时期。

语文学科教学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后,终于进入了“语文教育学”的时代,更多的专家选择将研究领域投入到将语文学科教育与社会学、教育学、哲学等学科相融合的阶段。语文教育研究视野的扩大不仅拓宽了语文教学工作的广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语文教育的深度,随之而来的是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人文性、工具性大大提升,各学科交融更加紧密,同时也对语文教育学的要求有所提高,更加注重对整体结构体系的把控,降低对微观层面的话语要求,更好地为语文教育学在新时代更加普及、深层发展奠定基础。

(三)21世纪新突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

随着科技与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中所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逐渐成为社会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学科教育学研究领域中,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且进入分专题、形成学派的发展阶段。我国为迎接新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挑战,按照处于新世纪转接处的中小学生能够适应的程度,本着实事求是的理念,对语文学科研究、课程安排、教材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一轮“百花齐放”般的探讨,并将此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社会大幅度的动态发展,语文现象也随之发生了变动。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各方面对外交流急剧增多,而这种交流一方面丰富了汉语语言的词汇及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汉语文的混乱现象。为避免以上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广大社会研究专家与语文教育工作者按照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到语文教育学的发展轨迹,就语文、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不断阐明语文学科教育旨在适应于发展我国现代语文生活、继承和变革中华民族传统,并结合先前语文学科教学论发展历史进程中吸取的经验教训,更加明确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基础教育语文学科首要的、特殊的使命,同时,计算机语言的应用也助推了语文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继而,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分别探讨语文学科的性质、目标、基本规律等,也深入研究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

直至今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领域不断在向广而深的方向发展着。无论是在师资投入,还是在著作出版、论文发表上,本学科的研究都取得了数之不尽的成就,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方面的权威性体系与框架也因青年一线教师的积极加入与助力而日渐成熟。尤其是在2017年新推出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方案与标准》中,对语文学科基本理念与性质、课程目标与结构、课程内容与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与指导。虽然有关语文学科领域的探讨仍然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语文学科的话语体系也在不断争论中发展着,但这种讨论也逐渐趋于理性和稳定,为未来语文学科的相关研究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三、现实境遇

(一)研究取向的混乱

历来语文学科教学论领域的研究者和實践者都会有自己的“语文观”,这种语文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语文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由某些为问题和不恰当的思想方法构筑起来的“语文观”干扰了语文教学实践。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热门往往更看重的是专家领域的文艺家或文学家和“语文名师”的思想经验,藐视语文教学论的现象在绝大多数语文教师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例如,曾经出现过的甚至到现在仍然存在着的语文学科“性质之争”的问题,当时在面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时,众多学者都一致认定所有的语文教学研究一定要基于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来进行,但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反其道而行之”的现象,即从其去向、目标、功能性的角度寻求支持从而反过来证明语文学科的某种性质。类似“性质之争”“文白之争”的现象在历史上层出不穷,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语文学科的研究一直面临着尴尬局面,以至于人们不断质疑一些问题的探讨价值和存在的合理性。

究其以上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历史原因。在教育理论界,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论的发展历史极为短暂。虽然语文教育历史几乎与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同等漫长,但因为科学理论的形成距今较为短暂,所以较为权威、系统的研究体系与框架建设仍不成熟。二是语文学科内容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包含矛盾的多重性,增加了研究的困难程度。整个20世纪以来,虽然语文教学研究领域的专家逐渐意识到语文教学论的重要性,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收到来自各个学科的冲击与质疑,这段时间出版的各种出版物,不外乎是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哲学、美学、语言学、文学等理论在语文教育研究领域的照搬套用。三是人们的研究思路、取向、方法不同,有些甚至是不科学的、存在偏见的,这也导致研究的结论因人而异。要想纠正思考语文教育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必要发觉语文课程理解的知识基础和思想根源。

归根结底,无论是语文教学论的价值与地位究竟在哪个层面,还是其问题的最终落脚点究竟在哪里,我们都不应忘记其出发点。即在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性之后,我们不应再消耗大量的心力来讨论一个个形而上的“哥德巴赫式问题”,而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上来,为推进语文学科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而努力。

(二)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语文教学论这门学科既要高度重视其理论建构,也要密切关注语文课程教学实践;它既要有先进的坚实的理论作为基础,也要具备鲜明的可操作的实践性特点。所以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理论上的综合性和实践上的应用性是其必不可分的两个基本特征。

目前,语文教学论领域的研究又在新课改背景下迎来了新一轮的井喷式发展,关于语文学科的理论研究方向更是层出不穷,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有效的进步,对我国现代化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统观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沿革,不难看出其存在着一个极大的现实问题,语文教学论的研究成果往往较为重视语文课程研究而轻视语文教学实践,过于强调课程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以及教学规律与原则的完整性,在概念、术语上做足了文章,而使课程变得封闭、枯燥,远离语文教学实践和真实的一线课堂,学生对这样的课程易失去兴趣。即便将已有的教学研究理论落实到实践领域中,也难免会出现形式化、肤浅化的“贴标签”现象。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研究中,存在着绝大多数理论研究成果都是围绕语文“新课标”所提出的语文课程理念和目标而进行阐释,鲜有探讨语文教学原理和规律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在语文学科教学论中,应将理论性研究和实践性研究相兼顾,不仅要注重“教什么”,还要加紧注重“怎么教”,从而更好地完善语文教学研究体系,拓展语文研究的广度,加深语文研究的深度。语文学科教育研究一直以来颇受研究者的重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语文学科课程、教材等理论研究在传授语文学科基本知识方面具有独到优势,但实践性研究的侧重点在于教学经验与实践知识,这也是推动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同时,将两方面结合研究也有助于师范性高校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发展,在语文教育研究中常见的“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质的研究”等方法可以被借鉴到学科教学论的课堂教学中,从而建构起学生的教育经验并体验教师的生命意义,最终回归到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本心。

(三)语文教师队伍的危机

对语文教育研究发展的要求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价值取向在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差异性,但无论每个时代研究的方式如何、成果有哪些、价值意义何在,最终验证其成果科学与否的重任就落在一线教师的语文教学实践上,而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背负因袭的重担与面临的困扰也逐渐加剧。

结合现实调查情况,教师的职业生涯以及专业发展总体上要经历“适应—上升—衰退”三个大阶段,职业薪资水平往往处于较为稳定的阶段,外加在工作上的硬性指标压力较大以及对工作环境的适应、对学生情况的细致考量,导致语文教师很难对工作与生活进行良好的兼顾,也更加难以对自身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过多的关注。

随着语文教师队伍的日渐年轻化,青年教师在新入职阶段都会习惯性地向有经验、有能力的老教师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新入职语文教师往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固守先前预设好的“圈套”,教师讲授课程内容“一锤定音”,短时间内难以融合个人的教学风格。

在学科素养方面,语文教师对于实践教学中的调研与学术性知识不够重视,在拓展自身专业知识内涵方面又需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于“核心素养”“大语文”“绿色语文”等语文理念的实施往往直接将其“标签化”进行。久而久之,其大部分语文知识来源多是围绕教材与教辅,最高的知识容量水平依旧停留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长期以往会形成较为闭塞的知识回环,无法真正做到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

大学教育把教师理想的工作状态教给了师范生,即便是作为语文教师的中文系学生,大部分接收到的也是停留在书面上的有关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有很多师范生直至毕业都无法做到将所学到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与语文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相结合,众多在工作上遇到的问题以及缺乏灵活处理工作问题的能力导致新入职语文教师对于工作的适应性较低。

语文学科教学论的发展历史是坎坷波折的,但我们不能否认前人在探索实践中所留下的宝贵经验与研究思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投入到语文教育事业中的科研人才与一线教师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语文教学论的研究广度与深度的开发、语文教师压力的减小与专业水平的提升,都需要研究者与专家直面语文教学论的历史沿革与现实境遇,从而真正地使语文教学论更好地为建立更完善更公正的文化、教育乃至社会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最大地发挥其自身效用。

参考文献:

[1]何更生.新编语文教学论[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陈立军.语文学科教育学的回顾及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1).

[3]郑   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历史沿革与现实境遇[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3).

[4]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探索[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于   龙.现代语文课程话语考论—以“性质之争”和“文白之争”为例[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历史发展
蒙古族传统正骨术发展历史概述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我国性别平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考察
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影响研究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国家能力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社会学五元素浅析
浅谈宋代宫廷乐与民间音乐的联系
乡土教育在我国的历史发展及其阶段性特征
论人民政协制度的历史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