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具象化策略的阅读教学探究
2020-10-19宋燕红郑招弟
宋燕红,郑招弟
(厦门市滨海小学,福建厦门,361005)
科学研究证明,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左脑主管语言、概念、数学、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右脑主管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综合等功能。[1]然而,人的左右脑发展是不平衡的,绝大多数的人习惯左脑的逻辑思维而不擅长形象思维,人类对右脑的使用只是冰山一角。如果能更好地开发右脑,那么,人类在阅读文字、处理事务方面会更加得心应手。
基于以上的科学论证和教学考虑,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大胆尝试了具象化的教学方式。经笔者研究证实,具象化策略能够将左右脑的功能统合起来,充分锻炼左右脑,提高学习能力。具象化策略能在语文实践中,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右脑机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获取信息、感悟情感、评价鉴赏、迁移运用的能力,使阅读不再仅仅停留在认知、理解的范畴,而是有机融入情感与思维,从而提升阅读素养。
一、何为具象化策略
具象化也称形象化,是指把抽象的事物经过人脑的作用转化为一种具体的可触摸的事物。[2]简单来说,具象化思维就是学习个体对其意识中的抽象资料进行有目的加工的转换过程,即把抽象的化为可感的,把晦涩的变为简单的,让学习个体更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具象化不仅是一个名词,而且代表一个动态的思考过程,它不仅可以将信息转变为可以用视觉、听觉、触觉等途径能感觉到的图画、景象、影像、情境,还可以将感知到的各种复杂多变的信息在大脑里进行反刍,再以图画、影像、情境等手段去表达内容,是在人脑中直接反映的一个进程。具象化策略是基于具象化过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而提出的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一种阅读策略,它具有提炼文本、梳理框架、描述想象、联结概念等功能,涵盖内容丰富,是一种很有代表性和应用性的阅读策略。具象化思维以理解为前提,以具象化的方式来承载、转化知识,并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和想象思维,随后进行联结、整合,转化成韦恩图、火车图、气泡图、鱼骨图等思维导图。
二、具象化策略的操作原则
具象化策略的操作原则是直观性、针对性。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具象化策略,要抓住关键词句和难解词句进行突破,以文本的事实信息为依据进行内容、结构的梳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提炼关键词,架构文章关系,梳理文章内容,形成思维导图,并能在文中寻找相关依据,进行直观化的反馈;也可以针对某个重点、难点创设情境,或进行直观的动作模仿,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教学过程要有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引导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不断深入,在情意过程中逐渐提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中,结合各学段的阅读能力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能力水平,笔者总结了各学段在阅读教学中的主要培养能力,分列如下:
第一学段主要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检索、理解文本的具象化能力;第二学段主要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运用文本并形成思维导图的具象化能力;第三学段主要培养学生以抓关键词和图文结合来评鉴文本的具象化能力。
三、具象化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具象化策略能引导学生使用简易符号串联文字,运用图像呈现文字信息,使用表格整理异同,运用流程图归纳要点、梳理篇章。具象化策略简单明了,便于操作,在字词学习、篇章梳理、了解人物、渗透情感教育方面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理解字词
在语文字词教学中,有部分字词已是具象化、好理解、易掌握的词语,如苹果、菠萝、草地等,学生学起来不费劲,一点就通。但还有部分字词是学生在生活中不易接触到的,是抽象且难以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手段将抽象化字词变为具象化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进行有意识的记忆。如笔者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课《燕子》时,学生对于“横掠”一词感到陌生而难以内化。“横掠”,书面解释就是“横着掠过”,对学生来说这种解释太生硬,学生只是一知半解。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个词,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拿着燕子的形象卡片,在画着清澈湖面的图画上快速而轻盈地飞过。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何为“横掠”,难题迎刃而解了。在具象化的实际操作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横掠”的意思,还体会到了“横掠”一词的妙处。可见,巧用具象化策略,学生掌握难解字词不再是难事。
(二)梳理篇章内容
在阅读中使用具象化策略,能帮助学生提取、处理文本信息,提升学生梳理内容的能力。以一种具象化策略中经常运用的图式——阅读坐标图为例。作为一种将阅读过程和思考过程具体化的图式,阅读坐标图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时把握主线,提升思考技巧,记忆文本内容。绘制阅读坐标图的过程实际就是阅读和思考的过程,是由“文”到“图”的过程。以绘本《第一次买东西》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阅读坐标图为依托,以“事件”和“心情”为依据,摘录重点,逐步梳理篇章内容,故事情节一目了然。(如图1所示)
图1 《第一次买东西》阅读坐标图
随着阅读坐标图的绘制、修改与完善,学生沉入式地体验小惠第一次买东西的全过程,体会着小惠从刚到店门口的害怕到接到牛奶的如释重负的心情,一步步跟着主人公感受着她的内心情感变化,阅读情绪不断变化,阅读感受渐渐深入,阅读理解慢慢加深。读完绘完,《第一次买东西》的内容已深深镌刻在学生的头脑中。具象化策略让阅读更持久。
(三)深入了解人物
相对于文字的浅尝辄止,具象化策略还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人物。例如,厦门市思明区槟榔小学陈江春老师教学《乔丹传》的整本书阅读时,在课堂最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乔丹,陈老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片段,用漫画或绘本的形式把乔丹的经历变成一幅幅有趣的图画。在学生天马行空的绘画中,乔丹的一段段丰富经历从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乔丹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可爱,也更加让人亲近了,仿佛邻家的大男孩。乔丹的拼搏、失落以及乔丹妈妈对乔丹的鼓励……文本人物的故事、情感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具象化策略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四)渗透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设置情境,让学生将自我代入情境中,自然迸发感情,那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掌握就比较容易。笔者在教学二年级绘本《团圆》时,发现班级学生都有父母相伴,对“留守儿童和父母过年团圆后分别的不舍”感受不深。于是,笔者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播放了关于留守儿童的纪录片。看着纪录片里的孩子泪眼婆娑地诉说着对父母的思念,学生动容了,甚至有几个女生偷偷擦起了眼泪。接着,笔者顺势播放伤感的音乐,烘托离别的气氛,渐渐带领学生进入那温馨而不舍的一幕。学生纷纷化身绘本主人公——毛毛,走进那个难舍难分的送别场景。只见“毛毛们”带着不舍的神情,动情地把那一枚珍贵的幸运硬币送给“爸爸”,期待它能为“爸爸”带来好运。在充满淡淡的哀愁的音乐声中,孩子又静静地和妈妈目送爸爸远去,那离去的背影形单影只。渐渐地,只留下一辆渐行渐远的长途汽车,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思量。在不舍的分离情境中,学生走进毛毛的内心世界。笔者让学生对着远去的汽车说说心里话。此时,学生的内心已经生成了丰富的情感,他们尽情地为毛毛倾诉,为毛毛发声,感人之语喷涌而出:“爸爸,我真舍不得你!”“爸爸,你早点回来看看我和妈妈吧!”“爸爸,希望那枚幸运硬币带给你好运”……恳切的话语,动人的深情,其间夹着一两声学生的啜泣声,迸发出学生的真情实感。具象化策略能将难以理解的情感化为贴近生活的易感受到的情感,让学生在有限的文字中体会到无限的情感。
综上所述,具象化策略的运用不限于课堂教学,不囿于文本类型,也不局限于表现形式。文本内容可以借助具象化策略展现其中的异同,绽放独特的风采。通过运用具象化策略,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思想轨迹和智慧成果。不管是主旨的提炼、结构层次的梳理,还是人物形象的概括展现、情节的发展、情感的变化等内容,具象化策略都是一种高效便捷的阅读工具。阅读教学实践证明,在阅读中运用具象化策略,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宽学生的阅读广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