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的设计
2020-10-19林秀琴
林秀琴
(莆田市秀屿区东峤前江小学,福建莆田,351164)
实施新课改以来,围绕高效课堂与核心素养发展的一系列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生活化教学既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既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广泛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对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难在对抽象化概念与数学语言的理解。生活化的问题设计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建立起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因此,笔者尝试将数学问题进行生活化设计,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核心素养。
一、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1]那么,学生的原有经验从何而来?毫无疑问,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来,从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感知中来,以此抽象出自己的数学语言与理解。生活化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搭建起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桥梁。学生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在教学引导下进行数学知识的自我建构与理解。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在五四运动期间,杜威在中国传播该教育理论之后,陶行知先生对其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其中,生活即教育是核心观点。[2]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数学是源于生活的,同时也以生活为落脚点,以指导生活实践为最终目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成为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直接理论基础。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更需要基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设计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数学知识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生活化的数学问题通过生活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知识就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生在生活化问题中感受到学好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其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建立在生活情境基础之上的数学问题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情境性和贴近性,不少数学问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因此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最后,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生活化问题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情境化的问题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深度得以加深,思维广度得到拓展,数感得到了培养,数学逻辑得到了发展。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设计的实施策略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应用中,如何运用生活化问题的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笔者以部编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年、月、日”的教学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基本环节出发,探索生活化问题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法,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应用于其他章节的教学中。
(一)以生活化问题进行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高尔基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好去寻找它。”课堂导入作为教学的开场白,方法有多种,以问题进行教学导入,在明确教学目标、启迪学生思维和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3]用生活化的问题进行趣味导课,教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数学是充满探究趣味的。
在“年、月、日”的不同课时,笔者采用了生活化的问题导入,第一时间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其中,第一课时的问题导入设计是这样的:“同学们,你们一年过几次生日?”学生齐答:“一次。”笔者继续引导道:“轩轩同学今年9岁了,他就过了9次生日,他的妈妈已经33岁了,却一共才过了8次生日,竟然比他还少过了一次生日,大家觉得可能吗?”学生议论开来,都摇头认为不可能。笔者继续道:“我也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是一点都不假,因为轩轩妈妈的生日十分特别——2月29日。大家知道2月29日的生日为何特别吗?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就会解开迷雾的。”教师以现实生活中的特殊日期为切入点进行问题设计,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集中到课堂上,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满悬念的问题导入激起了学生继续探究学习,以揭开问题神秘面纱的欲望,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以生活化问题进行释疑解惑,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
学生的思维障碍常常产生于认知冲突和矛盾中,如果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学生不仅没有真正理解,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混淆和忘记。在“24时计时法”的学习中,学生较多地运用12时计时法,尤其是接触的钟表读数也多为12时计时法。这就让学生在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产生模糊概念,不能在两者之间灵活自如地切换。此时,教师通过生活化问题帮助学生释疑解惑,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突破思维的障碍。
师:生活中大家在哪些地方用到了24时计时法?
生:电影院的排片时间就是24时计时法,如9:30、13:45、19:30、0:00等。
师:如果好朋友约你八点去看电影,你能够知道是早上八点还是晚上八点吗?具体如何区分?
生:如果是上午八点,那么可以用8:00表示;如果是晚上八点,需要用24时计时法表示,即20:00。
师:大家知道这是怎么算得的吗?
生:用8+12=20算出,上午和下午的同一时刻就相差12时。
师:那老师出道题:“小明从莆田乘坐火车去北京,发车时间为5月1日下午6点57分,需要乘坐16小时15分钟,那么小明到站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请试着计算。”
教学以现实生活问题为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而且突破了学生的思维障碍,让学生对知识的重难点的学习迎刃而解,这远比硬生生地进行时间计算更有实效。
(三)以生活化问题进行作业布置,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作业作为温习、回顾课堂学习内容,巩固知识与记忆的途径,必须摆脱生硬、重复和机械的训练。因此,教师应设计具有开放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任务型作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任务,将生活化问题作为提升学生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4]。在“年、月、日”这一章节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基于生活应用的实践性课后作业:
一是围绕“年、月、日”的学习内容,选五种食品、五种家电,分别查看这些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计算准确的过期时间并贴上标签,以提醒家人在过期之前食用。若家中购买的牛奶的生产日期是2019年12月8日,保质期是20天,则牛奶应在2019年12月28日前饮用。查看家电的购买日期和保修时长,计算家电的保修截止日期,贴上标签提醒家人一旦家电发生故障,确保在保修期内进行维修,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如果家中新购置的空调三年内保修,购买时间为2017年5月1日,那么最后的保修期限为2020年4月30日。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对所学的年、月、日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感受到数学知识对现实生活的作用。
二是围绕“24时计时法”的学习进行开放性的生活化问题作业设计。如“周末24小时,你的作息时间是如何安排的?请给自己制作一个周末作息时间表”。要求尽可能地划分详细的时间段,并具体到分。表1是林××同学的周末作息时间表。
表1 我的周末作息时间安排
在时间表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对时间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也形成了基本的时间观念,学会了合理地安排周末的作息时间,情感态度也得到了良好的提升,实现了真正的理实结合和知行合一。
综上所述,生活是学习的土壤,生活化教学为数学学习注入了源头活水。生活化问题情境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有价值,这有益于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的培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驱动教学的力量源泉,生活化问题设计要贯穿于课堂全过程,让学生在生活化问题中激发兴趣、发散思维、提高能力,不断提升数学学习效率与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