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协同培育模式和机制研究

2020-10-16刘冠彬林大梓林张毅

纺织服装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工科服装设计服装

刘冠彬,林大梓,林张毅

(1. 厦门理工学院 服装研究所,福建 厦门361024;2. 朝阳科技大学 设计学院,台湾 台中41349)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教育部推出了“新工科”建设规划,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1]。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在新一轮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之时,在中国向工业强国阔步迈进之际,“新工科”建设可谓恰逢其时。目前,从传统服装生产模式向“工业4.0”智能制造的转变,到“低端制造”向“精品制造”的转型,再到传统服装商业模式向新零售的升级,国内外服装产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2],服装产业新业态对服装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厦门理工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思路,为推进服装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开设服装相关专业的高校超过300所,具有本科以上办学层次的高校150多所,服装相关专业在校生8万多人。但是,企业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之间仍存在较大落差。2018年有7所高校撤消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17所高校撤消了服装与服饰品设计专业,2019年有16所高校撤消了服装与服饰品设计专业的招生,近10年内,55所高校撤消了服装与服饰品设计专业[3]。当然,这并不是因产业的衰落,而是因服装类人才供给侧“质”和“量”与产业发展需求侧要求之间的矛盾。因此,服装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改革和创新。

1. 服装人才新需求

2017年我国服装销售额超过2.87万亿元,2018年国内服装销售额增速达到10%[4]。传统的服装产业正在转型升级,产业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新消费、新零售、新设计、新制造的行业格局正在改变服装业态,服装新零售加速了服装市场系统化进程,市场新需求推进了服装产业系统的变革,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推进了传统生产模式创新发展,智能+新技术+服装产业正在系统化改变整个服装产业链[5]。基于此,满足服装新产业链的复合型设计及技术人才等全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加快发展服装教育变革的愿望也更为强烈。然而,传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培养(新市场+新需求+新技术+新设计+新材料+新生产)复合型人才。

2. 供需矛盾仍突出

面对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服装专业人才结构应作相应调整,各高校服装专业加大改革力度,40多所高校以“卓越计划”项目为抓手,以产教融合、协同培育为主线,探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从人才需求端看,服装类人才供给“质”和“量”的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和就业后的景况并不乐观。通过对近三年运动装类公司安踏体育用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乔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男装类公司利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九牧王股份有限公司,女装类公司宝姿(中国)有限公司、深圳歌力思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其他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就业毕业生的调研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毕业生在企业需要经过1~2年的适应期,才能满足工作岗位要求。究其原因,高校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与企业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3. 协同培育需深入

对于应用性极强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来说,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培育是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契合问题的有效途径。产教深度融合将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纳入人才培养供给侧的创新闭环,实现双边到多边、实习到实践的产教无缝衔接目标[6]。虽然各学校“卓越计划”改革不断推进,通过设置课程实验、生产实习、专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同时采取“3+1”或“2+0.5+1+0.5”等校企分段培养模式,但由于受到高校内部机制与所处服装产业区域环境等束缚,导致产教融合的协同培育并没有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没有在系统化融合协同的资源体系中实施。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脱节问题依然存在,整体培育链中协同培育实施仍需加强。

二、解决思路

1. 融合“新工科”理念

面向当前急需和未来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基于“新工科”理念,实施产学研协同培育,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建设引入新思想、新技术,提供新路径。培养引领服装未来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人才,为服装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 构建协同培育的运行模式

以产教深度融合为载体,构建完整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校企协同培育生态系统。协同培育是以协同创新培育体为载体,集合学校、企业、地方政府等多主体协同参与学校的人才培育系统链。通过构建跨越各培育主体的协同培育体,强调创新协同培育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实现科研、教学和产业三者的良性循环,在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设计、培养过程实施、培养质量评价等关键环节中融入服装产业信息和资源要素,优化产教深度融合的可持续性,建立完整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三、“新工科”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多方协同培育模式构建

以厦门理工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构建以协同培育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从协同培育载体、定位、模式、实施等方面探讨多方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

1. 协同培育体

构建高校专业协同培育体是实施新生态协同培育的关键。专业协同培育体是指为了突破学校、社会和企业资源的障碍,依据主体高校专业发展的方向,以主体高校牵头,优化集合国内外相关高校,形成培育高校联盟;或以主体高校和主体企业牵头,集合国内代表产业方向的骨干企业为资源的企业联盟,形成四位一体的高校专业协同培育体。通过创新机制,组成系统化的校企一体化培养体系,把协同培育植入整个人才培养链的每一个环节(见图1)。

厦门理工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制定了以数字技术+设计技术融合知识体系为基础素养体系,以培养技术型设计师、设计型技术工程师(卓越现代服装匠人)为培养目标,满足海西地区服装产业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需求为核心的育人战略。协同培育体的构架如下:(1)主体企业包括安踏体育用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宝姿(中国)有限公司,企业联盟分别有以安踏体育用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运动户外品牌企业,利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男装品牌企业,宝姿(中国)有限公司牵头的女装和设计品牌企业,华懋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的面辅料企业,从而形成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协同培育企业联盟。(2)主体高校为厦门理工学院,高校联盟包括东华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台湾实践大学等。协同培育体下设运行办公室,负责协同系统化、模块化对接专业的整体战略定位以及培育运行等。

图1 协同培育体的系统构架

2. 协同培育的定位

传统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一方面对产业未来发展和前瞻性需求缺乏系统性思考和分析,另一方面大多数思考点仅局限于本校教学硬件和软件,对产业资源整合缺乏多层次的思考,因而其人才培养往往与市场需求脱节。而聚焦产业、透视产业新动能的创新协同培育模式以代表性骨干企业为主要资源体系和协同培育新力量,让企业深度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着重强调未来产业人才所需的人文素养和技能体系。

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凭借协同培育体准确地把握服装产业宏观发展动态,依据专业定位的信息决策模型构建服装产业宏观发展所需人才的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进而确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从而培养既具有服装产业技术能力,又具有全产业链+数字技术+互联网知识结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见图2)。

图2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定位逻辑关系图

3. 协同培育的实施

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协同培育体系和实施,协同培育往往事半功倍,效果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专业定位、培养体系、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的协同。同时,在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等课程内容和形式上缺乏协同的系统性,在培养运行过程中校企教师缺乏协调性;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创新设计、毕业设计缺乏系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和具体操作方法。因而,从整体到局部和细节,每一环节之间协同培养必须边界清晰,强调系统性的协同和协同的系统性培养。

协同培育的核心是构建系统协同的培养模式和实施方法。以厦门理工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根据专业定位,基于服装产业链的应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精细协同、深度参与,构建特色鲜明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六大模块协同培育课程体系,即由文化(人文文化+匠人品格+“新工科”)素养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校企模块、企业实践模块、创新设计模块、专业讲坛模块组成的协同培育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模块化协同培育体系

以创新为驱动、以协同为根基形成融合的育人体系,即服装技术与智能制造相融合、产品设计与市场需求相融合、专业课程与产业模块相融合(女装、男装、运动装、童装四大服装产业方向对应专业课程)、课程知识与数字技术相融合、企业课堂与学校课堂相融合、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相融合、学生作业与企业实战相融合。以课程模块为基础,校企讲师、校企课堂、校企实验实训基地为载体,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与协同,着力开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多方协同培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服务海西地区未来服装产业发展对服装人才的多元需求。

4. 协同培育的课程

协同培育由课程单元的点、课程的线、模块化的面、系统化的体构成,而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师资匹配、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是精细化协同实施的关键。现以“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为例说明(如图3所示)。

图3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协同培育

(1) 培养目标。根据厦门理工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协同培育人才培养目标,“服装结构设计”是该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根据服装企业的前瞻性需要,让学生掌握培养专业素养、工匠素养、创新素养的服装结构设计知识体系,提高各类服装从款式造型到企业纸样的结构设计和创新能力。

(2) 教学大纲。“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服装结构的内涵,包括整体与部件结构的解析方法、相关结构线的吻合、整体结构的平衡等,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培养从款式造型到企业纸样的结构设计能力,加强协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企业纸样操作能力。

(3) 教学内容。“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企业实践技术和产品造型艺术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校企讲师集体协商,确定从人体结构理论、男女装和童装纸样实践到企业服装CAD操作、纸样创新的系统协同教学内容。

(4) 教学实施。“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在学校课堂和企业课堂实施,由学校讲师和企业讲师担任。学校讲师在课堂运用多媒体和板书的形式进行原理讲授,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理论素养;企业讲师在企业课堂进行操作示范,培养学生企业纸样操作的实践素养。校企讲师在协同课堂开展企业产品实战的创新服装结构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同时,通过学生企业款式纸样练习、企业纸样样衣实验、企业典型款式测验各种考核以及校企讲师进行讲评与总结等方式实施。校企讲师在线上或线下回答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5) 教学考核。“服装结构设计”课程考核采取平时成绩和考查成绩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对学生的理论素养、实践素养、创新素养进行考核。其中理论考核占40%,实践能力占30%,创新能力占30%。理论考核(学校讲师命题)通过试卷进行考核,实践能力考核(企业讲师命题)通过实践操作进行考核,创新能力考核(校企讲师命题)通过实践操作进行考核。

四、“新工科”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多方协同培育机制

1. 协同培育的系统性实施

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文化素养、服装产业技术能力,拥有全产业链+数字技术+互联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服装专业人才,协同培育的系统性是关键。从微观上讲,协同应是从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协同。具体某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计划、教学过程的设计、考核方式的制定,通过课程协同小组集体决策和实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之间内容衔接、课程之间协同、模块之间协同以及学校课堂与企业课堂、学校讲师与企业讲师之间协同。从宏观上讲,通过构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协同培育体,围绕协同培育这一核心,以校企之间多元系统协同培育为根本,确定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化实施和运行。

2. 协同培育的创新机制

协同培育是协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制改革与创新是实现协同培育的前提和保障。协同培育能否顺利开展,关键是有没有系统的机制保障。在宏观层面上,怎样才能不断地推动更多优质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通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协同培育体平台,不断整合资源,优化协同培育的保障机制;在微观层面上,在实施过程中如何解决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各门课程、课程模块、师资聘任、教学资源等的协同。所以,科学规范地实施系统化协同需要机制来保障,要从制度和模式着手,构建校企协同培育新模式。可从协商机制、运行机制、管控机制三个方面制定系统化制度,突破传统,形成良性的运行保障体系。厦门理工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协同培育机制如表2所示。

表2 厦门理工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协同培育机制

3. 协同培育的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是协同培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协同培育体系成效的重要指标。依据培养定位和目标,科学设计协同培育的考核体系。对学生考核,不仅是对整个协同培育体系的动态检验,并对教学体系进行动态调整,也是对协同培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科学评估,不断优化和提升协同教学的层次和水准的重要环节。基于人才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以及协同培育运行模式,采取考核时间连续、成绩可累加、多元参与的过程性考核模式。

五、结语

通过分析现代服装产业发展趋势和特征、对服装技术人才的需求、高校服装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工科”背景下构建校企校协同以及深度参与的运行模式,打造专业协同培育体系。以厦门理工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构建基于全服装产业链能力导向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校企多方协同运行的模式、方法、机制和考核,培养具有卓越匠人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创新素养的服装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新工科服装设计服装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让人心碎的服装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服装设计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