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与对策

2020-10-12胡振江

艺术评鉴 2020年17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美术教育问题

胡振江

摘要:面对新时代新型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小学美术教育新课标对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现行的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在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衔接、中小学美术教育信息化等问题下的矛盾日益凸显,影响高师培养基础教育师资质量。本文对现行高师美术学课程设置进行现状分析,并提出了现行的改革建议与对策,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课程设置  问题  对策  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7-0132-0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各方面的飞跃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更新变革,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顺应时代,与时俱进,与专业特点相吻合。但是现行的高师美术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中小学基础教育存在一定脱节问题,使其无法形成有效对接。因此,针对诸多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进行对策性的改革,是实现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人才培养目标的有益方式。

一、高师美术教学专业课程现状

现阶段高师美术教育的课程多是以学生技能的培养为主,对于美育的课程设置较少。我国的美术教育课程还是沿用前苏联的具象写实教育和徐悲鸿带来的法国新古典写实主义的教学方法为主体,仍将专业技能的学习放在首位,这种美术学院绘画教学模式在美术教育专业初期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体制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培养美术教师的要求了。就现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而言,主要是应以美育为主,美术欣赏课程占有比重较大,也有部分课程为美术手工课或简单绘画课程,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大部分特点为“厚基础、宽口径”,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大多还是以油画、国画、书法、版画、工艺美术等技法类课程以及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等理论性课程为主,课程门类多,课程时间较短,学生根本没有深入了解就了了结束,有些课程在短时间内学生只学到了很少一部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也相对薄弱。更重要的是,课程没有系统的连接,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内容脱钩,而且现在很多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比较滞后,缺乏对现实基础教育的了解,认为学生只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专业能力就可以成为优秀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在这种现状下,高校教师不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特点和当下中小学学生的学习特征,尤其是高师美术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脱节,导致其培养对象的质量问题,从而为以后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带来一系列障碍。随着先进的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开始逐渐走进了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中,也使得高师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渐渐的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高师美术教育培养新一代的中小学教师应该从实践中总结,设置符合“新课标”的课程。

二、高师美术学课程设置问题分析

高师美术教育在“新课标”政策的改革推动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让高师美术教育课程的问题凸显了出来。

(一)课程设置中专业技能比重较大,美育比重较小

目前高师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多以传统专业绘画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均为主干课程,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美育课程设置的比例偏小。高师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应首先了解中小学学生的学习特点。中小学的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处于初级阶段,对各种各样的美术知识都比较好奇,其想象力也最为丰富,然而现行高师美术教育缺乏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同时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教师教育与拓展教育这五大课程设置中,对于素质教育、教师教育和拓展教育的课程在设置中占的比例较小,如中小学学科教育与指导、中小学教育基础、中国传统艺术欣赏等,从而忽视了美术教育专业培养人文综合素质及审美能力的特性,而过分强调了对学生美术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导向会让很多人认为只要专业技能过硬,其教学能力也就没有问题,是一种脱离实践性的误区,缺乏中小学师范教育特点的把握,只是一味的重视专业技能教育,造成很多学生只会画画而不懂得如何去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实际教学产生脱节。

(二)课程门类过多,但关联性不足

许多高师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为了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给学生安排各种类型的课程,如油画、国画、书法、版画、民间美术等,课程繁多且很多课程相对独立,没有缩紧课程设置中相关学科内容,没有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关联性,没有正确把握“师范性”的学习内容,其对于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很容易让学生进入学习误区,造成学习资源的“浪费”。

(三)課程设置普遍较类同,缺乏特色课程的设置

高师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大相径庭,课程单一,大多缺乏特色专业课程。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的对象大多服务于当地,可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忽略了对当地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引入,即造成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对当地的文化和传统艺术一知半解,甚至有的一无所知,其后在就业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时,列举不出当地现实实例,知识面窄,因此,增加地方性的传统工艺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可以加强地方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地方性特色课程可以体现出当地的民风民情,可以弘扬学校的地域文化和学校的办学特色,通过地域特色来吸引学生,增加学校的竞争手段。党的十九大也提出了“弘扬民族精神”的政策,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民族灵魂,传统手工艺更是我国的艺术瑰宝,高校也应该追随时代的发展,继承与创新传统的中国手工艺术,可增开一些手工艺课程。

(四)美术教育类专业课程偏少,与基础教育课程缺少衔接

根据目前高校课程设置调研情况来看,与当下中小学基础教育关联较少,高校不够重视教师的基础教育的培养,国外的很多高校在处理这方面的问题时要比我国好很多,比如德国杜瑟堡艺术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美术教育、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占20%,美术史论课程占20%,而我国的大学对于美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比较少[1]。同时,学校也过于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缺少对基础教育的认知,师范性不够突出,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知识结构不够突出。现代高师的美术专业教育混淆了学术教育与基础教育两大类概念,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并非一味地重视专业技能的深挖与学习,高校应该正确理解培养教师的出发点,应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形成有效的对接。

三、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优化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增设美术“课标”课程

高师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其专业课程应遵循中小学美术教学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增设美术“课标”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放在大三阶段进行,即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而且能够快速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课标的变化和教学方式。现行的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往往侧重于美术“技法”课程的出现,这些课程均为实践技能教学方式为主,对于新课标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实为衔接不上,或者说教学内容造成的培养方向产生了偏离。因此,优化高师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增设美术“课标”课程,是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导向需求。

(二)拓展美术学科知识面

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有综合艺术知识的体现,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性个体,要增加美术学科的知识面。就美术教育而言,美术教师不仅要了解本学科的知识,音乐、电影、文学等也是一个美术教师所要了解的必要知识,就本校美术学科课程设置而言,要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性、交叉性,减少课程单一方向,拓展学习的知识面,增加多种类的选修课程,摒弃原先的注重专业课的深度,加强基础教育,突破专业化的束缚,增强实用性。比如书法、油画、剪纸和雕塑这些内容,学生的体验过程往往比掌握技能更为重要。加强学生对于艺术的认识,在广泛的艺术文化知识中认识美的多样性,提升对艺术的鉴赏水平,同时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艺术也更大众化、普遍化,使人们可以更加容易接受艺术。在这种条件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更为广泛的知识,进而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作为高师教师应该了解这样一个重要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应倾向于美育课程比重,培养学生的创造与想象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特别是要重点培养具有完善的美术专业知识结构师资。

(三)增加人文素养类课程设置

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早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美术欣赏是体现人文素养的一种特征。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增强人的创新力,是人自身主动思维和性格培养的基础。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受教育者的潜在才能,智慧和成就都来源于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人本身的发展,包括自身的社会性和个性化,美术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怎么绘画,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把人文知识和技能内化,用真实的世界让学生去体验美学的真实意境与含义,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深入对美的理解,在生活中感悟美的真谛。人文素养的缺失,制约了社会各个阶层、民众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人文素养作为人文科学,比如政治、文学、音乐、哲学等,通过多元化的学习,呈现出以人为本的主旨。因此,增加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中的人文素养类课程,也是培养高素质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队伍的需要。

(四)挖掘特色实践类课程

地域文化中的传统艺术也是可以体现一个地区艺术文化特色的一部分,当地的高校也应该多开设这类的课程,如地方性的年畫、剪纸、陶艺等民间美术等都能成为高校的选修课程,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并实践训练,这些是当地艺术的缩影,是人文和生活习惯的沉淀。学校应该积极挖掘地方美术资源,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与地方性的历史文化风情[2]。地方性的美术课程的开发也可以成为高校的一种发展方向,这类拓展实践课程可以增加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的美术教师人才。学生也可以通过学习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深刻体验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也可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可以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在传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使其可以更加贴合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

(五)注重与中小学教育美术课程的衔接

“新课标”要求我们再次认识各种课程及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3]。还要以实践层面为基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方面的整合[4],这是课程目标与价值观的重大改变。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要与基础教育的课程相互融合。如果培养出来的教师没有与现代教育思想相辅相成,达不到改革目标,那就说明是改革的失败。高师美术学教育的改革应当了解我国美术教育改革的工作要求,转变教学观点,结合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美术教材的内容,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实践出发,体验基础教育的课堂模式,了解基础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点与思路,了解中小学孩子的审美兴趣与美术课程的关系,了解中小学课程体系与高师美术教育课程之间的衔接点。因此,要统筹考虑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衔接,从“课标”课程到“美育”课程,从“技能”课程到“特色”课程等,都要基于中小学美术教育下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的高素质中小学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彦.“由技入道”与“由理入道”——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12).

[2]王玮.美术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8,(13).

[3]赵延平.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结构发展路径探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6).

[4]李亦非.三维目标整合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美术教育问题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