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水文化境域下的鄂州民歌民谣

2020-10-12张靖鸣

艺术评鉴 2020年17期
关键词:民谣码头

张靖鸣

摘要:鄂州市处于水乡泽国地带,百姓靠水为生。作者从水文化的视角,对该地区的码头民歌、劳动号子等进行论述,再现了鄂州码头历史状况和水乡百姓的生活境况,具有一定的地理人文与社会学价值。

关键词:码头   打硪   民谣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20)17-0010-03

水是鄂州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长江水域流程经本地区地段达89公里,境内有湖泊119个。百姓依靠江河湖泊维持生计,从事货运、捕鱼、挖藕等水事活动,由此而产生了许多优美动听的民歌民谣。从搜集的本地区民歌民谣来看,一些表现水文化境域下的劳动、生活、爱情场景的歌谣,已成为鄂州历史与现代社会面貌的重要载体。

一、涵盖人文地理的码头民歌

鄂州位于长江中游南岸,西接武汉、东连黄石、南临大冶、北临长江,与新州、黄冈、浠水三县隔江相望;江水和“五水”( 巴、蕲、浠、倒、举)河系相连,沟通蕲、黄、英、罗等县。鄂州自古有“东楚门户,吴晋重镇”之称,既是兵家必争要冲,也是商贾汇集之地,吞吐“七县一洲”的苎麻、土纸、茶叶、药材、山货与粮、棉、桐油、蚕丝等土特产。而很多贸易商品主要由水路靠船只输入,鄂州对外上至武汉、重庆,下至黄石、南京,货运与客运业发达,因此产生了大大小小的码头。境内有鄂城、樊口、梁子岛、白浒、长岭、谢埠、太白港等码头。

鄂州城区称鄂城,是码头汇集之地,主要有北门、濠口、五丈港、林家河等码头,这些码头停靠船舶周转货物,各种物资在此汇纳。鄂城码头文化复杂,民歌是其中之一。

“一出湘潭望竹山,遥看长江水湾湾。顺流船儿快似剑,穿过鸡垴茅埠石头湾。急过江流蓬转向,又到银泉立狮山。嘉鱼簰洲金口溢,汉口开头望青山。一出夏口行逆流,下水阳逻顺顺弯。白浒镇上金鸡叫,叶家洲头好停船。团风过后三江口,正望黄州对武昌。巴河兰溪黄石港,獐子埠脚下水茫茫。毛山挂口带蕲州,马口彭泽对富池”。——《码头歌》

这首歌《码头歌》(船歌)曾在湖北广为流传,鄂州一带很多船民熟悉此歌。这首歌载入了湖南至南京的水运线上的码头名称,其中白浒镇、三江口、武昌(鄂州)三个码头对位于武昌县(鄂州)境内。从湘江至洞庭湖入长江,商船航程线路比较复杂,这首歌透露出航程地名信息,具有重要的地理学价值。《码头歌》歌词基本上七字一句,有50句歌词,隔句有韵脚,朗朗上口,容易记忆。

“浏阳万载不归家,湘潭一站到长沙。长沙一站到潼关,金秋云庭理石山。六角城陵矶看,压南毛铺石头关。嘉鱼簰洲金口溢,黄鹤楼中吹玉笛。蛇山对着龟山尾,盐船打在长江中,汉口开头望青山,请问阳逻弯不弯。葛店本是下风岸,叶家洲头好弯船。团风把住三江口,下是黄州对鄂城。水把巴河回风矶,鸡蛋碰破黄石港……”

这首《长江路程歌》是从事盐运的船民唱的,与前一首歌词有别,地名不太一样。后一首歌含有文学意蕴,艺术性略强。“下风岸”“回风矶”是指江上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与之形成的风向情况。这首歌有“鄂城”地名,是解放前后传唱的。鄂州清代称为“武昌”,民国改为“鄂城”。前一首歌词中有“武昌”地名,是清代或更早时期的歌谣。沧桑巨变,湖南至南京这条航线于20世纪末已停止航运,这两首民歌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珍贵记忆。

鄂州北门码头是城关最大的码头,江边舟楫相拥,货物不断,搬运工人忙碌。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鄂城码头有“运夫”“轿伞夫”“走递夫”197名,还有“走差夫”64名。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有夫工500余人。鄂城港口码头装卸搬运全靠人力肩挑背驮,码头工人的工具为扁担、箩筐、绳子、搭肩、砖夹子,均系自备,“推车抬轿又挑箩,手膀累断背压驼”等歌谣真实记载了码头工人的劳动状况。

(一)生活无路走,江边去挑箩。肩上压,背上驮,数九寒天下河坡。官府有钱买洋货,民家无米难揭锅。码头脚夫当牛马,挨打受骂度生活。

(二)扛日货,做苦力,过三关,刺刀逼;枪声紧,弹雨密;古城下,空叹息;码头上,白流泪,拼死拼活出力气,厘头费重交不起。

《码头脚夫歌谣》如实地反映了鄂州码头工人劳动与生活的艰辛。《码头脚夫歌谣》则是被日寇占领下的鄂城百姓悲惨命运的剪影。日本侵略军在鄂城设“六一部队”粮仓,从码头工人中拉夫当差,不管活有多累多重,必须做完为止。码头工人挑萝送货,要通过三道关卡:东门哨所、卢太和哨所、壕口哨所,稍有不慎就会被殴打,遭杀害,这期间,码头工人被迫当差累计千余人次,有6人死在拉差途中。这首歌词三字一句居多,声调低沉,节奏紧密,如泣如诉,字字声声表达出码头脚夫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残酷现实的哀叹。

梁子岛码头位于鄂州市西南边,地理位置独特。先秦以前就有人类活动,唐宋至明清,入岛居住的人渐多。岛上除本地渔民外,还有来自江苏、江西、沔阳一带的捕鱼者,当地人称之苏帮。梁子岛是鄂州、武昌、咸宁、大冶等几个县的商品中转站,各地商人、渔民往来与此;岛上街巷棋布,商铺林立。据光绪《武昌县志》记载,清康熙时期约200户。主要行业有粮行、麻行、鱼行、屠宰、山货匹头、广货、杂货、鱼需品、当铺、饭馆、酒店、茶馆、旅栈、竹木等。

20世纪80年代,鄂州文化馆音乐工作者前往梁子岛搜集民歌。2008年春,笔者多次前往梁子岛,采访了叶入恒、叶祥波、张名松、陈光珍、刘翠英等老人,采集了一些民歌。梁子岛民歌方言介于赣方言与西南官话之间,旋律音调与邻近的太和镇、沼山镇一带略有区别,湖东一带民歌比较简洁朴实,而梁子岛民歌则婉转抒情些,明显受地方楚剧与汉剧的影响。

梁子岛交通四达,码头文化有其特殊性,民歌不可避免地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从鄂州市内而言,梁子岛码头民歌文化环境是一个异类,呈现开放型、流变型的特征。

二、地域风情浓郁的劳动号子

鄂州人民对水的感情既深厚又复杂,一方面依靠水资源生活,另一方面也是经常受到水灾的威胁。

“樊湖七县加一州,十年就不收,常年是泽国,船靠大门侧,糠菜半年度,再到通山去乞米。”

这首民谣反映了鄂州人民在大灾之年的生活境况,樊湖古称鄂渚,后称梁子湖,“樊湖七县加一州”是指梁子湖水域覆盖七个县:鄂州、武昌、大冶、阳新、咸宁、嘉鱼、蒲圻、黄州,大致就是现在的鄂南地区,这一带经常发水灾,大量湖田被淹没,粮食颗粒无收,给百姓帶来巨大灾难。因为通山县属于鄂南地区海拔较高的地段,很少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基本能得到保障。每次灾情发生后,许多百姓都被迫去通山县等山区去乞讨。

从自然灾害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的认识不断变化,用勤劳与汗水改变与大自然的关系。自古至今,鄂州人民就一直在与洪涝旱灾抗争,修筑堤坝,建设水利,打硪是鄂州人民在水事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智慧的结晶。打硪大体有3种形式:第一种是石磙硪;二种是片硪,又称方石硪或飞硪;第三种是木硪。修建长江大堤、樊口大堤、梁子湖前海大堤,各乡镇水库大坝,各村水塘,都要喊上几首打硪号子。硪歌内容广泛,有的取材于历史故事、传说,有的来自本地楚戏唱本,语言朴实,生活气息浓郁。

“同志(哎)们(哎)站(啦)拢来(呀)、(哟)、(哟)、(哟),(哟喂哟嗬嘿),将硪(啊)提(吔)起(呀)(嗬)、(嗬)、(嗬),(呀嘿嘿嘿),为的(呀)是(呀)兴修水利(呀)(哟)、(哟)、(喂哟喂子哟呵呵呵嘿)……”

笔者出生于村庄张德宝南面马鞍山脚下,在靠北边的细坟禁与大坟禁之间有一条沟壑,常年溪水不断,村民称之为后底沟。20世纪70年代,村民在后底沟的低洼处筑起一道堤坝,筑建一口水塘,叫后底塘。筑堤的时候,很多村民围在一起打硪,用一块沉甸甸的木桩来夯砸。木夯用粗大圆木做成,八个青壮年男子握住四根木桩的各一方,村庄队长张友文领唱“打夯歌”:“大家抬起来呀——” “哎嗨哟哟!” “西边歪半夯啊——”大家一听,又一声“哎嗨哟哟”, “大家往南砸呀——”,自然就砸塘堤的南面了。“打夯歌”的词现编现唱,其中有一段围绕打硪人“友根”为主题展开的。

友根弟也——哎嗨哟哟!

想媳妇也——哎嗨哟哟!

媳妇娃也—— 哎嗨哟哟!

带银箍也——哎嗨哟哟!

早栽田也——哎嗨哟哟!

早割谷也——哎嗨哟哟!

早生儿也——哎嗨哟哟!

早享福也——哎嗨哟哟!

这首歌即兴而作,简洁朴实,风趣幽默,鼓动性很强,大家的干劲顿时大增。打硪号子是一领众和的形式,很多情况下是没有固定歌词的,看到什么编唱什么。对领唱应变能力是一次考验,领唱只有极少数人才可以胜任。打硪号子不像船工号子那么高亢雄壮,但能彰显地域风格,其曲调悠扬,旋律起伏平稳,节奏舒缓,表现出劳动者稳定从容的态势。当唱到“哎、嗨、哟、哟”的时候,声音短促刚劲,一字一句,全身力量调节得恰到好处,瞬间用力抛起石硪,有节奏地打夯;号子成为大家鼓劲争先的动力,这样热烈振奋的场景俨然为鄂州人民改造自然而壮志勃发的鲜活图景。

三、反映民间疾苦的民谣

鄂州人民祖祖辈辈靠水而居,靠湖吃湖,流传于鄂州杜山、蒲团一带有几首民谣记录了解放前的生活状态,如长港民谣《西阳畈》:

“西洋畈,九堡半、涨大水、把气叹,大的哭、小的唤,驮歌叉,沿湖转,叉个鲤鱼二斤半,拿到街上把米换,换回豆,一斤半,拿回来,用磨转,磨成米粉熬锅汤,全家老小都来灌,一灌灌成个大肚汉”。

20世纪20年代之前,长江从临江到樊口一带,直接与樊湖水系连通。江水涨时,这里成为一片汪洋;退水后,一部分地方又露出田畈,俗称“西洋畈”。“大肚汉”是指这一带染上血吸虫病的男人,血吸虫病,在鄂州樊口至蒲团一带非常严重,几乎每个村里都有人染病,染病的人浑身无力,无精打采,几乎丧失了劳动力,甚至很难娶到媳妇。另一首民谣:“西阳畈,大肚汉。十年九不收,发水就讨饭。百里不见人,锅台宿大雁。每逢水灾,人们拖儿带女外出逃荒去了,村落已经人去屋空,大雁栖息在灶台上”。这首民谣是水乡村庄灾情的写实,深切表现了鄂州水乡人民的苦难生活。

鄂州城关洋澜湖一带几个自然湾,三面环水,其中的邱家嘴湾流传一首《十头歌》:

“头戴破帽头,身披蓑衣头,穿的是破裤头,脚屣破鞋头,吃的是谷糠头,村庄坐落在湖咀头,出门跟船头,破墙难挡北风头,墙头塞草头,穷困的日子哪天是尽头。

邱家嘴村在城南湖边,全村人世世代代靠湖为生,这首歌谣道出了渔民家境贫寒与环境恶劣,表达了他们对封建社会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

四、寓情于水的爱情民歌

鄂州民歌折射出许多社会问题,百姓生活多属经济与物质层面,而精神层面是指人们的思想感情方面,如年轻人的爱情观、婚姻状况等。

“一个鸡蛋八个黄哎,一个大姐八个郞来,头郎是知府,二郎是霸王,三郎我不要。那你要什么样的?我要年轻力状勤耙苦做、迎得风、斗得浪的捕鱼郎”。

《一个鸡蛋八个黄》是涂镇一带的民歌,大意是有媒人给姑娘介绍了八个对象,其中有当官的、读书的、做生意的等等,而姑娘却选中了一位捕鱼郎。湖区人靠湖为生,捕鱼是赖以生存的职业,姑娘选择健壮结实的捕鱼郎,反映了渔民朴实的爱情观。《比方调》是梁子岛渔民喜爱唱的一首民歌:

“天上的彩云赶彩云,地上的麻雀赶雁(哪)群,河里的鲤鱼赶(哪)大水,十八岁的姑娘赶(哪)情人”。

民间词作者对大自然的观察细腻而敏感,抓住天上、地下、河中瞬间生态景象比作姑娘初恋时的激情,生气盎然,把年轻人爱情及心理活脱脱地展现出来,刻画了渔家姑娘对爱情的无限憧憬。

五、结语

民歌民谣是社会劳动和生活沉淀的结晶,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信息。鄂州百姓驾船经商、捕鱼撒网,挖藕摘莲,从中表现的劳动创造与思维意识,是某一时期百姓生活的真实映现。而由水文化衍生的历史记忆、民生事象无疑是鄂州民歌价值的重要取向。

参考文献:

[1]汤运孝.鄂州市供销合作社志[M].鄂州:鄂州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编,1994..

[2]饶浩洲、周克斌.鄂州民间歌谣[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

[3]鄂州市交通局交通志编纂委员会.鄂州交通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饶浩洲,周克斌.鄂州民间歌谣[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

[5]鄂州市交通局交通志编纂委员会.鄂州交通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6]汤运孝.鄂州市供销合作社志[M].鄂州:鄂州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编,1994.

[7]饶浩洲,周克斌.鄂州民间歌谣[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

[8]张海燕.湖是海的家[M].北京:北京言实出版社,2018.

[9]夏祖恩.梁子湖志[M].梁子湖志编纂委员会,2000.

[10]饶浩洲,周克斌.鄂州民间歌谣[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民谣码头
开满桃花的码头
大块头和小不点
民谣
崇敬码头
民谣进入幼儿生活的有益探索
何为民谣
前往码头
在码头上钓鱼
我爱校园新民谣
我爱校园新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