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思妙写 文思如泉
2020-10-09应洁
应洁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写作与阅读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里,教学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学生智慧的能源要通过运用才能实现。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丰富知识储备,提高阅读水平;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合理运用,提高写作水平。所以,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注重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累积语言知识,推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關键词:读写结合;仿写;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5-115-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直接的关系。”由此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有利于促进阅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以教材为依托,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借鉴对象和创作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的练笔。
一、经典引路,模仿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文本中有许多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
1.句式仿写。
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段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可以仿写。如《安塞腰鼓》一文中较多地出现了排比的句式,“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在教学时,让学生对比感受排比句用在这里可以加强语气,增强气势。再进行仿写,可以写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用上排比等手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表现技巧。
2.构段仿写。
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式结构仿写,也可以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段式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借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例如《轮椅上的霍金》一课,为了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文章的第八自然段运用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把全文自然地衔接起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看到了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我就指导学生介绍人物的两个特点,学着用“……不仅……而且……”的句式,将这两个特点贯穿起来,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深对这种结构段的认识。
3.顺序仿写。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地点转换顺序、方位顺序等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有意识加以引导和训练。例如《黄果树瀑布》一课的游览顺序,观察的方位清楚明了,观察时的感受让人身临其境。我们教师可在教学本文后,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写写自己的一次旅游经历,写一写《我的家乡》、《美丽的校园》等。
4.立意仿写。
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是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教师要有机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如教学《理想的风筝》这一课,就可指导学生模仿这课的写作方法,写自己难忘的人。
指导仿写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让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二、思维启训,拓展文本
崔峦先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祖国语言文字,并学会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教材中,有的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也相当丰富,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熟记,进行语言积累外,还要充分发掘教材进行拓展。如《爱之链》一文,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文章到了这里结束,可是文章留给人的思考并没有结束,女店主想说什么?后面还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这样的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把握文章的空白点,让学生在遵循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进行续写。这种新颖别致的填补练习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更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三、情感抒怀,深化文本
“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通。”小语教材强调学生对规范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也注重人文思想的渗透,注重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做人。因此,很多课文都震撼人心,能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是学生写“读后感”的好教材。只要引导得法,学生的“作品”会是相当感人的。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非常感人:“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课文虽然学完了,可是学生心中涌发起的那份对父母的爱却澎湃迭起。这时引导学生写写自己的想法,写写自己的父母,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此时情动而辞发,更是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内外结合,延伸文本
除了注重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的训练,还要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延伸文本。比如:学习完《负荆请罪》,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看看与此相关的其他故事;学习完《林冲棒打洪教头》,就可以推荐学生看《水浒传》;学习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让学生读一读《鲁滨逊漂流记》,感受他的独特魅力……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让学生不仅更深一步体悟文本,更能让学生喜欢阅读与写作。把习作不仅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还把它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学生才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
总之,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重要途径。只要我们善于捕捉机会,架起读写结合桥,科学施练,学生们的读写之路必定一路花香!
(作者单位:淮安市洪泽实验小学,江苏 淮安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