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生物学“事件”在“行知科学”校本课程中的应用
2020-10-09翟美娟
翟美娟
摘 要: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生物课堂是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尤其是在“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指导下,联系学生具体生活实践,开发和实施具有“整合性”特征的“行知科学”校本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生活为课堂,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学生“放”到具体的生物学“事件”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生物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关键词:生物学;事件;行知科学;教学做合一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5-003-2
“行知科学”校本课程建设,是指在初中阶段,教师应以行动研究的方法,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尤其是在“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指导下,以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为基础,联系学生具体生活实践,开发和实施的具有“整合性”特征的校本课程体系,它包括综合物理、生活化学、趣味生物、自然地理、创客空间、科学阅读等内容。本文主要列举生物学“事件”在“行知科学”校本课程中的一些应用。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与人们的生活非常贴近,生物课堂是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生活为课堂,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学生“放”到具体的生物学“事件”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生物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经过了这样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学生们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普遍觉得学得轻松,觉得生物学有趣,从而爱上了生物学这门课。
一、巧借生物学“事件”,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而有趣的材料。上课时,教师可以巧借生物学“事件”,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觉得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与自身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是生活中一直想找寻的答案。
例如,在学习《饮食与营养》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份中午午餐食物图片,利用这一生物学“事件”创设情境:这是一份午餐食谱,我们知道,人每天到了一定的时间就要吃饭。人为什么要吃饭?常吃什么样的食物?这些食物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我们能不能用實验的方法,鉴别出食物中主要含有的营养物质?教师就这样带着问题,进入了今天《饮食与营养》的学习。由于大家的饮食习惯不一定相同,这一份营养午餐可能不合你的口味,老师今天带来了很多常见的食材,今天就由你当家作主,来挑选食材搭配你的午餐。“今天我当家——选购午餐饮食”活动的设计,真正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学生们从自己的亲身体验,根据家人和自己的饮食习惯和喜好来选购食材,安排全家人的午餐饮食,并将食材进行初步的分类。当学生为家人和自己搭配午餐时,他们会发现市场上的食物,琳琅满目,需要精心挑选,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充满对家人的关爱之心,还要具备一些营养知识,于是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也为后面的实验探究、反思一日食谱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①一些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学生,在选购午餐食物之前,可以先想一想自己家庭的平时的午餐食谱,然后参考该食谱,再来进行食材的选购安排;②一些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强的学生,我们提出更高更细的具体要求:例如,给50~60元,你准备怎样安排全家午餐食物?每种食物的量大约是多少?课后能否制订全家一日或一周的食谱等等?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大家逐渐懂得:原来生物学就在我们身边呀!
二、巧借生物学“事件”,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生物教学中,有好多实验材料,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把它们应用到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主动探究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例如,在学习“学做实验”时,我们利用一个简单实验(植物运输水分)来体验实验的实施过程。我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水分在植物体内是通过什么渠道运输的,而通过实验,就能够了解植物体内哪些结构具有运输水分的功能。我们提供红墨水、锥形瓶、小刀、一枝百合花、一段带叶的芹菜等实验材料和用具。利用这些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来观察植物体内与水分运输有关的结构。利用红墨水将清水染红,再观察插入水中的植物体内哪些结构被染红,就能知道与水分运输有关的结构是什么。这个实验用到的材料和用具,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找到,我们还可以用身边易得的其他植物材料(如大白菜叶、一段带叶的枝条等等)代替百合花或芹菜,用其他易得的容器(如红墨水瓶、饮料瓶等等)代替锥形瓶。学生们通过实验发现,材料的选择,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影响比较大,要使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必须选择颜色较浅的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
三、巧借生活中的生物学“事件”,体验生物学的有用之处
在我们的身边,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生物学有关的知识。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观察分析并运用知识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传染病的预防》时,结合我们身边目前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这一具体生物学“事件”进行分析,来学习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2020新春之际,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从最初几个人的咳嗽发热,到几百人,到武汉封城……,大家都因此而延迟复学、复工,说明新冠肺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那么,①什么是传染病?②传染病是由什么引起的?它与贫血等一般疾病相比,具有什么特点?③传染病要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哪三个基本环节?④如何预防传染病?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讨论,学生们知道了传染病的概念,知道了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在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
就新冠肺炎来说,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是它的病原体;能够散播新型冠状病毒的新冠肺炎患者以及无症状感染者是它的传染源;新型冠状病毒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中间所经过的途径是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有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易感人群则是缺乏抵抗能力的我们人啦。隔离新冠肺炎患者以及无症状感染者并实行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避免去疫区或在疫区长时间停留,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或密闭的场所,尽量居家隔离,保持室内通风,必须外出时要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注意手的清洁卫生,人与人接触时,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这些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适当运动,合理作息时间,增强自身免疫力,这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因为这是我们身边真实发生的“事件”,学生接受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些。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校园防控是整个疫情防控工作的一部分,要求校园实行封闭化管理,守住学校大门。我们的校园,除了教学区外,还有两栋住宿楼共35户住家,其中有13户住家已经不是学校的老师了。我们不仅要守住学校大门,还要把这些住家包括教师家属与教学区隔离开来。在这样的具体“事件”背景下,学校防控领导小组多次讨论,认真摸排,弄清这13户住家的情况,并设置了“第二道防线”。学校采购了工程防护网,利用方形木条作支架,将教学区和生活区从空间上用防护网隔离开来,只允许教师和学生进出教学区,这样师生就有了一个独立的安全区域。这些做法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四、创设生物学“事件”,开展生物课外活动,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学校是葫芦科艺课程的基地。我们利用这一“事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学校操场西北角有一葫芦种植园。学生全面参与翻土、育苗、移栽、施肥、除虫、除草、挂牌等劳动。学生每周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开展与葫芦有关的一系列活动。以葫芦为例,来研究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观察葫芦的生长过程,开展一些探究实验,获取葫芦科艺课程需要的葫芦果实。今年在去年种植的基础上,早早地挖好排水沟,整好地,种植上了12个品种的葫芦。棚架上方,也用尼龙网线搭好网格线,让葫芦藤蔓可以向上攀爬。学生们通过参与劳动、探究学习,不仅能学习生物知识,还能得到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还受到了劳动教育。
总之,把学生“放”到具体的生物学“事件”中,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思考,在趣味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践行“教学做合一”的行知思想,让生物课堂充满趣味,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事件哲学”的中学生物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文号为Eb/2018/01)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初级中学,江苏南通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