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探究

2020-10-09连永新

新一代 2020年20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培育

连永新

摘 要: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重要职责。在分析文化自信与课程教学目标内在契合性的基础上,明确培育的着力点,提出培育策略。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内生逻辑。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文化自信与否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发展,这也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如何充分利用课程属性与学科特点,有机整合教学内容,担负起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职责作一探究。

一、文化自信是《纲要》课教学目标的应有之义

《纲要》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深刻领会“四个选择”,即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以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领会“四个选择”的实质就是要坚定“四个自信”。近代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体现了理论选择、道路选择、制度选择、文化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反过来,也只有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才能深刻领会“四个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并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四个选择”“四个自信”归根结底是文化的选择、文化的自信。因此,文化自信是《纲要》课教学目标的应有之义,贯穿《纲要》课教学内容的始终,是确保《纲要》课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

二、《纲要》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着力点

讲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重要论述,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也鲜明界定了当今中国文化自信的本质特征。所以,《纲要》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认同”,必须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大历史观,引导大学生把视野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去探源、去体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在《纲要》课教学中,要向大学生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自信,推动他们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者。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财富。革命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和奋斗史,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到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构成了红色精神谱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一些大学生在文化信仰上不知何去何从,文化自信不断被冲击侵蚀。针对这一状况,在《纲要》课教学中,要用革命文化中蕴含的不屈不挠、越挫越勇、矢志不渝等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同时,面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颠倒黑白,极力消解和诋毁革命文化,要敢于亮剑、坚决抵制,确保红色基因、优良传统在大学生中得到传承弘扬。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实践源泉和现实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是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智慧的精神内核。在《纲要》课教学中,首先要结合“四个选择”,从理论上阐明社会主义文化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其次,要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措施与成就,从实践上证明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最后,要号召大学生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创造中华文化的繁荣,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话语权与影响力。

三、《纲要》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既要面对内外现实环境复杂多样的挑战,也要面对网络时代传播渠道深刻变化引发的变局,更有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与理念保守局限导致的低效。因此,要坚持四个相统一,使文化自信培育往深处走、往实处走、往心里走。

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在《纲要》课教学中,要将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政治属性建立在严密的科学逻辑基础上,既要用政治来统帅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又要用具有强大逻辑解释力的学术成果支撑人文教育与文化自信培育,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文化逻辑。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纲要》课教学中,要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大学生学习思考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方面,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要让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文化精神的发现与再发现中自主培育文化自信,从而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和亲和力。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在《纲要》课教学中,要将知识学习过程与价值观培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知识学习中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塑造中增强文化认同。特别在当今网络时代,教师有责任引导大学生建立价值辨别力与文化选择力,在冷静观察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舆论事件中,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定文化自信。在《纲要》课教学中,要善于将理论和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理论知识学习的获得感与实效性。在此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周围的优秀文化资源,以各种方式的教学传播优秀文化、传递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9.6.

[2]刘丽敏.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涵育坚定的政治信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

[3]李争婕.遵循“八个统一”培育文化自信[N].中国教育报,2019-11-28.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人物说史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树立唯物史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