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分析
2020-09-26唐玉
唐玉
摘 要: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通过网络表达和传播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大学生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引导得好,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如果引导得不好,则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本研究通过自编的《大学生网络舆情问卷》调查高职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发现男生比女生在网络舆情方面表现更活跃,理科比文科在网络舆情方面表现更活跃。研究结果有利于高校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
关键词:网络舆情 高职大学生 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7-0-02
舆情是社会科学新兴的研究领域。1762年,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公共舆论”的说法。网络舆情是一种特殊的舆情。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目前,大学生是网络利用率极高的群体,几乎所有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网络的传播。但是高校大学生人数众多,时刻关注每位同学的网络舆情状态既费时费力,效果还不明显。如果能够了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将有利于高校教师及时发现网络舆情问题,高效准确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自编的《大学生网络舆情问卷》,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并深入分析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
一、研究工具和数据统计工具
研究工具为自编的《大学生网络舆情问卷》,共34个项目。所有项目分五级评分: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非常符合。问卷可以抽取出三个因子,累计解释方差变异量的84.036%。问卷的三个维度分别为:网络信息关注、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信息真实度验证,网络舆情总分为三个维度之和。问卷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范围是0.964—0.980,分半信度范围为0.95—0.961。问卷三个维度分问卷与总问卷的相关值在0.906—0.951之间。此问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用来测量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采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二、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被试共有750人,删除信息不全、测谎题分数显示有乱填可能性的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659份。其中男性112人,占17%;女性547人,占83%。18岁的150人,占22.8%;19岁的255人,占38.7%;20岁的193人,占29.3%,21岁、22岁、23岁的分别有47人、10人和4人,共占9.2%。家庭地址在城市的144人,占21.9%;家庭地址在农村的319人,占29.7%;家庭地址在县城的196人,占29.7%。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研究共调查了659名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现状。将性别作为分组变量,分别对网络信息关注、网络信息传播、网络信息真实度验证,网络舆情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由结果可以看出,男女生除了在“网络信息传播”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在网络信息关注、网络信息真实度验证、网络舆情总分上的得分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二)不同年龄组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因为大学生年龄较为接近,且大多数为18、19、20岁,其他高于20岁的年龄段人数较少,所以将年龄分为四组,即18岁、19岁、20岁及20岁以上。分别对四组年龄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关注、网络信息传播、网络信息真实度验证,网络舆情总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
数据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的大学生,总體来说在网络舆情问卷各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不同组别之间互相比较,体现出一些明显的差异。如在网络信息关注、网络信息传播、网络总分这几个维度,18岁组与20岁以上组有明显差异,且20岁以上组得分都更高,证明20岁以上组更关注网络信息、更易做出传播网络信息的行为,总体得分也更高。在网络信息传播维度上,20岁组与20岁以上组也有显著差异,且20岁以上组得分更高。
(三)不同家庭居住地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对不同家庭居住地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关注、网络信息传播、网络信息真实度验证,网络舆情总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数据结果显示,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大学生,总体来说在网络舆情问卷各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只有在网络信息传播这个维度,农村大学生得分(33.62±9.58)显著高于县城大学生得分(31.66±9.25),P=0.025。
(四)不同专业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关注、网络信息传播、网络信息真实度验证,网络舆情总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上表3。
数据结果显示,总体来说,只有在网络信息关注这个维度上,不同专业之间有显著差异,其他维度不同专业没有显著差异。仔细分析多重比较的结果,发现文科和理科同学在除了网络信息传播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网络信息关注、网络信息真实度验证和网络舆情总分都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理科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大学生。理科大学生与艺术类大学生在网络信息关注和网络舆情总分也存在显著差异,且理科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艺术类大学生。
四、结论与分析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性别因素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是最大的,在网络舆情的各个维度上,男生比女生要更活跃,但是男生的活跃体现在对网络信息的关注和对网络信息真实度的验证上,在网络信息传播这个维度上,男生和女生没有显著差异。可以理解为相对于女生来说,男生关注网络信息的主动性更强,接触到的信息也会更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男生并不会一味无条件地接受网络所传递的信息,相反对于自己感到有疑问的信息,会主动去验证信息的真实性。
年齡、家庭住址、专业性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不显著,只有不同的组别进行多重比较的时候,一些组别之间有显著差异。理科大学生比文科大学生更主动关注网络信息,且并不盲目接受网络信息,而是会在验证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有选择地接受。理科大学生比艺术类大学生更多地关注网络信息,但是艺术类学生在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信息真实度验证方面,与理科大学生没有差别。
数据结果与我们平时的理解基本吻合,男生相对于女生在网络上花的时间更多,而理科大学生与文科类、艺术类大学生相比,也更愿意待在宿舍与网络相伴。但是无论从何种分组来看,大学生在网络信息传播这个维度都不存在显著差异。数据显示大学生可能在网络信息传播、网络信息真实度验证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上升到行为层面(转发、传播网络信息),大学生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了解了高职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后,高校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工作,如多关注理科男生的状态,加强引导,让大学生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诉求的基础上,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邓燕.论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毕宏音.影响民众舆情的中介性社会事项[J].广西社会科学,2004(11).
[3]纪红,马小洁.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陈均土.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其破解[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5]李伟东,刘敏姬.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校园稳定维护[J].教育与职业,2010(21).
[6]罗建河.大学生就业的网络舆情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
[7]齐朝平,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0).
[8]史伟,单中元.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维度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3).
[9]王旭东.基于网络舆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10]王学俭,刘强.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逻辑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
[11]吴萍,林铭.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探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
[12]吴勇,王玉良.不确定视域下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J].学术论坛,2009(7).
[13]冼季夏,顾慕娴,吴宏宇,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