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民族化元素及演奏韵味

2020-09-25董跃君

晋中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颤音指法谱例

董跃君

(忻州师范学院音乐系,山西忻州034000)

一、引言

钢琴曲《夕阳箫鼓》是近现代教育家、作曲家黎英海为开拓我国民族和声研究,根据大型琵琶文曲改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经典之作,不仅延续了西方钢琴曲的风格,还大量地融合了中国本土的民族特色,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中国化”的再创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钢琴作品。其中,民族化音乐元素主要来源于对中国民间音乐的韵味把握以及对传统乐器演奏特点的模仿,具体体现在曲式结构、和声编排、旋律模仿、节奏音型、韵味等多个方面,从而将中国民族化的音乐元素彰显得淋漓尽致。目前学界的研究更多地聚焦演奏层面的分析,而本文更多地从“民族特色”切入,进行“民族风格”的微观把控是其立意的重要原因。

二、《夕阳箫鼓》的艺术特征分析

《夕阳箫鼓》是我国著名的十大古曲之一,最早的乐谱由浦东派的鞠士林记载于《闲叙幽音》琵琶谱中,由7 段无标题音乐构成,1895 年琵琶大师李芳园将其扩充为十个乐段并加注了小标题。1898 年鞠士林弟子陈子敬将此曲改编为七段的标题音乐。1923 年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编为多段体结构的民族器乐合奏曲,并取名为《春江花月夜》。1975 年黎英海先生结合琵琶曲《夕阳箫鼓》以及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在基本结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其改编为钢琴独奏作品,并沿用琵琶曲曲名《夕阳箫鼓》[1]。黎英海先生在谈到自己创作这首作品时说:“作曲家的任务之一是怎样把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用现代人的观念,按照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需要,创造性地重新编写,以便使它们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流传下去。”[2]3-4这一作品犹如一幅水墨画,为我们展现出夕阳西下、一江春水、江楼钟鼓、渔歌唱晚的优美景象,将传统音乐的神韵与意境结合得惟妙惟肖,秀丽的景色,细腻的工笔,色彩唯美,淡雅清丽地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风姿异彩。

(一)曲式结构

黎英海在作品的改编过程中使用了变奏曲式,每次变奏都有新的变化,凸显主题,而每一次又有新的惊喜,将全曲分为十一个小段落。整首作品在以插部为中心的多层对称结构中完成(见表1)。

表1 曲式结构分析表

从结构分析表中不难看出,作品是由一个主题经过多次变奏发展而来。其变奏手法是将主题乐段中的部分动机进行拆分、重组,运用扩展、收缩、变化音区等形式来完成。编创中主要采用两种创作形式,一种为“鱼咬尾”,另一种为“换头合尾”。

“鱼咬尾”即前一句的结束音是下一句的开始音,起着乐段衔接的作用。例如第四段的结尾和第

五段的开头。见谱例1[3]:

谱例1

“换头合尾”,所谓“换头”即乐段中主要旋律保持一致,进行变化重复,所谓“合尾”即多个乐段都出现以同音结尾的情况。见谱例2[4]:

谱例2

(二)民族化特征

1. 线性旋律

与西方和声体系下多声思维相比,中国音乐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中一直处于线性旋律创作方法的思维模式。黎英海先生在改编过程中遵循了这一特点,乐句大都以单旋律线条为主线,伴奏织体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旋律像光滑的丝线色彩斑斓地在线轴上一起一落,每一处都展现出优美朦胧的画面,给人以中国水墨画的淡雅气韵。见谱例3[5]:

谱例3

2. 民族调式和声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化调式五声调式,作者将其巧妙地运用在乐曲当中,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和声的运用中,作者通过对“三度叠置的和弦”进行换音、增音、减音的改变,形成“非三度叠置和弦”,使乐曲的和声结构有了新的突破与创新。在和声进行中遵循了“循环式”手法,在创作技巧中使用了空五度和弦、二度与三度和声音响的交替转换、附加音和弦和隐蔽式的终止。[6]

(三)民族乐器模仿

《夕阳箫鼓》对于民族乐器的模仿大致体现在民族乐器的演奏特点、音色、音区以及意境中。古琴作为八音之首,音色雅致古朴,浑厚庄重,富有声韵。作品中通过对古琴演奏手法和音色的模仿表现音乐。如第六段第一句模仿了古琴温厚而幽静的气韵,同时第二句是第一句旋律在高低音区的加花模仿,主要体现两种不同乐器音色对比下意境的描绘,高音区旋律为箫的模仿,低音区旋律则是古琴的模仿,两种乐器的合奏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景象。详见谱例4[6]:

谱例4

箫在同名的民族器乐作品中,固定地出现于每一段的结束部分,并会吹出相同的旋律。在钢琴作品中,这样的形式出现了三次,并且都处在段落结尾处。此外,乐曲中部分带倚音的旋律也是对箫的模仿。由于箫的音色特点适合吹奏悠长细腻、恬静抒情的曲调,所以对于箫的模仿大都在描绘柔美的自然风光中。见谱例5[8]:

谱例5

全曲对古筝的模仿主要体现在华彩部分以及琶音式的上下行乐句中,如引子部分第六小节便是对古筝中“刮奏”演奏方式的模仿,表现出行云流水的大自然景象。见谱例6[9]:

谱例6

通过多次倾听民乐合奏曲《夕阳箫鼓》,笔者还发现一处对木鱼音色的模仿,在第七段每句的第三小节处,左手以断奏的形式模仿敲击木鱼的声音。见谱例7[10]:

谱例7

由于《夕阳箫鼓》本身就是一首琵琶改编曲,对琵琶的模仿处处可见,笔者将有代表性的模仿列举如下:首先在引子的第一句中,运用双倚音与同音反复的手法模仿琵琶中“弹弹挑”到“长轮”的演奏方式。其次第八段中作者通过左手和弦的滑音体现琵琶中“扫弦”的弹奏方式。见谱例8[11]:

谱例8

三、《夕阳箫鼓》演奏技巧分析

(一)节奏的把握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音乐的骨架、音乐的脉搏和音乐的心跳。节奏的把握是弹好作品的关键所在。《夕阳箫鼓》这首作品中有大量的散板节奏、切分节奏和特殊节奏。

散板节奏。散板节奏并非是毫无根据的二度创作,而是依据乐句的需要对部分段落进行适当的拉长或加快。乐曲的引子部分便运用了这样的节奏类型。在第一句中,前两个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需要按照时值要求完成,之后从第一个八分音符开始依据“accel.--poco--a poco”的速度提示进入逐渐加快的节奏类型,开始二度创作。演奏者需根据自身对乐曲的理解和意境气韵的把握进行提速,有的会选择快速提速渐强,注重起伏,有的则会选择慢慢提速,起伏不可过大,刻意描绘出远处钟声给人的虚无感。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乐谱在无限循环的标识上注明渐弱的记号,却并没有配以渐慢的节奏标识,这便意味着同音反复在最快处结束。见谱例9[12]:

谱例9

切分节奏。作品的伴奏声部大量出现了切分节奏。在演奏过程中,发现它们并做力度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例如第一段中,右手为主旋律,左手的伴奏声部是由“短+ 长”的时值结构构成,演奏时需将长音着重,使音乐具有方向性。同时在这一段的结尾处,左手出现了跨小节的两个音程,亦是用“短+长”的模式,弹奏时需要运用短音提长音落的方法,使左手富有意义。又如第八段中的“marcato”部分,左手是五个八分音符加一个附点四分音符,也是“短+长”的节奏类型,所以左手应以两小节为一组,最终要把重音落在长音位置。在整首作品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伴奏类型,发现它们并做出力度和奏法的设计可大大提高乐曲的表现力。见谱例10[13]:

谱例10

特殊节奏。特殊节奏这里是指乐曲中华彩乐段和18 连音的部分,实际弹奏中笔者运用了一种“橡皮筋”式的节奏形态。弹奏中主要特点为:在整体节拍准确的情况下,音符内部做快慢互补的变化。在本曲中笔者进行二度创作时便运用了这样的节奏类型。如引子第四句华彩式琶音上下行,好似体现微风拂过后江水波光粼粼的景象。笔者运用先松后紧的弹奏方法使音乐更有“暮鼓晨钟”的带入感。见谱例6。又如第七段结尾处的18 连音,是段落与段落间的过渡,为了弹出中国民族歌曲的韵味,笔者在此处用了松-紧-松的节奏模式。见谱例11[14]:

谱例11

(二)韵味的把握

“韵”是中国音乐的灵魂,是中国音乐之美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传统器乐曲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华音乐的典型代表,是“韵”这一中华音乐审美的最好传承和诠释。[15]《夕阳箫鼓》作为一首器乐改编钢琴曲,极大程度地在钢琴上追求体现韵味之美。其中韵味分为气韵和声韵。

气韵具体表现在音乐呼吸、段落停顿以及节奏、力度、速度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声韵具体表现在旋律重音位置的具体把握上。

引子第一句中延音记号之前有一个十六分音符的休止符,是语气的停顿,不是声音的停止,在实际演奏中需按照大连线处理。见谱例12[16]:

谱例12

第六段第一小节,按照谱例分析,是段落乐句的开始,实则为第五段的尾音。由于第五段的结尾做了渐强处理,最后一小节为最强音,故第六段第一小节应按照强音后的极弱音理解。见谱例13:

谱例13

在第六段的第一二行中,虽然谱面标有很多小连线,就韵味而言,小连线好似提醒乐句中的抑扬顿挫一般,不是真正的换气。实际弹奏中需要按照大连线处理,确保音乐一气呵成,不在过程中“大喘气”。见谱例14[17]:

谱例14

第二段中第一小节选择在弱拍的弱位进行“着重”处理,给人一种“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之感。见谱例15[18]:

谱例15

第三段第五小节到第七小节,对第二拍的第二个十六分音符“着重弹奏”,是笔者通过改变律动规律,增加乐句鲜活感的特殊处理,力求表现出“渺渺水波低赤岸,蒙蒙云气淡扶桑”的画面。见谱例16[19]:

谱例16

(三)颤音的把握

颤音在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中,常用来模仿中国民族吹奏乐器的音响效果。乐曲中的颤音大致有三种形式:带倚音的颤音、短颤音、长颤音。不同的颤音类型可以设计不同的弹法。

引子部分的第六小节为带倚音的颤音,笔者使用倚音到主音后短暂停顿,达到明确主音的目的,再进行向上二度的渐快式颤音弹法。在弹奏过程中,手臂手腕放松,抬指不要过高,手指动作要小。见谱例17[20]:

谱例17

第三段第13、14 小节为相对时值较短的颤音,此类的颤音笔者选择下键即颤的方法,由主音开始再到主音结束,这两个音弹奏的速度平稳,力度减弱。见谱例18[21]:

谱例18

第四段与第五段的衔接部分为右手长时值的颤音。此类颤音笔者选择均匀速度的弹奏方法,在保证时值的同时,通过触键的深浅变化做到渐弱到渐强的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在强音位置不可通过加大弹奏动作来达到音响效果,要靠触键深浅来做变化。见谱例19[22]:

谱例19

(四)指法的把握

指法方案的选择对于音乐作品的演奏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指法要建立在对手指自身特点的把握、对旋律织体的认识、对分句的掌握以及对节奏、速度、重音等因素的考虑之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演奏者达到最佳演奏效果。指法的设计务必在对乐曲进行系统练习之前完成。在《夕阳箫鼓》这首曲目中,指法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乐句、同音反复和手指特点这三个方面。

在第六段中,虽然每一小节都有一个小连线,但是乐句应是由几个小节共同组成,其间的小连线是乐句中韵味的体现,在设计指法时,应从前到后设计连贯可以不起手的指法。见谱例20[23]:

谱例20

同时在这个乐段中,右手出现音程加单音的双倚音音符,笔者在实际弹奏中运用了125 指,然而这并不符合手指的特点,这个双倚音的音符,需要运用手腕与手臂协同左右摆动来辅助完成,如果用125 指,以2 指为中心摆动后明显发现会出现漏音弹不快的现象。经后期研究将指法改为135 指,再弹奏时轻松地解决了问题。见谱例21[24]:

谱例21

第七段中,每一句都出现两次同音反复,为了让 乐句流动起来,需要设计轮指指法。见谱例22[25]:

谱例22

四、结语

中国钢琴改编曲是钢琴音乐发展民族化的重要体现,黎英海的《夕阳箫鼓》是以一首琵琶文曲为原型改编而来,运用了中国所特有的五声调式和声、线性旋律、民族器乐模仿来表现中国风格。在弹奏过程中,充分理解每段音乐所表达的音乐形象与乐器模仿至关重要。本文从节奏、颤音、指法以及韵味的微观把控中去彰显传统民族特色在钢琴曲中的具体体现,提出在演奏中表现民族特色的新想法,并运用于教学当中得到了有效的回馈,为今后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改编曲的演奏与教学积累了更多经验。

猜你喜欢

颤音指法谱例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bB 调大号指法研究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论钢琴初级程度学生指法训练的方法与途径
武侠意境交响化:阿镗《神雕侠侣交响乐》本体论
对长笛演奏中的颤音研究
浅析颤音技术在美声演唱中的运用
浅谈钢琴音阶的指法研究
颤音在长笛演奏中的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