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专业产教融合的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09-25

晋中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产教耦合应用型

孟 祺

(浙江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随着中国逐渐向创新型国家过渡,对人才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加需要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对于如何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教育部等6 部门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该方案通过推进产教融合改革,加快创新要素深度融合。2018 年9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校应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传统观念认为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高专的培养对象。近年来这种观念在不断转变,我国政府逐步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部分本科高校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时代人才结构和能力结构都出现了较大变化,高校应该结合产教融合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也有产教融合的实践,但主要是学生初中和高中毕业以后,直接进工厂和去农村,这种师徒制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接受实践技能,但是由于师傅和徒弟都没有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系统性知识的缺乏导致知识技能理解的一知半解,无法进行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恢复了高等教育,但出于弥补以前知识匮乏的目的,更加重视知识教育,对于实践技能重视程度不足。1996 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了产业和教育相结合的观点,后续包括双师制师资的培训、订单式教育和产学研结合都从产教融合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支持和规范,但这些相关法规支持的产教融合的主体还在教育,产业界的作用还相对较弱。2014 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以后,重视产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包括企业主导产教融合以及企业兴办职业教育。2019年提出兴办产教融合性企业和城市,都相对提升了企业的作用而弱化了教育的作用。可以看出“校企合作”是学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接近企业、寻求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教育策略,一般是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学生接受企业的技能指导,而“产教融合”是校企的双向互动与整合,是“校企合作”的发展和深化。见表1。

对于产教融合,国内外已经有丰富的研究,其根源于早期的“校企合作”。由于国外高校和企业的联系比较紧密,再加上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每个国家的高校实践教学都有其自身特点。比如德国存在双元制模式,应用型大学非常多,其教学内容上既包括学校的教育,也包括企业的技能技术培养,这种双元制教育模式为德国产业界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而且高校的设置以职业主义导向的企业教学模式类型的应用科技大学为主。法国和澳大利亚都采用学徒制的教育模式,大学在产业界设立实践基地,学生在企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习。20 世纪90 年代中国也开始了校企合作的实践,其后采用不同的名词表述,包括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产教融合等。理论界对产教融合的概念、内涵、模式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杨善江(2014)[1]认为,产教融合的校企之间是基于各自优势和资源的经济教育活动方式。陈杰志(2018)[2]研究了产教融合的本质是产业界和教育界在各个方面的深度融合。李政(2018)[3]认为,产教融合是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融合过程。对于产教融合的影响因素,D’Este and Patel(2007)[4]研究认为,产教融合中有共同研究、专利许可、咨询与合同研究、培训以及衍生企业等几种形式的影响因素;Wright(2008)[5]研究了产教融合中技术合作的影响因素,认为技术所处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影响因素。柳友荣等(2018)[6]研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整体来看,国外对于产教融合的定性研究较多,而国内则缺乏定性研究。本研究试图从实证角度,研究应用型专业产教融合的模式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应用型专业的产教融合提供有益的借鉴。

表1 产教融合的发展阶段

一、应用型专业产教融合的模式及影响因素

(一)产教融合的模式

结合目前存在的产教融合的模式,以及最新关于产教融合的要求,应用型专业产教融合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产教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目前采用最多的模式。作为应用型专业,大多需要的是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因此,产教融合的重点在于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上包含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首先,学校和企业存在双向交流机制,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接受实践技能,从而在教学上能够理论结合实践,企业专业技能人员进入课堂,直接传授企业经营的管理技能知识。其次,在培养计划上,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一般采纳企业的建议,特别是在专业实训方面,学生可以直接到企业接受专业训练。因此,产教融合的主要内容是: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Y1)、企业人员到高校任教或接受培训(Y2)、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Y3)。

2. 产业学院模式

这是目前政策积极推动的模式,学校和产业直接建立实体。产业学院是更为深化的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在更高平台上加快产业发展。由于应用型专业属于经济管理类学科,不像自然科学专业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专利等支持,所以应用型专业的产业学院归属于经管类与产业组建的学院,如跨境电子商务学院和专业类商学院(研究院)等。此种模式下产教融合的主要内容为:共建研究院或者研究中心(Y4)、共建融合实体(Y5)、共建人才培养基地(Y6)等。

3. 产学合作技术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考虑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管理咨询等。包括的内容有:技术转让(Y7)、技术咨询和交流(Y8)等。

(二)产教融合的影响因素

1. 研究方法和数据

本研究主要通过收集资料和实践调研,分析产教融合中政府、学校、企业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定位,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探索我国应用型专业“产教融合”前景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根据研究需要,利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和手段,采用Likert 五级评分量表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进行评价,从5~1 进行记分,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学生调查目前产教融合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调研对象为部分高校应用型专业历届毕业生、企业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发放调查问卷500 份,实际回收500 份,有效问卷468 份,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应用型专业产教融合的影响因素。

2. 影响因素

在应用型专业的产教融合中,涉及到的主体为专业学校、企业和政策推动者政府三方,因此三方对于产业融合的影响和评价决定了产教融合的成败。产教融合行为是学校与企业、政府等变量交互作用的过程,受到参与方各自的内部因素和三方互动耦合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产教融合重视程度、组织协调能力、产教双方的知名度、优质资源;双方耦合因素包括合作经历、利益分配机制、沟通组织协调机制顺畅度。政策外在因素包括政府重视程度、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和市场环境因素等。见表2。

3. 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产教融合的模式和影响因素,构建合作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首先对量表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总体还是各分量的Cronbach α 的值都满足要求,然后对量表中各个变量观测量的信度和因子构建信度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各个变量具有较高的信度,而且表现了较好的收敛效度,因此可以进行检验。

我们运用STATA 对应用型专业产教融合模式与影响因素的模型进行了检验,首先得到标准化路径图,然后对模型验证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产教内部组织因素、产教耦合因素以及政府政策因素都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从表3 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合作主体内部因素、双方耦合因素、政府政策因素都对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业学院模式和技术合作模式产生了影响。具体影响分析结果如下:

(1)合作组织主体内部因素。对于组织内部的影响因素来说,其对产教融合的不同模式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影响的大小依次为:产业学院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技术合作模式。其主要原因在于产教融合的程度不同对于组织内部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程度最高的一种模式,需要组织内部达成完全的一致并且积极推动。对于技术合作模式来说,对企业具有直接的影响,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技术和管理咨询,其产生的效益也是直接的,同时学校也有技术转化和服务地方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技术合作的影响也相对较高。由于应用型人才的通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收益介于技术合作和产业学院之间。而在我们的影响关系模型的标准化路径研究中,组织内部因素中组织的知名度、组织资源所占因子负荷相对较大,这说明,不同层次的各种主体对于产教融合的影响是不同的,名校和名企具有天然的产教融合的资源,有较高的产教融合程度,而较低层次的高校和不知名的企业拥有的资源较少,虽然有合作的内在需求,但是资源所限其产融合作的程度也较低。整体上,合作组织内部因素对于合作模式的需求不断提升,不断向产业学院的方向转移。

表3 影响关系模型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及t 值

(2)产教融合各方的耦合。由于产教融合涉及到高校、企业和政府,其中主要是企业和高校,参与双方的耦合非常重要,有研究认为耦合包括文化耦合、制度耦合、知识与技能耦合等,但从应用型产教融合的实践来看,耦合体现为双方是否有过合作经历。有合作经历,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技术咨询等,对于推动下一步的深度合作会有较好的帮助。耦合也表现为双方的沟通协调机制,如果有好的沟通合作机制,可以有效地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从实证结果看,各变量对产教融合的不同模式影响都非常显著,其中对技术咨询合作的影响最大,产业学院的影响次之,人才培养的影响最小。

(3)政府政策因素。作为产教融合的外在推动力量,政府的态度非常重要,政策资金支持可以直接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从实证结果看,政策因素的影响系数相对于产教融合的企业和高校的作用较小,但是影响系数也非常显著,其影响程度排序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对于产教融合的企业主体地位来说,利益的诉求表现得非常明显,即使没有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也迫切需要产教之间的技术合作和管理咨询等,而产教融合的产业学院需要更大的政策支持。

二、结论和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应用型专业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的水平。特别是随着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的结构和能力都发生了改变,需要培养更多的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目前应用型专业产教融合主要有人才培养模式、技术咨询和管理咨询模式和产业学院模式等。这些不同的模式无不受到组织内部因素、参与方耦合机制因素和政府资金政策支持因素的影响,且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模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可能的对策建议为:

(一)提升组织内部主体的合作意愿和重视程度,区别化参与产教融合的模式

作为应用型专业,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水平存在差异,名校和名企业存在较高的融合程度,但是一般应用型高校应用型专业应根据产教融合的特点,凝练自己的专业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以适应不同层次企业的需要。而且,由于组织内部主体的资源和协调等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各单位应该加大重视产教融合,并且在合作上投入较大的资源,以提升产教融合的层次。

(二)强化耦合机制

产教融合参与各方的协调非常重要,有过合作经历对于下一步的深化合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产教融合双方应该先从基本的合作开始,先从小的切入口进行合作,夯实双方合作的基础,待取得一定的成果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深度合作,循序渐进,才能取得产教融合的成果。另外,还应深化双方的沟通机制,建立直接的协调机制,如成立合作办公室等负责日常事务的处理等。

(三)加强政府政策的支持

政府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产教融合影响最大的是产业学院。因此,为推动产教融合更高层次的合作,政府应该出台扶持性政策,在税收和财政补贴上,作为结构性减税政策的一个方面,支持实体企业兴办教育,在财政支出、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信贷等方面支持产教融合的发展,在用地上按照教育用地而不是商业用地进行管理。另外,建立各部门的协调机制,产教融合并不简单,包括发改、教育、人社、财政、国资等部门在产教融合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部门之间要建立分工明确、协同联动的协调机制,推进产教融合的落实。

猜你喜欢

产教耦合应用型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多星座GNSS/INS 紧耦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