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校企协同管理模式
2020-09-22徐海涛
[摘要]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校企协同管理模式存在“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双体系”的校企课程结构有待优化、“双身份”的学生学徒角色有待明确和“双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出台四方面的现实困境。那么,要创新校企协同管理模式的路径,就应优化专业课程协同管理体系,打造“能力本位”的知识架构;创设教学情境协同管理平台,把握“实践育人”的关键环节;加快师资队伍协同管理建设,发挥“专兼结合”的育人合力;完善多元评价协同管理机制,坚持“双重标准”的科学评判。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校企协同;管理机制创新模式
[作者简介]徐海涛(1981- ),男,江苏泰州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南通 226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数据时代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SJB603)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3-0040-06
一、引言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明确要求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同年9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中也强调,开展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进一步加快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现代学徒制不仅可以推进行业和企业全面参与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实现“五个对接”,更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通过校内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接轨、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接轨、校内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接轨以及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接轨等,让学生全面、扎实地掌握书本知识,同时也依托生产一线的基层锻炼,掌握有效的生产实践性技能,这对培养业务能力扎实、创新意识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大有裨益。面对新时代的发展新形势,校企之间更应发挥现代学徒制的育人优势,构建完善的校企协同管理模式,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现代学徒制概述
(一)现代学徒制的本质
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相比较,具有学徒对象更广、利益相关体更多、运作机制更为灵活且规范等特点。它将传统的师徒结对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教学部分专业紧密结合,是一个由学校和企业共同作为参与人对大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是一种由“双方共同体”协作开展教育教学的新型职业教育制度,其本质涵盖了学校和企业两个必备主体,通过主体通力合作、深度融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现代学徒制作为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是职业院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一种新的体验,深受学校和企业的爱戴,在一定意义上也贴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用工制度,这更凸显了在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为实现高水平、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努力和决心,这一制度的“跨界”属性对进一步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和深度融合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现代学徒制的特征
作为一种长效的新型育人制度,现代学徒制实现了校企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协同育人和管理,它与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多元需求相契合,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专业招生与岗位招聘同时发力。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典范,既凸显了校企合作的优势,又融入学徒制育人方式的长处,“专业招生即岗位招聘、入校学习即入企业学徒”。在这一模式下,高职院校从招生工作开始就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招工“选材”,双方实现了全方位对接,做到了精准育人,为学校培养高质量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导师形成合力。学生入校后由任课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在企业由兼职导师手把手地讲解操作技能,实现了“一个学生对应两个师傅”的独特教学模式。每位导师都基于学生的操作水平和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成才。第三,学习场所和实践平台精准助力。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除了入学初期在校接受最基本的知识教育之外,后面会根据教学安排,让学生利用实践周、实习月、寒暑假等时间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开展“轮岗式学习”。这种理论学习场所与实践操作平台交替互换的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实现工学交替,对学生快速掌握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创新意识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现代学徒制的作用
现代学徒制对我国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全方位的促进作用。第一,有助于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现代学徒制改变了过去高职院校单一育人的模式,通过“双导师”制的实施,学生在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齐飞”等系列过程中,能逐渐掌握全面扎实的职业能力,不但对自己有更好的认知,对当下求职和未来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第二,有助于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现代学徒制在授课模式、课程内容、专业设置、实践性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变革,兼顾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能有效确保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可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有效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第三,有助于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智力支持。在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格局中,校企双方紧緊围绕“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不断深化合作内容、拓展合作空间、挖掘协同育人潜力、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提升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实践素质、眼界范围,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一流的人才支撑。第四,有助于学生知行合一,同步发展。现代学徒制摒弃了单一理论教学和低效实践操作的弊病,由校企“双导师”对学生讲授学业知识和学徒技能,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同步发展,对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校企协同管理模式的现实困境
(一)“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
从我国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人才培养模式仍基本以“学校本位”教育为主,企业参与为辅。尽管国家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但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协同育人管理的高职院校还为数较少,主要原因包括学校对人才培养的传统观念暂未完全转变、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和降低、学生个体对“双主体”教育模式的适应性还不够等。正是受到多重限制性因素的影响,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培养的学生技能迁移力明显不足,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偏弱,不能适应企业的现实需求。而大部分企业又对学生角色有所忽视,不能正确认识学徒制中学生的身份定位,仅把他们当作一般的劳动力,不能很好地将核心技术、核心工作传导和交付给学生,从而导致现代学徒制中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层面上处于“纸上谈兵”状态,未能落地生根。
(二)“双体系”的校企课程结构有待优化
无论何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既是基础,又是载体和工具。校企协同也不例外,不仅要基于合适的专业才能顺利开展,还要依赖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基于此,校企之间要在专业和课程方面多沟通,多研究,多做文章。但从已开设现代学徒制的试点院校中不难发现,学校在专业选择方面缺乏企业需求论证,从而导致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前瞻性不足、实用性不强、创新性不够、协同性不匹配等弊病,加之企业对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情况关注度较低,且学生在企业实践学习中更多给予的是“工作本位”的知识和技能,忽略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导致校企在课程衔接上出现脱节,不能无缝对接,从而很难真正就开展协同管理,做好科学、系统、全面的谋划。因此,二者在人才培养环节出现“各自为阵”的局面,进而影响和延误了校企课程结构的归一性及课程共建的时效性。
(三)“双身份”的学生学徒角色有待明确
从我国当前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来看,要让学生认定自身既扮演学生角色,又承担学徒角色并非易事。因为选择到“现代学徒制”专业或班级来的学生,有的是“情非得已”,有的是“歪打正着”,还有的是“盲目跟风”,所以最终毕业有多少人还会坚守所谓的“初心”仍未可知。这反映了学生对学徒制“双身份”的认同感不高,双重角色并不明确。究其原因,一是我国现有的招生模式基本上还是“从学校到学校”,学生入学进入试点项目后便增加了学徒身份,一时难以接受。二是由于试点项目还不够成熟,三年的在校学习未能使学生感受到校企深度融合,致使其对企业不信赖、不认可,从而否定自己是“企业的人”。三是由学生个体主观意识上的诚信缺失问题导致。由于三年的沉淀和积累,部分学徒制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有效提升,而定向单位并非是自己最心仪的企业,便出现了对“双身份”的排斥和否定。因此,不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在校企协同管理过程中需要特别强调和明确现代学徒制中的学生、学徒“双身份”。
(四)“双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出台
为保证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管理发挥应有作用,根据国家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协同内容和协同方式,需要出台与之相适的评价考核体系。具体来说,在现代学徒制的试点项目中校企双方要兼顾学校学生学业标准和企业员工职业标准,引入多方评价主体,全面评价学生作为学生角色在校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成效,以及学生作为学徒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收益情况,唯有坚持“双标准”,才能科学、全面地促进育人模式的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攀升。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现代学徒制的国家标准目前暂未明确,企业更多还是以职工标准作为参照,未能出台与学校作为“双主体”共同研究制定的“学业标准”和“学徒标准”,加之考核中二者都会偏重各自利益,对现代学徒制的实际检测评价工作未能构建起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考评体系,这必将制约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前进步伐。
四、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的校企协同管理模式创新
(一)优化专业课程协同管理体系,打造“能力本位”的知识架构
现代学徒制度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和课程。因此,校企双方应在专业及课程建设方面加强协同管理,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造“能力本位”的知识架构。
1.校企双方紧密协作、科学研判,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既是高职院校科学培养人才的前提,更是现代学徒制取得实效的关键。基于此,现代学徒制培养一方面应围绕高职院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以此为基础构建专业集群,由学校根据人才培养要求以及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另一方面要针对产业集群的整体构成和科学搭配,由企业结合当下与产业集群相关的产业发展状况,尤其是一系列新产业、新行业等,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研,确定产业集群的建构模式,并基于新兴市场对各类专业人才反馈,校企共同协商,因地制宜地增加、删减、合并、撤销个别专业,并根据企业调研对相关课程设置进行补充调整,确保现代学徒制能够在现有专业架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师带徒”的独特作用。
2.校企双方联合开发相关教材、规划教学课程,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精准对接。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育人模式,其育人实效的发挥离不开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有力载体和支撑。基于此,校企双方在设定课程内容时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既要保证课程内容拥有完整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和行业的最新发展成果,还应确保毕业生通过学习能够胜任职业岗位、满足国家职业标准等要求。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協同构建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四个模块,层次由低至高分别是: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和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基于上述课程体系的层级变化和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不同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特点,校企双方共同构建系统的管理体系应结合各个行业、职业的成长规律,着眼于学徒的职业发展路径设计相关课程,并基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完善和创新,为现代学徒制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载体。
(二)创设教学情境协同管理平台,把握“实践育人”的关键环节
现代学徒制的突出特点在于“双导师”育人,而这一育人模式的优势在于创设情境,在“实践育人”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双导师”作用。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形成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职业标准的实时接轨,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将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有效结合起来。因此,校企协同对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1.基于“课岗交融”,“双导师”互相配合开展情境式教学。企业导师根据学校专业课程的实际需求和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求职者的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有效融合,并分门别类地设定各自任务要求、考核标准等。学校教师基于这一目标要求,围绕学生在企业工作过程中所承担的具体操作内容,将综合性任务进行细致分解,并设定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情境,在特定情境中授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
2.围绕“项目主导”,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开发、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教师通过全面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职业岗位,以真实项目为牵引,贯穿整个实践性教学过程,围绕项目设置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确保课程的开设次序与项目的实施次序保持一致。这样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还更加熟悉课程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整体框架,强化了他们的整体认知,进而促进理论学习与技能提升的同步发展。
3.利用“工学交替”,将实践能力转化为职业能力。“工学交替”既是对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交替式学习过程,也是学徒、学生角色不断转化的过程。校企协同管理要充分利用“工学交替”模式,基于课程体系、能力本位和职业标准,合理分配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学习时间,在设置各个教学和培训环节时,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做到合情、合理、合规。由此,建议以学年、学期或季度的方式进行交替,也可以尝试以单月或单日的方式进行交替。学生在这种工学交替的模式下学习,不仅可以以真实的学徒身份体验岗位工作,明确自己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让核心职业素养得以强化,进而促进实践能力与职业要求的全面接轨。
(三)加快师资队伍协同管理建设,发挥“专兼结合”的育人合力
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模式的有效推行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在当下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中,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双导师”制是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因此,学校和企业应通过协同管理,建设并不断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构成、提升教师素质、加强胜任能力培养,才能为现代学徒制高质量育人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1.校企协同管理,着力提升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业技能。在提高学历层次方面,校企应通过出台相关制度、完善考核激励体系等措施,完善教师学历进修制度,促进教师持续学习,在提升自身学历、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在职业技能提升方面,校企之间通过协同竞赛、共同教研、联办实训基地等方式,让教师熟知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生产标准、产品标准、生产过程设计标准和员工评价标准等,结合企业一线生产实际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课程与生产的对接、教学模式与现代学徒制的接轨。此外,校企双方还应鼓励教师积极到企业锻炼挂职,并将在实际生产、科研工作中的表现纳入考评体系,调动教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校企深度融合,多措并举提升企业导师的教学能力。由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导师是“双导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现代学徒制的执行效果。具体来说,一要引导企业导师利用工作经验,结合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开发合适的教学项目,在现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发挥自身在管理、技术方面的优势,确保授课内容与课程体系完美对接,提高育人成效。二要引导企业导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默会知识的接受力以及隐性能力。无论是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还是在今后的具体工作岗位上,除了外在的显性技能,都蕴含着丰富的隐性能力和默会知识。这些无法通过课堂讲授,只能由企业导师通过工作实际进行演示,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学生在学会这些隐性技能、增加工作经验的同时,还能强化对原有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吸收,从而形成综合能力。
(四)完善多元评价协同管理机制,坚持“双重标准”的科学评判
考评机制体现办学的方向和目标,全面科学的考评机制可以在提升育人质量的同时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完善以及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因此,坚持学业和学徒“双重标准”的多元评价机制,对现代学徒制的完善与发展至关重要。
1.理论考核与实踐考核、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统一。当前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模式在实际考核中,除了加强学分、选必修课、毕业设计等常规考核项目外,还要将学生在企业的日常实践性操作、实习实训期间的表现等各项内容纳入考评体系。除了加强学校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考核,即要求学生达到“学业标准”,还应注重企业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尤其是在实践性学习项目中,不仅要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还要综合考量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敬业态度。尤其是在主观的学习自觉性和能动性方面,要更多尊重企业方的评价,给企业必要的自主评价权,确保学生的表现能同时满足“职业标准”。只有确定了校企考核项目量化的具体标准,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2.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统一,侧重过程考核。现代学徒制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将学生在日常学习训练中遵规守纪、吃苦耐劳、自主学习、团队协作、沟通表达、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多方面的表现都纳入该考核体系中。学校在强化结果考核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过程性考核。这样既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进步,也有利于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更新与变革。另外,坚持考核与激励相结合。考核既可以检验现有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应该与适宜的激励手段相配合。一方面能够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激励手段不仅要多元,还要扩大覆盖面,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全覆盖,努力使多方满意,形成多主体育人的最大合力。
五、总结
校企协同管理模式既有力推进了现代学徒制的深入,同时又能够让学生提前感受真实工作环境,掌握基本职业技能,真正实现了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在校企协同管理模式不断完善的进程中,必须不断深化校企合作,让企业全方位介入,充分考虑企业的诉求,让企业在校企协同管理模式下得到自身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而为学生职业生涯的起步与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杜启平,熊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5(3):74-77.
[2]房丹,孙翠香.协同治理视角下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及推进路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7(11):17-22.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6-24)[2020-04-15].http://www.scio.gov.cn/ztk/xwfb/2014/gxbjhzyjyggyfzqkxwfbh/xgbd31088/Document/1373573/1373573_1.htm.
[4]何蓓蓓,谢莉花.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9(5):56-65.
[5]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7):41-45.
[6]杨清,吴立鸿.四方协同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评论,2018(6):85-88.
[7]赵文碧.协同视角下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进路[J].教育与职业,2017(13):18-24.
[8]张明明,孙百鸣,姜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哈爾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成人教育,2018(12):72-75.
[9]张智辉,韩志孝.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52-54.
[1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EB/OL].(2014-08-27)[2020-04-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408/t20140827_174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