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儿童道德能力自主发展策略研究

2020-09-22吴晓静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14期
关键词:情境体验儿童立场

吴晓静

摘要:教师要站在儿童立场,深入解读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设计教学,引导儿童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

关键词:儿童立场 价值探究 情境体验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通过新颖的编写策略,既系统地体现国家和社会对儿童道德发展的要求,又全面地反映儿童生活的多样性、动态性。但是,仅仅有好的教材是不够的,教师还要站在儿童立场,深入解读教材,从他们的现实生活出发设计教学,引导儿童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下面,笔者结合具体课例谈谈实际的做法与反思。

一、关注价值探究,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

本教材中包含了大量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设计,这些活动都源于学生真实生活,并以“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现。作为教师,绝不能简单地告知学生“是什么”,而应引导学生在关注生活、反思生活和超越生活的过程之中逐渐形成道德认识。

以一年级上册第11课《小心别伤着》为例,教材呈现了一些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以走迷宫棋的形式引导学生反思一些行为,查找家中隐藏着的危险因素。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照本宣科”,让学生读读、看看书上的插图,做做对或错的判断。这样只停留在显性引导的层面,学生的道德认识并没有得以巩固和提升。

在反复研读教材之后,笔者将书中插图的人物演化成一个可爱的卡通人物——安安,把他作为贯穿教学活动始终的线索人物,陪伴学生一起查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笔者主要设计两个活动:

先请安安来到小主人公平平家,帮他找找家里有哪些危险物品,并将危险物品按照危险源进行分类整理;再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询问他们是否有过类似经历。交流后小结:正确使用家里的物品,就不会有危险。如果使用不当,就会有危险。所以我们要小心保护自己,别伤着自己。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家居日常用品潜在危险的分析,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家中物品,避免使用不当导致的伤害,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接着以教材中的“安全小迷宫”为游戏主体开展活动。笔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课件的安全迷宫棋上对应的关卡设置“热区”,学生每做完一个判断,则会相应地出现一个权威声音给予解释。如:为什么小孩不能吃大人的药,由医学专家给出医学说明;为什么不能用湿手接触电源,由安全博士给予科学解释等。在老师带着学生一起了解完这些危险背后潜藏的原因之后,再以游戏形式,学生分组进行安全迷宫棋活动。同样,每组活动时,学生也要先判断,再解释,当堂巩固学习所得。

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不管是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划定,还是教学手段的选择、活动形式的安排,都不能简单地定位为“是什么”的认知解读,因为现实生活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以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展开学习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留下广阔的道德判断空间,帮助学生学会以审慎的辨别与论证态度去对待复杂的生活全貌。

二、搭建学习桥梁,少一些照本宣科,多一些情境体验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德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依赖性的人,也不是培养伪道德的人,一切德性最终是通过具体生活事件折射出来的。从学生成长中所遇到的种种道德问题出发,教师要设计出“有感觉”的话题和领域作为学习桥梁,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并引导这一探索在课堂真实地发生。这才是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

二年级上册第11课《大家排好队》的课程目标是通过体验,引导学生从内心认同排队的重要性和意义,解决认识问题;再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排队,落实导行问题。本课条理清晰,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如何引导学生体悟排队既要讲规则也要懂礼让,而不是僵化地守规则?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在一系列关于排队重要性的认识和排队规则的认知结束之后,按照教材内容安排,接下来应该是《守规则,懂谦让》这一绘本故事的教学。教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参观科技馆的情境模拟活动,将绘本中所有关于排队规则的认识融入场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从等公交车到上楼梯再到如厕,老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判断并付诸实践的机会,而老师也作为参观者参与活动。在如厕这一场景中,老师就作为成年人,以身体不适为由,向排在前面的同学求助。起初,学生坚决不答应,理由均为先来后到,遵守排队规则,符合理性遵从。这时,老师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困难,请求援助。学生犹疑不定,在公平和礼让之间做选择。最终,有几位同学都表示允许让老师先如厕。这时老师适时总结:排队要守规则,你们做得对!愿意让我的同学,你们做得也对,因为你们为他人着想,在你们身上散发着美德的光芒。老师继而板书:礼让是美德。

笔者非常欣赏这位老师的精妙设计,因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过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并通过这样的生活涵养其德性。因此,在生活德育的视域下,教学的根本目的主要不是道德知识的学习,而是引导儿童去选择和建构有道德的生活及生活方式。在教学中,老师通过情境创设,在朋友般的交流与平等的沟通中,帮助学生自主选择,真正让“品德回归生活”。

三、发展道德良善,少一些理性分析,多一些德性浸润

鲁洁老师说,要从建构儿童完整生活的角度出发,发展儿童在公共生活中的公民品德与个体生活中的道德良善。但这种发展,绝不是依靠冰冷的法律法规学习和案例剖析就能达成。只有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他们才能切身体会到道德与法律的影响力。

三年级上册第9课《心中的“110”》是安全成长学习主题中的一课,教材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引领学生透过现象辨析与比较,初步认识社会的复杂性,提高分辨能力,学会自护自救。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警惕意识,设计的场景中出现的陌生人从头至尾全都是在学生既有认识中的“坏人”形象。这样做表面上似乎达成了教学目标,但会导致学生面对任何陌生人都会报以怀疑、猜测的态度,潜意识里的“同情”和“关爱”全部丢失。如果社会真是如此,我们倡导的助人为乐如何落地?我们何谈愉快、积极地生活?在儿童既往的生活经历里,难道他们从未得到过陌生人的帮助?认真研读教材,本课开篇写道:“生活中总会遇到陌生人。在这些陌生人中,有很多人会像朋友一样关心、爱护、帮助我们,但也有少数人不怀好意,会危及我们的安全。”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整合生活實例,通过模拟对话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区别对待陌生人,不能仅仅站在安全和规则角度,丢失了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

作为一名德育教师,我们要通过教学,让儿童看到道德所倡导的高尚选择。一个真正具有德性的人应该是理性、善良的好人。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也要站在德性培养的高度,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件引发学生思考,在为他们注入法治精神的同时,激发他们的道德良善,种下美好的种子。

正如鲁洁教授所说:“我们要‘走近儿童,走近些,再走近些!”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只有俯下身子走近儿童,以儿童视角审视生活,潜下心来审读教材,才能让教材通过教师的解读成为儿童成长的“引路人”,让教学真正促进儿童自身道德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猜你喜欢

情境体验儿童立场
数学规定:儿童视角下数学文化的关照
重视幼儿体验打造活力音乐课堂研究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创设有效情境体验之“四要”
浅谈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走进“童画世界”:触摸美术教育的风景
“融合生活,情境体验”模式下的高中学生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