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非遗的现状以及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思考

2020-09-17周许端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2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现状

周许端

摘 要: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拥有丰富的与农业文明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力开展非遗传播工作,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和保护意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起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用镜头、用笔墨、用声音充分展现中国非遗之美,展示非遗传承人和保护工作者的精气神,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21世纪,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当前就如何保护好农村非遗也上了热搜,这不仅仅是文化遗产的问题,还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已走向全球化,农村非遗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我们之所以要继承这些非遗,是因为它是历代祖辈留下的,是我们13亿人民共同的财富,是不可再生资源。非遗保护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可以让非遗和时代脱离,一定要保留乡村生活的魅力和风俗,这是中华民族魅力的结晶。文章结合周宁县的非遗实际,就当前农村非遗的现状及保护与传承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农村非遗;现状;保护;传承

1 概况

周宁为山区县城,交通不便,2005年开通高速公路,经济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农耕文化的非遗留存完整。但近十多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造成许多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尴尬局面。

周宁县位于福建省闽东东北部,东邻天然良港三都澳,西接武夷山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北邻寿宁,东南与蕉城、福安接壤,西南与屏南隔溪相望,与政和相连。境内“白银古官道”是古代福宁府通往寿宁府的必经之路。全境地理地形独特广袤,有最低海拔60米左右、被誉为“闽东西双版纳”的后垅大峡谷;有最高海拔1506米的龙冈头。全县辖6镇3乡,147个行政村,7个社区,辖区面积1046平方千米,总人口20.47万人,县城海拔886米,居全省之冠,享有“天然空调城”的美誉。截至目前普查线索共约1600项,删除重复和雷同的项目部分,共收录项目1472个,其中包括民间文学1004项、民间音乐10项、民间舞蹈1项、戏曲3项、曲艺2项、民间美术2项、民间手工技艺18项、生产商贸习俗5项、消费习俗86项、人生礼仪53项、岁时节令40项、民间信仰25项、民间知识43项、传统医药143项、游艺及传统体育与竞技36项、其他1项。拍摄照片1000多张、录像时长5个多小时。整理汇编成九卷乡镇普查成果和一卷全县项目成果总汇编。周宁历代名人及村落文化、习俗、信仰活动场址,都为周宁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2 存在问题

2.1 现代工业影响手工艺

现代工艺的快速发展,给手工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影响,如棕衣制作、制硋、传统草席制作工艺、民间剪纸等,被现代工业产品替代。民间手工艺饱含民族的智慧,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文化芳香,但传统手工艺制品在现代化生产生活模式的冲击下面临着危机。传统工艺在生产过程中耗工、耗时,人工成本相对较高,缺少竞争力,市场需求量不大,大部分项目没有传承人,最终这些传统技艺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而消失。

2.2 本地方言弱化

民间口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儿歌等。如儿歌原诞生于民间,适合儿童吟唱,易学易唱,便于流传,和生活紧紧相连。但因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与城市的不平衡,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原本的传统口头文学没有了生存的土壤。导致本地方语言弱化。

2.3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民族特色民俗文化失落

近年来,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使参与非遗保护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缺失,导致民族特色民俗文化失落的情况较为突出。例如,目前周宁县的民间体育竞技类非遗项目正在不断弱化,参与搬铁枝、驮古事、闹花灯、浦源护鱼武术、后垅虎桩拳、云门畲家拳等体育竞技类的项目人数在不断锐减。

3 解决方案

3.1 通过文字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手工艺非遗技艺留存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影像、数码照片、录音详细记录收藏的成品、半成品及相关制作工具、制作工艺,设立非遗展示馆进行展示;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其他地区举办的各类展示活动,加强对外宣传。将非遗产品与外地企业对接,在传统技艺上加以发展,使原有的工艺更适合现代生活。政府应给予技艺传承人一定的生活补助。

3.2 非遗与教育教学相结合

教育部门将口头文学类非遗(本地方言、民间谚语、歇后语、歌谣等)编写成乡土教材,送进课堂。借助学校育人职能,结合学校师资和学生资源优势,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兴趣,从历史、民俗、技艺、传承等角度开展非遗研究,促进非遗保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非遗教育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中,引入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中,通过展开课题研究、课程和教材建设等多种途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创新。结合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校园进行非遗展览、展示、展演活动,将非遗传承与创新应用结合到课程教学中,把民间技艺项目和传承人请进学校开展现身说法的教学,传授技艺的同时,也传承中国工匠精神。

3.3 发挥政府引导优势

政府积极牵头组织,逐步恢复本地原有的民俗非遗项目,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民间社团开展具有民族特色民间习俗文化(铁枝、驮古事、闹花灯)活动。一是在宣传方式上逐渐变得多元化,采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对非遗项目的宣传和传承。比如设置非遗官方微博、公众号,并加强对其的资金投入,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到非遗保护中。二是在资金支持方面,需要加大力度争取专项资金,加强非遗展馆建设。三是构建周宁非遗名录体系。紧密结合周宁实际,进一步做好非遗的梳理、搜集和整理工作,建立周宁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四是学习先进的经验,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做好传承人认定与保护工作,加快非遗保护的商业化开发。五是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着力解决生计问题,致力于传承范围的拓展,加大对非遗传承技艺的宣传,切实做好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3.4 加大民间濒临消失的非遗抢救性保护力度

为加大对周宁濒临消失非遗项目的保护,需要切实加大普查力度,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致力于完善资料数据库,建立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认定体系。引导相关部门收集相应的非遗项目,且在收集中做到专业对口,如中草药、民间药方对应卫生部门;民间手工艺类对应经贸部门;雕塑、民间美术、民间曲艺、民间口头文学对应文化部门;体育竞类对应体育部门;农耕文化对应农业部门。

4 结语

综上所述,周宁县农村非遗保护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更好地强化周宁农村非遗保护,需要我们基于当前实际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析和研判力度,并注重对其优化和完善,尤其是要做好濒危非遗项目的抢救性保护,推动周宁农村非遗保护成效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林逸宁.文旅融合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行—以福州非遗文化保护为例[J].大众文艺,2020(8):19-20.

[2]林青,高秀华.非遗是构建闽台共同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以“保生大帝信俗”的认同研究为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9-26.

[3]兰晔.“非遗”语境下乡村民间信仰文化保护与重塑—基于福建南平樟湖的田野调查[J].河池学院学报,2019(3):43-47.

[4]张琳.匠心斫琴守艺八闽—记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非遗传承人陆长超[J].北方音乐,2019(6):148+153.

[5]雷宝燕,石晓岚.福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10):67-70.

[6]田玲.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文学教育(下),2016(7):72.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现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