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问题与反思
2020-09-15孙圆
孙圆
摘 要: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暴发后,政府支持科技企业攻关,企业自身承担社会责任,科技赋能疫情防控卓有成效。但在新技术落地的同时,政府、医疗机构、基层以及新技术本身都暴露出很多问题,未来的科技赋能疫情防控要优化顶层建设、促进成果转化、调整法律制度、助力科技下沉,完善疫情防控网。
关键词:新型肺炎;疫情防控;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R18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mid the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outbreak,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uppor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s to tackle key issues,the enterprises themselves have taken 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technology has enable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pidemics to be very effective. However,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many problems are exposed in the government,medical institutions, grass-roots units and new technology itself. In the future, wh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applied to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top-level construction,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 adjust the legal system,help technology application,and improve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network.
Key words:COVID-19;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为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优化提出了新课题,其中,科技赋能疫情防控卓有成效,并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新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和社会效益。
在本次防控工作中,政府机关和高科技企业密切合作,以科技赋能社会救治,为医疗一线提供技术支持,为民众生活提供便捷服务。这支高科技集团军俨然成为疫情防控战场上的硬核力量。
一、科技赋能新冠疫情防控的几个特点
科技赋能新冠疫情防控是我国科技应用的一次“大练兵”,它在检验了过去几年科技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展现出一些特点:
(一)政策引导,着力优化实施环境
在整个疫情防控阶段,各级政府积极引导科技赋能,直接促成了高科技抗疫成果的井喷式涌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疫部署工作中强调:“要综合多学科力量开展科研攻关。”[1]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机关也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密集出台了科技抗疫新政策,配套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完善惠企政策,为科研攻关优化创新环境。如科技部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便利化、组织推荐针对疫情防控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2]。国家卫健委发布号召各地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便民服务提供支撑。[3]各省市也紧急布局疫情防控项目,制定奖励或补贴政策,通过专项资金、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多种方式,激励科研攻关。
积极的政策引导和扶植,为科技企业投身抗疫前线提供了环境和资金的保障,科技企业开展科研攻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
(二)企业配合,主动担当社会责任
本次抗疫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企业全力投身一线。从以各种途径全球筹措物资,到和政府机构密切合作,再到自发研制新技术成果,企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成为科技抗疫的生力军。
政府发布“征集令”,企业积极“揭榜”,双方的有机配合在抗疫一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2月10日,央视直播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直接点名阿里、腾讯等大型网络公司,请它们研发社区公共管理软件,表示“一个有益的公益软件比捐10个亿还管用”。阿里云和腾讯立刻配合研发,很快就推出上线,取得了极好效果。
政府和企业默契合作,在关键领域,精准施策,提高了防疫工作效率。而除此之外,企业还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技术优势,或全球调集物资,或自主研发科技产品,主动分担抗疫重担。比如,大疆研发出无人机测温应急解决方案投入使用,互联网运营商制作的疫区人流大数据画像、确诊人群交通轨迹收集,等等。企业主动研发,扩展了防控疫情的技术手段,挖掘出更多的市场空白点。
企业发挥调动资源的能力与作用,施展科技特长,展现出危机之下中国企业的责任担当,这也是中国科技发展到足够高度才能实现的,是综合实力的体现。
(三)“互联网+”表现亮眼,新技术迅速落地
“互联网+”发挥资源汇聚作用,在防疫物资供需对接、物資调配、产能恢复、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物流,调配全球防疫物资;互联网+销售,促成“云端经济”爆发式发展;互联网+教育/办公,帮助学校复课,企业复工。
而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也在疫情防控中落地应用,发挥了巨大效能。5G技术于2019年刚刚商用,区块链技术、AI技术在近几年才开始走上前台,但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以它们为代表的新技术为抗疫一线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抗疫实战中,助力科技下沉,引领未来变革。
借助5G技术,亿万人次实现了对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过程的“云监工”,5G+VR+机器人技术助力远程会议、探视等工作,触发了医疗行业的深度革命;区块链在防疫筛查、疫情监测、慈善公益、社区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AI机器人活跃在医疗、物流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医学辅助诊断系统,让医生每一次阅片的时间大幅度缩短,无人清扫消毒车,替代逆行,更大程度地保障了安全。2月20日,香港《南华早报》就刊文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把中国变成了展示科技实力的大型试验场”[4]。
二、科技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从医疗系统、政府机构再到民生领域,都纷纷引入了诸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发挥了资源整合、技术赋能的独特作用,涌现出一系列好的做法和应用产品;与此同时,技术的落地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对技术本身及由此涉及的相关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政府机构的新科技应用水平有待增强
在抗击疫情的前线,各级政府一直以开放积极的态度,投身科技,应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手段辅助疫情防控,并通过惠企政策,激发企业创造出很多收效上佳的一线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政府机构的新技术应用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同类服务的科技应用水平远落后于企业,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能力和处置水平因此打了折扣。
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湖北省红十字会的信息披露问题,由于信息公开方式陈旧,信息导入迟滞,引发了从捐赠方到受助方的一致不满。而与此同时,民间捐款平台,例如,蚂蚁金服依托区块链平台,将捐款信息和公益项目写入其中,从医院需求到物资捐赠进度一目了然,整个流程公开透明。两相对比明显,引发舆情大规模关注。
各地政府一直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但行政事业部门的科技应用场景是相对固定的系统,在全国性突发疫情面前,较难起到针对性作用。尤其高科技本身发展迅猛,如果政府机构对科技敏感度不高,对新科技应用体会不深,没有注重培养内部的专业科技型人才,就会很容易在应急响应阶段趋于被动。
(二)医疗卫生体系数字化程度尚处在初级阶段
此次疫情期间,医疗信息的共享对于疫情的防控和治疗方案的更新有突出意义,但本次疫情的突发也暴露出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数字化程度尚处在初级阶段,数据共享及转化应用渠道不通畅。
“非典”之后,我们建立起的传染病直报系统在本次疫病发作前期并未发挥作用,原因在于这个直报系统并不负责新发传染病。虽然《传染病法》补充了一句“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的直报内容,[5]但具体怎么实施没有细化。因此直到1月20日国家规定新冠病毒性肺炎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之后,才每天开始直报。此外,我国还有一个非法律要求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系统(PUE),但该系统“病例定义的特异度较差”,依赖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上报,医生对系统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病例报告质量和效率。[8]
另一个方面,医院间的数据孤岛问题也是导致疫情预警滞后的原因之一。现在大多数医院都不会与其他医院共享数据,因此在疫情发生时,病例信息只能自下而上纵向传送,医院之间缺乏横向对比,无法进行类似病例数据的交叉验证。医院间的数据隔绝,也会使某些医院在面对未知疫情时,盲目低估其破坏力与影响力,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新型技术发展不成熟,自身存在隐患
投入疫情的科技产品,大多属于高新技术,发展并不成熟,在算法、处理等方面存在短板,从而造成数据隐患,而相关配套的行业标准、法律边界规定尚未明晰,在现有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伦理挑战。
例如,本次疫情在公开确诊病例的信息方面就凸显了这个问题,普通民众希望细化信息,确诊患者又需要隐私保护,之前就有确诊患者遭受网络暴力的报道。如何依法公开信息,信息的发布要经过哪些审批机制,各地是没有统一标准的。此外,大数据、人工智能本身也存在bug,如有冒名打印别人的照片顺利通过了人脸识别进行违法支付的先例;区块链技术多中心、点对点的技术特点使其在现有的秩序框架下缺乏有效的监管等,这些都是掣肘高科技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哪些个人数据可以被采集、公开,公开程度如何,以及其他细节问题,还缺乏比较权威的規定和解释。在技术层面上,如何保障系统稳定性、应用安全性,如何配套监管手段,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四)高科技应用不平衡,基层防控技术水平低
目前投入疫情的高科技成果基本应用在医疗系统上游,区域上多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在基层尤其是农村,高科技下沉的土壤贫瘠,防控网底仍然薄弱,此外,农村互联网经济发展也较为滞后。
这里有两个层次,一个是防控和治疗方面。防控上,虽然也有农村使用无人机劝戴口罩的新闻,但属于罕见情况,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停车堵路,强制劝离等相对原始的做法;治疗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站),是开展疾控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卫生人员大部分从护理人员和老年医务人员及村卫生室人员调用,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去掌握医疗领域的先进科技手段显然不现实。第二个是经济生活方面,有些偏远地区缺乏运用高科技的环境。例如,很多地区未普及互联网及智能设备,网课更是无从谈起;不少偏远地区的农户不善于线上经营,隔离封路期间,农产品滞销,损失惨重;绝大部分返乡务工人员的工作内容无法通过远程办公实现,因此收入无法得到保障。
基层的科技发展水平远低于国家整体的能力水准,简单原始的防控方法占很大比例,互联网基础薄弱,人民群众享受不到高科技带来的高效和现代,经济上也缺乏自救能力。
三、未来科技赋能疫情防控的几点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多次爆发大规模的传染病疫情,高新技术的应用是人类战胜疫病的武器也是社会恢复产力的动能。我国累积了丰富的科技赋能疫情防控的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完善建设,以更好借力科技、发挥效能。
(一)优化顶层设计,提高专业能力
疫情防控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疗卫生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在每个关键环节上搞好基于多部门合作的系统化管理。本次疫情突发,高科技应用的方式,多属于救火式的、碎片化的,未来需要做的是,建立健全高科技应用的联动体系,优化顶层设计,扩展技术视野,自上而下创造前瞻性的、系统化的高科技实施环境。
此外,政府机构应注重吸纳高科技专业的技术人才,培育自己的科研技术队伍,必要时候可以吸纳重要企业代表参与重点难点问题及解决方案的讨论,保持对新科学技术的敏感性,关注最新技术热点。决策者只有具备相关的科技知识储备,才能在突发事件管理中迅速找到科技赋能的联结点,在推进智慧化治理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和高科技企业合作的时候,提出更专业,更符合实际的设想和要求,提高决策质量和执行力度,充分发挥先进科技手段的作用。
(二)加强对医疗技术领域的扶持,促进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
自“非典”以来,我国加大了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这一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3年的3.2%升至2018年的7.1%。但值得注意的是,从2014年开始,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占比增幅明显趋缓。 资料来源:财政部公布的年度财政收支数据统计
从卫生总费用占比角度来看,2018年我国公共医疗卫生经费支出占卫生总费用只有30%,而WHO数据显示欧洲的平均值是76%,世界平均值是61.8%。这次疫情的反思之一就是应补齐医疗卫生投入的这块短板,进一步加大医疗科研项目的投入,布局重大传染病发生、发现、确定的系统性、全链条的研究项目,制定激励制度,促进科学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
其次,针对传染病直报系统,需排除不利于快速有效预警的因素,将现有分散的监测系统,建成一个统一的呼吸道疾病的监测系统,制定重大卫生突发事件的数据上报、分析预案,同时打通临床诊断、报告、治疗 与疫情防控各个环节。
此外,还要推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医疗系统的深度融合。在政策上,制定数据横向共享的行业标准和隐私保护制度,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红利,加速智慧医疗设备与线上医疗平台的发展,加速创新产品的迭代升级。
(三)把握技术适用边界,及时调整法律制度
在应用先进科技手段的同时,也要考虑出现由此产生的新的法律关系、法律问题,及时规定行业标准、调整相关法律制度,让先进科技手段更适应时代要求。
需要尽快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传统技术架构在业务支持、风险管理、监管合规和系统兼容方面已经比较完善,而高新技术在系统稳定性、应用安全性等方面尚不成熟,还没有业界广泛认可的通用标准。目前需要统一新技术各自的行業标准,在法律范畴内,规范开发者、利用者的权限,划定边界,规范行为,以更好释放高科技效能。
需要针对重点领域立法。比如,针对大数据技术方面,2月9日,中央网信办紧急发布了《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从长远来看,数据保护是国家战略安全的一个方面,目前的法制体系保障不足,反过来限制了科技发展的潜能。类比其他技术,国家要针对其可能带来的风险,构建完善的弥补和监管机制,以最小化负面效应;建立健全与技术创新相适应的法治体系、监管体系,以探索最佳的适用场景、最有益的应用方式,推动高科技不断创新和健康发展。
(四)培育信息技术土壤,助力科技下沉基层
数字化技术可以赋能基层防控工作,缓解基层防控力量紧张局面。但我国有超过40000个乡镇,它们的科技力量薄弱,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方面,都和大中城市相距甚远。要实现科技防控的全面价值,就要努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助力科技下沉基层。
信息化建设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一方面要在硬件上继续推进基础建设,比如,网络的铺设、基层防疫机构的建设等;另一方面还要在软件上引入互联网思维,向思路要出路,例如,引入互联网经济模式。本次疫情期间,各大电商、直播平台,甚至央视都大力推广线上助农服务,从产地直销消费者,助力疫区恢复经济。农民尝到了甜头,有了互联网经济的观念,自发地接续这种模式,促成了良性发展。
高科技企业对接基层,开发“接地气”的基层科技成果。比如,阿里推广的“数字乡村”计划,其中分级诊疗医院也下沉到农村,让农民通过互联网医疗足不出户,请三甲医院名医会诊。这类有益尝试可以号召更多的企业参与,一方面助力科技下沉,一方面也可以深耕农村市场,寻找科技发展新机遇。
科技人才下沉基层,以“人”带动发展。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高科技应用推广示范,在疫病防控、数字化建设方面,培育农村的科学技术人才,加强自救能力,应对突发卫生事件。
疫情阻击战就是科技攻关战。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对于跟踪疫情、预测疫情发展态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打通救援物资供应渠道、保障国计民生、孕育经济复苏的新燃点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突如其来,高科技的紧急落地应用不可避免地会凸显很多问题,但问题和经验同样是未来变革的宝贵财富。可以预见的是,我国的疾病防控体系将会注入更多的科技力量,相应体制和科技应用环境也会配合完善,这对于未来的防控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20-02-24(2).
[2] 科技部火炬中心.关于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为各类科技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3/02/content_5485710.htm.2020-02-06.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EB/OL]. http://www.nhc.gov.cn/guihuaxxs/gon11/202002/5ea1b9fca8b04225bbaad5978a91f49f.shtml.2020-02-05.
[4] Tracy Qu、Jane Zhang.How China has turned to tech like never before to combat the coronavirus.(中国前所未有地利用科技对抗新冠病毒)[DB/OL] https://www.scmp.com/tech/apps-social/article/3051587/how-china-has-turned-tech-never-combat-coronavirus,2020-02-2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章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http://www.nhc.gov.cn/fzs/s3576/201808/6d00c158844f42c5bcf94993bffa665a.shtml.
[6]王宇.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评价[D/OL].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801&filename=1017219891.nh&v=MTA0NT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I3cWZZdVptRmlqblZMN0tWRjI2R2JHNUY5bkZyc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