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浸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方式分析
2020-09-12叶妙诗
叶妙诗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当前小学生的家国情怀现状令人堪忧,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民族文化认同感不强等一系列现状,让家国教育的必要性不断增长。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必须承其重任,通过革新教学方法、融合教学内容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家国情怀;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人们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当前小学生的家国情怀现状令人堪忧,突出表现在:部分小学生缺乏对社会的关注度;社会参与度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不愿亲近社会,融入社会;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民族文化认同感不强;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对于提高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至关重要。教育部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了家国情怀。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提升家国情怀的关键课程,担任着重要使命。
在这一背景下加强《道德与法治》课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对小学生的包括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现行教育状况进行合理研究和创新,是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急迫的任务。通过以《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为基石,创新青少年家国情怀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保持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与时俱进,从而让家国情怀浸润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
一、扎根教材,多层次培养家国意识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特别新改版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大大增加了有关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的比例,课本当中到处体现着家、国的概念。那么面对教材,可以根据据学生认知规律层次,从三个层次逐步递进,针对不同层次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一)个人实体层次为基础
个人实体层次就是从爱自己的出生原始地和居住地,到爱祖国环境和资源最后形成对祖国的爱。如二年级上册《我爱家乡山和水》、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是通过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受家乡之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愿意建设美丽家乡的情感,这一题材的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家乡,认识自己。
(二)人文实体层次为阶梯
人文实体层次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和老师还有同学开始,到爱祖国文化,最后形成对祖国现代文化的热爱。如二年级上册《装扮我们的教室》、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是通过实践活动,将学生对班级的认识、感情及责任和义务统一体现出来,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誉,强化集体观念,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勇于承担集体责任而深化共同生活的规则。这一层次的学习要通过实践让学生感受周围的爱和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政治、经济实体层次为目标
政治、经济实体层次是從爱国家的标志物,到热爱国家经济制度,最后形成对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与生活的理性认识。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庆国庆》、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教育学生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培养爱国情怀;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引导学生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扎根教材,多层次培养家国意识
目前,大多数道德与法治教师均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照着教材直接讲述给学生,教材中的标题就是教师的考点。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十分厌烦的,强烈地打压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即使学生按照教师要求熟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也没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在家国情怀的教育上要着重于教学方式的研究,让课堂更贴近学生、更灵活。
(一)设计问题教学,讨论中强化爱国情感。
改进课堂教学的实施方式,将传统的教授式教学改变为讨论教学。传统教学已经无法满足设计问题教学,讨论中强化爱国情感。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设计诸如社区、家庭等内容时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例如小组讨论“近年来国家发生的哪些事情,给你带来自豪感,为什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将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爱国、爱家之情。
(二)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国家认同情感。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每个时代的国家认同感都有不同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与时俱进,及时掌握时事热点,并通过互联网的资源,让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更具体。例如在《欢欢喜喜过国庆》这一课中就可以结合70周年阅兵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更形象感受到国庆的氛围和意义。教师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恰当地将时事、故事、多媒体等资料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感受社会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认同情感,让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也让学生对家国的认知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
(三)营造适宜情境,使学生感受爱国主义魅力。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引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设置情境化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活动参与热情。例如在《请到我的家乡来》可以设置代言人竞选的情境,如果你作为代言人,会怎么带领外地的旅客认识自己的家乡呢?例如在介绍爱国人士如屈原、文天祥、林则徐等人物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引用悲壮的描述渲染情境,让学生仿佛进入到那段刀光剑影的历史时段中。在情境中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了,对于爱国的认识也更深刻了。
参考文献:
[1]孙宝琦.寓我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于学生品德教育的路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8(02):15-17.
[2]葛立峰.小学思品教学德育渗透举措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4):75-77.
[3]詹万生.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层次性[J].教育研究,1995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