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三学”课堂,培植学生数学学习力
2020-09-12叶木兰
叶木兰
摘要:文章结合具体实例,提出数学学科可以通过创设“问学”“探学”“拓学”课堂的具体策略,来培植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旨在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真正实现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关键词:数学问题;自主探究;深度研学;学习力
“学习力”最早是企业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在管理领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学习力”一词也引起教育界学者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探究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力。近两年,笔者就“数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生学习力的培养研究”进行了实践和探究,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培植学生数学学习力的有效策略。
一、巧设挑战问题,打造“问学”课堂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力发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提供原动力。
(一)趣味横生,引发学习
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最后却演变成巨大的差距。人与人之间的很小差异反映在对事物有无兴趣上,巨大的差距就是成功与失败。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开课伊始,便让学生听了一段简短诙谐的配乐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同學们听着听着,不由自主地笑了。我停止了讲故事,问:“哪位同学能接着讲下去呢?”此时,全班学生都举手。我随机叫了一位学生起来。他接着往下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讲着讲着,他的声音越来越小,后来干脆不讲了,嘴里嘀咕着:“老师,这故事讲不完呀!”我问:“为什么讲不完?”一位学生说:“老师,这个故事一直在重复同样的几句话。”说得很好!之后,我引题:“同学们,在数学王国里,有一种小数。这种小数,小数部分的数字也会像这个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你们想认识它吗?”学生大喊:“想!”之后,我们就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循环小数的教学。
(二)多元开放,促进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充分锻炼思维的机会,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是这样引入课题的。首先,我在黑板上写了三个1,提问:“这三个1相等吗?”学生回答“相等”后,我用等号连接。接着,我在第二个1后面添了一个0,变成了10;在第三个1后面添了两个0,成了100。此时,我提问:“这三个1相等吗?”学生回答:“不相等。”“你能想办法让它们相等吗?”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思维的火花迅速被点燃。“老师,可以在后面分别添上单位,如米、分米、厘米等。”“还可以分别添上元、角、分。”……开放性的回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紧接着,我以1米、10分米、100厘米为例,引导学生将上面三个数改写成“米”做单位的数,从而得到:1米、1.0米、1.00米。之后,我让学生比较这三个数的长度,学生得出了“1米=1.0米=1.00米”的正确结论。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先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地观察,从而让他们很好地认识了小数的性质。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了1、10、100这三个数,让学生思考: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后,你能用简洁的办法让这三个数相等吗?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加小数点”,1=1.0=1.00。从相等到不相等,再从不相等到相等,在这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思维力也得到了提升。
学生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教师只需要想办法提供问题、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就能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思考、思辨等能力。
二、引导自主探究,营造“探学”氛围
(一)学生参与,有效学习
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经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则应学会等待,要有耐心。我们要等待学生完成内在生长,不去打破其“破茧”的过程,这样的“学”才是有效的。思想家卢梭曾在《爱弥尔》中这样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长大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会很快腐烂。”
(二)师生合作,教学共赢
教师应给予学生学习支架,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数学的空间。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段愉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应该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
三、进行深度研学,锻造“拓学”能力
(一)深度研学,促进深度学习力
聪明的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提出问题—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教学流程。这一流程能大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理解力。
例如,笔者在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体育课上,老师在操场中央插了一面小旗,要求16个女生同时参与夺旗比赛,夺到者算赢。为了保证公平公正,你认为这16位女生怎样排列合理呢?试着把你的想法画一画,并说说理由是什么。”当多数学生想到“圆形排列”时,我引导大家自己来研究,再做判断。我指导学生制订出简略的研究计划,让学生自行判断原来的猜测是否正确。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等办法,得出了“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的结论。也就是说,他们不但认识了圆的半径,还得出了“同一圆的所有半径都相等”的结论。
基于行动、提问、研究,学生们的学习是深度的,也是自主的。这一过程不仅增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让学生学会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这也就是学生学习力的“再提高”。
(二)广度拓学,培养实践创造力
问题不应止于课堂,课堂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解决旧疑问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号下课,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例如,笔者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当课堂学习快结束时,我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的内容,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探究新知时大约用了 的时间,巩固、练习大约用了
的时间。你们能联系实际填一填吗?”
学生思考后,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整堂课,探究新知用了 的时间,巩固、练习用了 的时间。接着我继续提问:“同学们,1节课共45分钟。根据你们的结论,请问:探究新知和巩固练习共用多少时间?探究新知比巩固练习多用了多少时间?剩余的时间是多少?”学生争辩不止,我并未急于评判,而是引导:“到底怎么算呢?大家课后继续探讨。下一节数学课,把你的想法与同学分享,比比看谁说得更有道理。”
这样的课尾,既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进行了总结,又将计算问题还原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将学生的兴致再一次推向高潮。这样的课尾,为课堂画上的不是句号,而是问号,让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延展到课外。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就需要与具体的学科有机融合起来,与教师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只要我们有信心、肯用心、多思考、多实践,就一定会有诗和远方。
[本文系南平进修学院立项课题“数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生学习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编号:xxsxxd201800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齐华.为“学习力”而教:以“七大学习力”促儿童底层学习素养的建构[J].小学数学教师,2020(1).
[3]李喜融.核心问题引领下数学学习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2019(6).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