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2016-11-11王艳
王艳
摘 要: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如何根据教材特点,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教育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因此,作者从课堂教学入手,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 生活经验 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 实际问题
密切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学生的思维素质可以得到提升,而且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学生自然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经历这一环节,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并且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的合理性,小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最终达成。因此,增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有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以题引思——感受数学的有趣
1.在学生熟悉的现实中提取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现实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当学生感到自己身边处处是数学,看得见、摸得着的时候,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神秘感就消失了,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亲近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
例如:教学“认识线段”、“认识三角形、认识圆、认识正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时,先在课件上出示学生熟悉的实物,如平时学生熟知的直尺、三角尺、汽车轮胎、地砖、冰箱等实物,然后把实物抽去,在课件上留下线段、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学生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发现原来身边处处都藏着几何图形,激发学习热情。
2.强化生活经验,淡化算理复述,领悟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而过于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复述思考过程,即进行“算理”式分析。使原本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把学生带进“死胡同”,学生就会感到学数学难,难学数学,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例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例题:1支钢笔的单价是12元,是1本笔记本的3倍,1本笔记本多少元?
教学时由于单位1未知,求单位1,往往强调让学生一律列方程解决这道问题,首先要求写出数量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且硬要学生根据题意写出数量关系式:笔记本的单价×3倍=钢笔的单价,再求解:设1本笔记本X元。列出方程:3X=12X=4。生硬地套用严密的、抽象的语言分析题意、理解题目,失去学生应有的解题能力,留下的是无效的、无味的空洞文字复述,其实学生还是很模糊的。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对这一问题最直接最初的理解是:“1支钢笔的单价是1本笔记本的3倍,1支钢笔12元,1本笔记本应该用12÷3=4(元)。”这样思考学生更容易接受,它是在顺应小学生目前思路及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而学起来较轻松。利用小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设计出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理解数学,在体验中可以获得更多机会,感受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借题推思——感受数学的合理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比多比少”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爷爷今年61岁,比孙子大50岁,孙子今年几岁?”
有位学生说:61+50=111(岁)。
师问:你是怎么想的?(生:因为大,所以用加法,大50岁就加上50岁,所以就是111岁。)
大部分学生在下面哈哈大笑,立马回答:“这是不可能的,现实生活中孙子的年龄要比爷爷的年龄要小。”
这时教师要肯定大部分学生用生活验证的做法,表扬孩子们能够自觉利用生活经验检验数学学习的结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合理性。事实上,数学来源于实践,我们在获得对现实数学认识并总结到数学原理或规律后,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检验。这既是检验原理、规律可靠性的过程,又是数学应用的过程,并且是保持数学生机勃勃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三、推思运用——感受数学的有用
1.开设数学实践课,创造应用环境。
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将课堂教学结合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
例如,教学“认识容量和升”后,安排学生用容量单位测量大雪碧瓶、大纯净水桶及家里水壶的容量。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知识的确能用到实处时,就能诱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学习过程中需要探索更丰富的知识解决身边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开设数学实践课,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展数学交流活动,营造应用氛围。
教师要把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开展数学交流活动,化进实际应用于生活中。
例如:教学“认识元角分”后,开展“争做小小售货员”活动;教学“认识容量单位和升”后,开展“优秀计量员”活动;教学“认识图形”后,开展“七巧板”比赛活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后,开展“学生优秀统计员”活动等。在这些数学交流活动中,数学遍及生活各个角落,应用在生活中各个行业,数学的实用性在学生心里有了认识。同时领悟到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生活经验,创设活动学数学。
如教学“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一课中,学生对1米、1分米、1厘米究竟有多长,没有具体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仅仅只是纸上谈兵,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因此,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时,把米尺竖在学生身边,量一量1米有多高,比划1米的高度,使学生借助身体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进而为了让学生建立1分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比划自己手掌的宽度在脑海里留下1分米的印象,1厘米的长度与自己手指的宽度比一比,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这样展开教学活动,学生感受到部分知识利用生活经验已经会了,只是没有形成规律、概念。利用生活经验把经验提炼为数学规律,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4.设计开放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的独创性。
练习设计中关注开放题的设计。我们要给学生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自主探索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独创性。
例如:思考老师手里有一张长方形纸片,剪去一个角,可能会出现几个角?
学生思维活跃,想出的答案各不相同(3、4、5)。
这样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可以利用手中长方形纸片动手实际操作。开放题打开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内在价值。同时可以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虽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所有答案,真正意义在于寻求多个答案的过程,长此以往,将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智力和实践智力充分开发和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四、运用反思——减少解决生活问题时出现的小误差
生活中跟数学有关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坐出租车付钱时要用到数学,菜场买菜时要用到数学,建筑设计要用到数学……
列竖式计算,把987写成978就错了。教学1千克=1000克时,用两袋500克的盐测量要减少差错。每袋盐包装袋也有一定重量,这就是误差,所以可以先想办法测量出重量很轻的包装袋的重量,把误差减少到最低,以便测量时更加准确。
探索过程中,宗旨是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同时,可以先解决生活经验,再获得数学问题,最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把数学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吴让贤.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4).
[2]王莉.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贴近生活.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8).
[3]马秀萍.数学教学要数学化.宁夏教育,2006(01).
[4]彭小刚.课堂内外一线牵数学生活情相连.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5]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