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核心素养之“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相关思考
2020-09-10姜恩珠
姜恩珠
摘 要:随着我国高考不断改革,核心素养观念的深化,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数学高考试题中不难看出,主要是以应用题的形式对高中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进行考查,因此,从现代教育角度出发,高中数学教师应当通过是实际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本文主要以“建立数列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为例,对如何培养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核心素养;数学建模;培养措施
数学建模指的就是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将问题抽象化,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表达出来,使用数学方法去构建模型,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体现的一种素养。在新高考改革中,也着重强调了要在开展实际教学中,体现数学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在高中阶段,由于学生要面临高考,所以不仅要教授学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使学生认识数学模型在科技、工程等众多领域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
一、高中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在新高考改革下,在高中数学中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下文主要以“建立数列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为例,并通过具体高考例题,分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方法。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是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数列》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形成的一节实际应用课,主要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而得到等差、等比数列模型,明确了建立数列模型的具体方法.數列属于一种基本数学模型,而等差、等比数列作为特殊的两种数列,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本节课通过有效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这两种数列模型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应用,引导学生利用其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实际问题[1]。
(二)教学目标
在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列的问题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炼出与数列有关的知识,并建立数列模型,同时将数列模型转化为数学知识,最终使得数学知识得以解决。其中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建立数列模型的步骤,解决有关等差、等比数列模型的实际问题。而相应的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提炼出相关的数量关系,并能够很好的在现实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进行转化,建立等比等差数列模型,同时能够正确运用[2]。
二、建立数列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环节
直接通过知识回顾形式开展问题导入,简单明了,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式,对等差、等比有关的数列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也提出有关解决等差、等比数列的应用问题思路。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回答。通过此问题唤醒学生回忆。让学生在掌握数列必备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数学知识具有的系统性。知道数学知识与是生活实际存在关联性。
(2)教学过程
以福建省全国一卷高考数学试题为例:在某市2018年新建住房面积为600万m2,其中中低价房占有越200万m2,根据预测,此后的该市每年的新建住房面积,平均值会同比上一年增长9%。此外,其中在每年新建住房中,中低价房的面积与上一年相比会增加50万m2。问题是:具体是哪一年年底,1、该市历年所建中低价房的累计面积(以2018为累计第一年)将首次不少于4750万平方米?2、当年建造的中低价房的面积占建造住房面积的比例首次大于85%?那么此题目的主要设计目的是通过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了解建立等差、等比数列模型的方法和步骤。此时,数学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说出中低价房的关键信息,引导学生理解其数学实质,而后指导学生将此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3]。
三、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教学反思
首先,需要丰富课堂阅读材料,给学生数学建模思想提供必要条件。促使学生增加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接触机会,从中能够积累经验,从而更好的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现实问题。
其次,多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建模活动,丰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手段。促使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利用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后,关注常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应用,能够在复杂问题中提炼出数学信息并建立数学模型,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建模素养真正落到实处。
结语:
总之,为了更好的迎接高考,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需要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实现数学核心素养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书军,于国清,姚遥.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建模能力的挖掘与培养[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8(09):100-101.
[2]梁振强.高中生核心素养之“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与思考——以“建立数列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9,446(04):17+33-34.
[3]陈炳泉.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059(1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