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丝绸文化校本课程实施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研究
2020-09-10周丽芳
周丽芳
摘 要:生态丝绸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基于家国情怀的基本素养。该课程通过“问史寻人”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一方面,课程将优越的本土文化与社会资源整合,打造“公众史学”的传奇;另一方面则尊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独立性,全面考虑学生的发展目标,培养具备高道德品质的人才。本文以生态丝绸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展宗旨为起点,研究其在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中的意义,进而揭示历史文化、科学发展、人文情怀之间的联系,充分展现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展价值。
关键词:家国情怀;丝绸文化;历史校本课程;活动化课堂
真正的历史是具有生命力的鲜活人物史,任何历史课程的开展都不能脱离人的核心。在开展生态丝绸文化校本课程中,结合“问史寻人”的现实活动,在发掘历史的同时阐述了人文素养在历史中的作用,进而实现了历史教学的新创维度。家国情怀是基于对乡土文化、乡土历史的依恋而产生的感情,在历史的学科教学中,以人物为引子,历史故事为载体,将各种复杂的乡土感情融合其中,展现出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魅力。纵观所有其他学科的教学,都不具备历史课程那样的特性,让人学后变得更加通透。丝绸文化是历史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文化,其本身能够展现诸多风土人情,再结合当今时代提出的丝绸之路,能够明显的体现家国气息。因此,生态丝绸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展能不断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品质。
一、以“人”立学:基于核心素养的丝绸文化系列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旨
1.让人成为“完整”的人,突出人的家国情怀。
在当前的历史校本课程中,课程的开发都是基于学校与教师的需求进行的。教学时,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自居,将自己的教学思路应用于课程,却忽略了学生的本质需求。学生的成长需要汲取多方面的“养分”,历史校本课程的设计需要跳出以往的高度,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完整”的人。生态丝绸文化校本课程是以丝绸的历史文化为基础,将具有厚重丝绸文化的古人与发展成长的现代人结合起来,结合古今文化,构建具有生命力的历史学科课程。众所周知,丝绸文化是我国具有历史代表性的文化,它兴盛于西汉,正统的丝绸精神代表了历史人物的精神,他们勇敢、个性、创新、博学。在历史校本课程中融入丝绸文化的生态教学,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历史人物在丝绸之路上的表现,突出人物的家国情怀。在生态课堂中,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导性,教师利用多元化手段去营造“生态”环境,学生能够独立的表现,因而在表达自身情感时,能够更加真实。生态丝绸文化校本课程则结合了“生态”、“丝绸历史”、“历史学科”的综合特性,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家国情怀的优势。基于此,“生态丝绸文化”将不在是单纯的校本文化,它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更是人文情怀的本色,在学生的素质养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方位呈现历史学科品质,推动历史教学模式的改进
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如果教学模式未能得到改进,很难在成果上取得较大的进步。而生态丝绸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展则是一次以全方位展现历史学科特性为目的的设计性活动,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历史教学的模式更新。学习不是知识的汲取与接受过程,而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通过学科的学习,我们可以与世界交流,与历史交流,与自己交流,在交流中我们取得进步。学校建设生态丝绸文化系列的校本历史课程就是为了不断的发掘历史研究带来的益处,学生的学习能够在实践性的历史研究中得到提升,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母校的情感。当学生能够体验到依恋母校的感觉时,学生身上的责任意识将会更加强烈,在随后的教学培养中,能够升华为对家國的热爱情感。因此,开展具有丝绸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汲取乡土文化中的优良精神财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创新。最后,生态丝绸文化校本课程将国家的规定课程与地方课程相结合,一方面增加历史学科的魅力,另一方面为提升乡土文化的知名度打下的基础,更是为发展乡土历史开创了新路径,这不失为一举多得的好策略。
三、以“地”研学:基于核心素养的丝绸文化系列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生态丝绸文化校本课程既属于历史课程的范畴,又属于传承类课程的范畴。其以丝绸历史为载体,展现历史的发展态势,表达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又以乡土文化为发展,将地域性明显的乡土资源整合到课程中,向学生展示浓厚的本土特色。这类课程在让学生掌握历史的同时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进而促进学生认同乡土文化历史,推动学生家国情怀的产生。打造优秀的生态丝绸文化校本课程需要以下面两点为原则:
1.基于区域文化优势,创设校本化课堂。
地域特色是最有活力的,在打造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时,充分利用区域特色能够增加课程的独特性,尤其在民俗文化方面,如果能够很好的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将“人无我有”的境界展现出来,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效应。例如,处于江苏地区的某高中,基于该地域优秀的历史文化,在打造丝绸文化系列历史校本课程时,可以对当地的丝绸文化进行宣传,可以顺带宣传的是当地的刺绣文化。正是古人对服饰制品的追求衍生出了丝绸文化,古人不断的创新发展,辛勤劳作,成就了丝绸制品的高超技艺。学校在开展丝绸文化校本课程时,将这些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渗透到课程中,既彰显了学校的文化基础,又对传承传统文化具有十分大的帮助。此外,学校在开展生态丝绸文化校本课程时,可以先营造良好的校本文化学习环境,邀请当地丝绸协会的专员前来开展丝绸文化宣讲活动,让学生了解与丝绸相关的基础知识。通过宣讲活动的开展,学生对丝绸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当他们再次接触丝绸文化的校本课程时,以方面感到更加亲切,另一方面会对丝绸文化产生进一步了解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丝绸文化校本课程。在深入的学习之后,学生能够对家乡的本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是自然而然的了。一旦学生能够对家乡文化产生敬佩的心理,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便可以形成家国情怀。
2.基于传统文化熏陶,打造活动化课堂。
打造活化课堂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利用生态性课堂来引导学生活动,促进学生的活动认知。然而学校开展活化课堂是比较困难的,如果不是生态丝绸文化校本课程的特殊性,高中学校不会支持开展活动性课程,一方面活动化的课程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另一方面,社会上也不会支持高中学校开展活动化课程。相比于其他高中的其他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的建设较为特殊,以学校的名义去开展历史文化宣传,能够具备更强的立场。在打造丝绸文化的活动化校本课程中,有四个途径可以应用,第一,开展古迹探寻活动,探访历史遗留的丝绸文化古迹和博物馆,增强学生的丝绸文化知识同时提升他们的艺术审美水平。第二,开展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去发现更多遗留在民间的丝绸文化,在调查的过程中正确认识丝绸文化。第三,进行技术仿学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丝绸的制作技艺是属于非物质文化,学生在学习制绸技艺的过程能够对丝绸文化产生更深的敬佩。第四,将所收集到的丝绸文化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结合现代娱乐方式,将丝绸文化融合到历史话剧中,展现丝绸文化的魅力。
结语:生态丝绸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展强调了三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教学过程的生态性,生态就是指遵守自然的规律,在教学过程应用就是指需要尊重学生的意愿,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独立的状态下学习历史文化,促进他们自然情感的流露,能够使他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其次,历史文化,该校本课程以丝绸文化为载体,进行历史文化的传播,丝绸文化在该课程中得到了发展,传承途径将更加顺利。最后,校本文化,校本课程所表达的是区域的乡土文化,通过乡土风情的传播激发学生的爱家情怀,进而培养形成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李凤荣.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大连市实验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纪实[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7.
[4]薛法根,小明.地方文化的课程张力——“开发丝绸文化地方资源,建设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研究报告[J].江苏教育研究,2017.(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