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生态下新闻付费模式的困境
2020-09-10李祖阳
摘要:媒体的生存环境日趋严峻,无论是传统媒体或者是网络媒体,都面临着一种无形的危机,谋求生存已然成为当下媒体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前提。本文主要论述“平台+信息+付费”的新型盈利模式,并结合《甘柴劣火》事件,从新闻版权的角度来探讨新闻付费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媒介经营;付费新闻;洗稿;版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6-0200-02
一、引言
当前,新闻资讯铺天盖地、飞速递增,人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媒体而言,传播技术的发展突破了原本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诸多壁垒,也促使各种媒介形态的出现,因此信息得以被大量生产与传播。对于一般受众或用户来讲,他们在面对急剧增加的海量信息中难以准确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读者成为当代媒体语境下新的“把关人”。
面对这种全新的媒体生态,媒体若想在发展中获得优势,应清醒地意识到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加剧了竞争强度,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应不断地生产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多元化信息,提高信息生产的质量和阅读体验,增强用户黏性以争取到更多的流量。
二、媒介经营的新型盈利模式
如今,媒体的生存环境日趋严峻,无论是传统媒体或者是网络媒体,都面临着一种无形的危机,谋求生存已然成为当下媒体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前提。因此,在全媒体时代,只有尽快提升现代化媒介经营水平,探索出新型的盈利模式,才能从容地应对严峻的挑战。
媒介经营是指使媒介生产要素投入市场,通过媒介产品的生产、交换实现其价值的过程[1]。媒介经营的内容一般分为产品和广告两个方面。产品作为媒介经营的基石,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包含了媒介产品的开发、定位、定价及宣传。由此,在产品的经营过程中,难免会涉及“版权”之争。除此之外,媒介经营的现代化发展也推动了我国传媒业朝着专业化、产业化的方向转型。
媒介融合的出现使传媒业的盈利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媒体可利用跨媒介等方式,整合出更加丰富的盈利内容和方向。它不仅仅是媒介形态的融合,也是各种资源的融合,如在信息传输的通道、展示平台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从传播渠道来看,报刊、电视等均有其传播的优势,也拥有一定数量的受众群体。由此,通过建设一个集约化的网络媒体平台,可将这些渠道中的“小众”聚集起来,让一个内容、一则广告能够最大化地实现其内容的传播效力,还可以提升广告的投放价值。
随着传媒业的发展,媒体开始将“市场”和“消费者”摆在媒介经营的重要位置,并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体制,按“市场规律办事”也成为诸多业内人士的共识。从2014年4月起,湖南卫视改变了以往售卖版权的做法,自制的节目只在湖南广播电视台的芒果TV平台上播放,其优质内容对于吸引用户流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目前,芒果TV全平台日活跃用户超过3000万,受众访问时长居行业首位。得益于媒介融合的发展,目前媒介经营主要呈现为“平台+信息+付费”的盈利模式。
三、新闻付费模式的发展瓶颈
在当前的媒体语境下,传媒若不能实现盈利,就会失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探索一种良好的盈利模式至关重要。在“平台+信息+付费”的新型盈利模式下,付费新闻在媒介经营的过程中正面临着困境,其中涉及版权问题的“洗稿”乱象更是层出不穷。
(一)新闻付费模式
新闻付费模式,即传媒对生产的新闻内容具有一定的版权,并在所发布的平台实施付费阅读,用户可根据其提供的收费方式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该模式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兴起。
在纸媒时代,订阅一直是传媒的重要收入支柱,因此付费新闻也并不是新生的事物。2017年11月,财新传媒旗下的财新网开始对用户进行收费,成为我国第一家转型至新闻付费模式的媒体。从当前的新闻市场来看,新闻付费模式俨然是大势所趋,并将持续发展。
(二)关于《甘柴劣火》事件的探讨
2019年1月,黄志杰发布的《甘柴劣火》一文不仅吸引了广大受众、用户的关注,也引起了业界和学界对于“新闻付费模式”与“洗稿”的争论。
“洗稿”是指媒体通过一系列手段对稿件进行多次编辑或发表在不同渠道来掩盖其真实来源,避免著作权审查,进而衍生出不同利益主体间有关“抄袭”“剽窃”的版权纠纷[2]。中山大学张志安教授在评价《甘柴劣火》事件时表示,自媒体是否“洗稿”,既看改写动机也看账号的商业诉求。该事件的争议本质,即自媒体与主流媒体间的利益博弈,具体而言就是争议方就涉案新闻作品版权利益的争夺[3]。
维护“新闻版权”,起初为的是保护新闻工作者生产的原创性劳动成果,现在却逐步演变成其所在媒体进行盈利的一种手段。《甘柴劣火》一文突破了财新网新闻付费模式的壁垒,所造成的利益分流对于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的主流媒体而言,无疑是挑战其“最后的底线”。
著作权法第五条明确规定,时事类新闻不适用版权保护[4]。在一定程度上,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并不属于受版权保护的“公有领域”,因此财新网难以追究黄志杰的侵权行为。
财新传媒主编凌华薇认为,《甘柴劣火》是明目张胆的抄袭,全文23.7%来自财经新闻。對此,黄志杰回应:文中不仅有标注引用来源,且还在文末向财新网及相关记者表以致敬。
目前,国内业界和学界对于《甘柴劣火》事件暂且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但该事件着实映射了新闻付费模式在国内媒介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三)新闻付费模式的现行问题
近年来,新闻付费模式在新媒体生态下有诸多尝试,但要建立起一个收费市场是相当困难的事。那么,付费新闻在当前国内的媒介经营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呢?
1.付费模式成为用户获取新闻的一道门槛。此前曾有一些媒体试水过新闻付费模式,但多以失败而终,如《人民日报》便是较早尝试这种新型盈利模式的媒体之一。2010年1月1日,人民网对《人民日报》数字版开始进行“收费阅读”服务,但2017年1月,《人民日报》便取消了对于数字版的收费。
相关调查显示,不少读者对此并不买账。他们认为,《人民日报》属于党报,其主要职能就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这就要求《人民日报》应为广大受众打开方便之门,采取一切便民阅读等手段,而不是设置障碍。
由此看出,《人民日报》数字版取消付费阅读的举措反映了新闻付费模式在当下的局限性。目前,有相当多的提供免费内容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用户享受免费内容早已形成了一个长期习惯,若突兀地启动内容收费,许多用户难以接受。
2.用户黏性不足限制了付费新闻的发展。当前语境下,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法则是吸附众多的受众、用户,以争取最大化的流量和市场。但现实中,媒体并不能有效地“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间隙,提供真正优质的新闻内容以满足即时和延时上的阅读便利。
如今,网络平台与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人们对于新闻的选择更为自由。他们不仅仅关注一个媒体,也会通过不同的途径来了解相关事实,从而弥补媒体对于一些公共事件报道上的缺位。此外,用户对于收费内容的质量、体验要求更高,这也需要媒体在报道形式、内容及服务上进一步创新。
因此,如何做到让用户随时阅读,如何提升用户的品牌忠诚度,如何提升体验,以更好地扩展媒体的功能性,成为当下媒介经营过程中增强用户黏性急需解决的3个难题。
3.相关法规无法为付费新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保护新闻版权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依据。若没有完善的相关法规作为支撑,会导致一些版权纠纷无法可依、无规可循。如今,业界对于“新闻版权的侵权与免责”之界定观点不一。因此,对“版权”定义的理解不同,也造成了涉及新闻版权的“洗稿”乱象是否属于侵权范畴的模糊。
在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对于新闻媒体及自媒体工作者来讲,稿件发布是否能够吸引眼球已然成为媒体间竞争追逐的目标。某些自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不再进行认真审核、深入调查,以最低成本的方式获取新闻素材,生产、制造“爆款”新聞,这不仅侵犯了其他媒体的利益,也丢失了其应尽的社会职责。
四、结语
在新媒体生态下,媒介经营的能力越强、服务水平越高,意味着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流量及关注,拥有一定数量的用户市场。同时,也有利于媒体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协调,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品质,从而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
多元化媒介经营所实行的新闻付费模式成为当下媒体盈利的新型模式,但目前,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题,如围绕新闻版权产生的“洗稿”乱象等。此外,用户黏性不足、相关法规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付费新闻在未来的发展。因此,除了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与业界的伦理规范之外,也需配套较为完善的媒体间合作与引流机制,平衡好多方之间的利益杠杆。
需要明晰的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媒体衍生服务的付费新闻将会成为趋势,拥有“稀缺性”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武器。媒体的经营效益,不仅要聚合规模化的忠实用户群体,也要建立在一定社会效应的基础之上,若想将新闻付费模式长期持久地经营下去,媒体需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赵耀培.新媒介环境下主流媒体的经营创新之道[J].新媒体研究,2019,5(04):59-60.
[2] 卢婷婷.微信公众号“洗稿”现象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6):55-56+90.
[3] 彭桂兵,陈煜帆.新闻作品“洗稿”行为的审视与规范——以“《甘柴劣火》事件”为例[J].新闻记者,2019(08):46-54.
[4] 朱鸿军,蒲晓. 2017年中国新媒体版权保护报告[J].新闻与写作,2018(08):69-75.
作者简介:李祖阳(1994—),男,福建泉州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