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媒体融合时代受众话语与新闻传播语态的关系
2020-09-10王千卜贝
摘要:话语权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呈现下放趋势,媒体记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界限被进一步打破。新闻传播的“语态”也同样随着受众话语地位的提升而改变。与传统新闻的表达方式相比,新的表达方式显得更加亲民和网络化。
关键词:受众话语权;新闻传播语态;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6-0001-02
一、受众及其话语权的界定
1978年起,传播学逐渐在中国得到发展,有关“受众”的课题研究也陆续在国内学者中开展。1982年,关于北京地区读者听众观众的调查被后来的学者称作我国受众研究的起点。如今,“观众”“公众”“大众受众”这些词汇我们都已经耳熟能详,却很难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含义。此后,喻国明、刘燕南、徐桂权、沈浩等学者对“后受众”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从新闻的角度出发,所谓的话语指的是通过相应的语言系统叙述,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重新构造而形成的文字、影像或语言作品。新闻话语基于新闻文本展现出了新闻从业者对新闻事件的表达和重构,并且折射出了受众阅读完文本以后,对新闻事件的认知。所谓的话语权则是指公众对某个问题或现象的自由主张,以及作出这种自由主张的资格、身份和影响力。自由主张的内容包括“说什么内容”“如何说”以及“获得什么成效”等。在如今这个“话语平权”的时代背景之下,话语权已成为一种广泛的大众权力。互联网科技及新通信工具介入传播技术之后,虚拟世界正逐步向兼具互动性和平等性的模式发展。
依托技术时代的特点,受众话语地位逐步发生着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从传统的单向转变成双向或多向,人们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沟通。传统媒体通过少数主持人、播音员与多数受众进行对话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多元开放的网络社会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升级,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借助网络成为“主持人”或“播音员”。技术升级使受众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也让双向或多向的传播形式得以实现。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话语权基于虚拟、开放、多元的技术空间支持,在论坛、帖吧、微博等领域,让大众话语的主体思想得到了多样化的表达途径,也激发了媒体话语方式的变革。
二、受众话语权的提升促进“语态”的转变
《融合新闻传播实务》一书中对“语态”的含义进行了阐释,“是描述句子中动词与参与此动作的主语之间关系的一个术语”。而新闻语态则是指新闻报道采用的话语方式,也就是新闻宣传报道的形式和语气,它对传播的效率和语言形态具有重要影响[1]。
(一)增强用户黏性,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
在传统营销中,黏性等于用户的忠诚度。用户的黏性越强,对产品的忠诚度就越高。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对新闻客户端而言,用户黏性是用户是否会持续访问、使用该APP(应用程序)的重要指标之一。大量实验研究表明,网站或新闻客户端的传播内容与用户黏性相关。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互动化、民主化的环境需求,新闻传播在“语态”方面也要作出对应的改变,向用户输出更具价值的传播内容,并且突出信息亮点,从而获得更强的用户黏性。首先,应突出含金量较高的新闻报道,达到吸引用户关注的目的。其次,要注重表达方式的创新,采用精准又简洁的文字概括新闻的重点信息,并将精炼的新闻标题放在用户最先注意到的位置。
截至2019年6月,新闻咨询用户在中国全体网民中占比80.3%,日益精准的推送算法和丰富的新闻资讯内容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阅读时长。扩大内容分发容量、提升内容触达效率,都能增强用户黏性,获取更高的用户关注度[2]。以央视新闻APP(应用程序)为例,其首页共有4个版块,将“要闻”版块设置在页面的最前端,并采用能够具体显示时间的竖版时间链,每一则新闻都以一两句简短的话对新闻事件进行高度概括。用户能够迅速掌握新闻的核心内容,并且只要点击标题文字,就可以立刻阅读完整的新闻内容。由于操作简便,该APP收获了大批长期用户。
(二)运用网络语言,推动传统新闻转型
随着受众话语权的提高,受众对新闻传播的整体风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语言现已成为网络内外“大众”共用、共有、共享的语言产品。将网络语言融入新闻报道,可以完善新闻输送的“语态”,满足受众的需求,使新闻更加简短精简、风趣幽默。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媒体应适当关注网络文化,充分运用网络热词,加快传统新闻媒体的转型升级。
以《新闻联播》为例,《新闻联播》在适应传媒变革新趋势、找准新闻传播新语态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2017年《厉害了,我的国》特别节目中,运用网络正热的“厉害了,XXX”的句式,实现了和青年一代的相互交流,发挥了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及宣导作用,实现了新一轮新闻节目的语态转变。2019年7月,还开播了《主播说联播》节目,主播的“金句”经常登上微博热搜榜。各位主播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得心应手,康辉提醒国泰航空公司的“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等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当下受众熟悉的网络语言运用到新闻报道中,可以满足年轻受众对主流媒体的期待。
(三)多媒介元素融合,鼓励用户参与其中
注重用户良好的体验是实现媒体融合的关键,媒体鼓励用户参与新闻传播,延伸用户活动的相关自主权利。把核心新闻报道当成重点,扩大用户及时交流的范围及加强用户间接交流的功能。在主流新闻报道中添设音频、照片、视频等传播内容,推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评论的平台,设置各种可以分享、打印、复制的功能,间接加强了用戶之间的交流互动。
例如,新华社的3.0版客户端添加的“现场新闻”,将预告、直播中、直播结束三种状态融为一体。这一多元化的新闻播报形式能让用户更形象地了解新闻实况。把文字、照片、视频、现场传送流、H5(第五代超文本标记语言)等许多碎片类型的相关报道混合安排,可以让界面更加简单明快。在具体界面中,记者形象与新闻现场通过地图的形式展现出来,用户能直接向记者提问,与记者交流,优化了新闻阅读的体验感。
三、受众话语地位的提升为“语态”提供创新空间
受众话语地位的变化推动着“语态”的变迁,也带给话语表达方式更大的创新空间。根据心理学原理,受众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一致的信息,而不愿选择与自己不相符的信息[3]。在融媒体时代,创新才能创造生命力[4]。但新闻媒体务必以真实、准确、严肃为前提进行创新,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考察“语态”的创新和发展。第一,媒体要认识到应进一步以受众为中心,放低姿态,降低“语态”。第二,在新媒体环境中,媒介语言不仅传递了信息,还传递了传者的思想、情感等。
在“语态”转化领域,主持人在节目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亲民路线“语态”的主要承载体。要选择具有生活化和平民化特点的主持人,迎合受众的观看习惯,播放生活气息浓厚、交流互动性强的电视节目。其中,真人秀节目就因“接地气”受到了普通受众的喜爱。从2003年的《快乐女生》到2012年的《爸爸去哪儿》,再到如今的《向往的生活》,这些电视节目都给怀揣理想的受众搭建了展示的平台,也满足了受众在节目中看到明星“生活化”的一面的需求。
四、结语
相关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手机网民人数达8.97亿,且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占比99.3%。与2018年12月相比,新增7992万人,占比提高了0.7个百分比。媒体融合构造出了一個大众化、亲民化且内容丰富、有内涵的虚拟世界。新闻传播由“一对多”变为“多对多”,扩大了受众的话语空间,改变了受众的话语方式,提高了受众的话语能力。综上所述,在受众话语地位持续提高的大背景下,媒体“语态”也应向受众、生活靠拢,主动营造平视型的“语态”,遵循“受众至上”的理念,推动新闻传播。
参考文献:
[1] 张诗婷.社交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语态的新发展[J].青年记者,2018(32):68-69.
[2] 中国移动端新闻资讯头部用户内容消费洞察报告2019年[R].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2020年第1期):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2020:225-270.
[3] 胡申生.当代电视社会学[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162.
[4] 栾轶玫.融媒体时代的纸媒创新:打通与共融是关键[N].中国青年报,2009-07-27.
作者简介:王千卜贝(1996—),女,江苏扬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