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全媒体”时代新闻价值的消解与重塑

2020-09-10周琼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新闻价值

摘要: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四全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对全媒体时代作了深刻阐述。本文从“四全媒体”时代传播环境的观测入手,探析新闻价值嬗变的原因和背景,分析得出当前技术的发展以及受众地位的变迁,使新闻价值的判断主体从传播者转移到受众,传统新闻价值面临系列消解与重塑,其中受众对“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等要素提出了更高要求,又对“重要性”“显著性”等要素表现出不同偏向。

关键词:“四全媒体”;新闻价值;消解与重塑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3-0059-02

一、“四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环境观测

(一)“新闻”概念延伸,传播随时随地发生

全程媒体是指媒体可以同步跟进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束。全程媒体的出现,让新闻不仅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还可以是“正在发生”的事件的直播,甚至是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事件的预告。而新闻的存在形式也不再局限于“专业的报道”,简短的图文、视频等信息形式都具备传送新闻的潜质。个体只需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实现自主传播,或参与专业报道的建构,成为记者发布信息的重要补充与参考。

(二)万物皆媒,媒介技术尺度不断突破

全息媒体是指智能技术深刻布局传媒领域,媒介内容产品呈现形式不断拓展。全息媒体的出现,是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不断渗透的结果。一方面,新闻生产实现了全流程优化。传感器为寻找新闻选题打开了新的空间与边界;无人机为信息采集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突破;机器人写作为新闻报道提升了效率;精准算法推荐为新闻分发实现了匹配与连接。另一方面,新闻产品的呈现方式不断创新,从早期的圖文、音视到现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介导现实)等丰富的临场化呈现手段,不断优化着受众新闻消费体验。

(三)传受界限模糊,内容生态多元繁荣

全员媒体是指新闻生产进入分布式生产模式,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全员媒体的出现,使信息生产成为一种社会化生产,信息的单向流动成为双向甚至多向,网状的分布式结构中传者和受者都变成了信息的参与者,以一个个数字化的信息节点的方式存在。传播主体的多元又直接带来了内容生态的繁荣,出现职业生产内容(OGC)、专业生产内容(PGC)、用户生产内容(UGC)、机器生产内容(MGC)并存的内容格局。

(四)媒体服务意识增强,传播效果深层优化全效媒体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意味着信息服务的多层级建构以及传播效果实现的深层次优化[1]。全媒体发展至今,对传播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在信息精准匹配和完美送达的基础之上,媒体需要全面提升服务意识,视“受众”为“用户”,一方面,要优化信息消费体验,以具有“互动性”“审美性”的作品打动人心;另一方面,要开发信息搭载功能,诉诸“信息+场景”“信息+政务”等形式,提升信息实用价值。

二、“四全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价值的嬗变

《人民日报》曾发文指出,“四全媒体”中,“全程”突破了时空尺度、“全息”突破了物理尺度、“全员”突破了主体尺度、“全效”突破了物理尺度。这些突破都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是媒介技术的进步,二是受众地位的跃迁。这两点为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冲击,迫使其告别过去以传统媒体技术为支撑、带有“传者本位”的精英色彩的传播机制。相应地,适配于传统媒体时代的传统新闻价值理论也遇到了挑战,“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这五要素作为新闻选择标准面临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消解与重塑,呈现出适应于“四全媒体”时代的全新特征。

(一)时新性向全时性、全面性转变

“时新性”是指新闻报道要具备“新近发生”和“鲜为人知”的属性。这两方面在“四全媒体”时代依然重要,但在此基础上具备“全时性”和“全面性”的新闻报道显然更有价值。首先,全程媒体的出现,使得媒体如毛细血管般分布在社会这一有机体的各个角落,任何事件刚刚露出苗头,立即就会被相关媒体放大。因而受众需求以及激烈的竞争对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实时更新。这意味着,原本马克思提出的“报刊的有机运动”,重要的不仅是最后实现“整体真实”的新闻报道,而是整个报道的“有机运动过程”也要求显化。

另外,当前全员媒体时代,个体以数字化的形式作为信息节点存在,活跃的节点每天都会生产或二次传播大量信息,其中不乏许多“鲜为人知”的信息,这就要求媒体报道的信息要更加全面,迅速整合各节点的信息碎片,深度挖掘事物背后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提供给受众全面的信息、权威的解读、科学的预测与展望。

(二)重要性、显著性向实用性、敏感性转变

“重要性”是指新闻报道对社会与公众产生影响的性质,“显著性”指事实信息所涉及人物、事件、地点等引人注目的特质,两者内涵指向不一,但经常同时出现。尤其是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大量注意力都聚焦于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而这些事件通常同时具备显著性和重要性,如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国家政策的调整与发布等。但“四全媒体”时代,二者发生了明显剥离,一些明星网红的私生活经常被推上微博热搜,引发全民讨论,作为公众人物,他们具备一定的显著性,但他们的一言一行显然并不至于上升到对社会造成广泛影响的高度。

全效媒体不再是单一打造具备重要性、显著性特征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将内容搭载于服务上,实现多层面、多角度的新闻价值。这就要求传播者在进行内容筛选时,要站在受众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一方面,内容要对受众具有实用性;另一方面,要能实现内容的实用性。当前已经有许多场景化应用、电商平台以及政务新媒体等对此作出了探索,出现了“新闻+地点+服务”“新闻+商品+服务”“新闻+政务+服务”等以新闻为载体、以场景为诉求、以服务为核心的智能服务生态体系。显然,在这样的信息消费习惯下,受众会更加倾向于对自己具有实用性价值的新闻。

同时,基于全员媒体的存在,过去传统媒体认为重要的议题,在网络议程设置过程中常常遭到冷遇,反而是一些常规意义上经常被人忽略的角落,容易成为全民议程。如此前女生入住酒店被陌生男子强行拉拽、成都理工大学化学系研究生虐狗、12岁智障少女一年被性侵两次等新闻都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些事件在过去很难达到“重要性”这一价值标准,且事主也并不具备“显著性”的特征,但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触及了社会的敏感神经,如风险社会女性的安全以及围观者的冷漠、文明社会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人与动物的相处、底层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以及人权保障等。因此,四全媒体形成的舆论格局中,重要性、显著性的价值标准弱化,反而是那些涉及社会结构等敏感问题的事件更能够掀起舆论波澜,即便是一些具备显著性、重要性的事件,也是其中的敏感因素更能引发广泛关注。

(三)接近性、趣味性向在场性、互动性转化

“接近性”是指事实信息与公众在地理上、心理和利益上接近的特质,“趣味性”是指事实信息满足公众休闲娱乐、追求新奇的性质。两者都是对受众心理的一种善意迎合,具备这两方面的特质,信息就更容易突破受众对媒介信息的选择性注意、理解和记忆。当“全媒体”推进到“四全媒体”的阶段,显然为寻找或增强信息的接近性、趣味性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支持,最后能否实现在场性、互动性,应成为媒体平台对信息内容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之一。

首先,过去的“接近性”主要诉诸地缘上的“近距离”,而直播的全民普及,拉近了受众与任何地点发生的新闻现场的距离,且不同于过去受制于镜头拼接和导播调控的电视直播模式,网络直播具备草根性、碎片化、非标准化的特性,可以从平民化的视角进行呈现,给人一种原生态的质感。此外,3D影像、虚拟现实影像、增强现实影像和全息影像等新的影像形式逐渐破除了虚拟和现实的隔膜,将文字、声音、图像等元素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集动态、有声、互动一体的新型影像形式,新闻搭载这些技术元素,可以給受众带来更加优质的临场化体验,信息消费从过去传统媒体时代的“现场感”提升为“在场感”[2]。

另外,过去对“趣味性”的强调,主要是希望媒介内容或媒介形式可以调动人的审美情绪,在传送信息的同时获得读者的情感忠诚。而在当前媒介资源过剩,媒介议题高度同质化的背景下,“趣味性”几乎成了各家媒体赢得市场的重要抓手,大都体现为“互动性”。如人民日报的“军装照”以及“随机给陌生人打电话”等现象级融媒体作品,就是将“趣味性”进一步升级为“互动性”,让受众在“互动”中获取“趣味”,在“趣味”中实现“互动”。

三、结语

“四全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远超于传统媒体时期,客观上受众分化是大势所趋,主观上受众自我意识不断提升,媒体需要站在技术的角度、站在受众的角度,重新审视新闻价值选择标准。媒体必须认识到受众对“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媒体呈现的新闻报道需要进一步具备“实时性”“全面性”“在场性”“互动性”等特征;同时,受众对“重要性”“显著性”的要求发生了转变,“实用性”“敏感性”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广泛关注。

新闻价值的消解与重塑是对当前传播格局重新洗牌的调适与回应,媒体需理性看待这一变迁,一方面要重视技术应用,重新认识受众对新闻价值的需求,为适应新时期新闻传播规律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而不是一味“迎合”,不能盲目追求时效与全面而淡化把关意识,不能一味强调实用而落入琐碎的窠臼,不能为了实现“在场性”“互动性”导致技术与内容的失衡,尤其在面对具有“敏感性”的事实信息时,不能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一味揭黑、揭丑,煽动大众情绪,而应从建设性的报道角度出发,做好正确的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赵睿.媒体可供性视角下“四全媒体”产业格局与增长空间[J].学术界,2019(07):37-44.

[2] 段鹏.智能媒体语境下的未来影像:概念、现状与前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10):1-6.

作者简介:周琼(1997—),女,湖南邵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猜你喜欢

新闻价值
新闻广播剧:广播非虚构写作的新尝试
浅谈“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价值新取向
科技传播视域下科技新闻内容选择策略
新闻人要做好社会的“瞭望者”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策展新闻视角下的中美新闻APP比较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接地气”
灾难报道中的伦理失范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