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的影视创意思维训练课程教改与创新研究
2020-09-10陈姝
摘 要:影视创意思维训练是武汉晴川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影视艺术方面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并通过对影视艺术元素的板块式学习,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以致用、独立进行编导创作的目的。在如今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显露出疲软的态势,特别是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说,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本次教改研究以自媒体公众号“影创思维”为平台,通过统计学生观看內容反馈的大数据,以学生兴趣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内容、制定教学计划,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影视创意思维;新媒体;公众号;课程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8-0021-02
2011年,艺术学成为了一个新的学科门类,戏剧与影视学则升格为一级学科。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影视艺术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不仅仅体现为影视节目类型的多样化与受众群体的增加,更体现在自媒体平台的增设上。在此趋势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极大地增加,但是在新环境下中国影视学科发展存在四大问题,即“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不足、学术研究的水平与影响力不足、社会服务的行业影响力不足、文化传承创新不足” 。[1]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满足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武汉晴川学院进行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改革,并将原来的影视编导艺术课程改设为影视创意思维训练,从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入手,将教授与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改试点,获得了良好的课程反馈。本文从3个方面具体阐述此次教改的方法及效果。
一、教学方式:以课程公众号为平台
根据2019年的一项全民阅读调查显示,“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84.87分钟,比2017年的80.43分钟增加了4.44分钟”。[2]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电子产品,在教室中教师授课的过程中,低头玩手机的学生亦很常见。对此,应如何变不利为有利,将课程内容与手机移动平台相结合?课程微信公众号的搭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自2012年8月腾讯公司推出微信这款即时通信软件以来,个人和团体都在极力推广其公众号,学生也会在关注的公众号中转发他们喜欢或认为有用的信息,因此课程教改的第一步就是搭建在移动媒体端可自由浏览内容的公众号平台。
影视创意思维训练课程的公众号于2018年12月正式开始运营,其服务的对象不仅是武汉晴川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还包括其他热爱影视艺术的专业和非专业人士。公众号的栏目板块设置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并且考虑到目前高校学生面临的就业困惑,相应地设计了“学子说”板块,使已经就业的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为学弟学妹答疑解惑,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具体来说,“影创思维”公众号分设有三大栏目:“影创思维”“自由创作”“经典读解”。每个栏目下设不同板块,“影创思维”栏目中有“仿拍作业”“人物出场”“MV创作”3个板块,这3个板块与影视创意思维训练课程中的平时作业与期末考查内容相关。公众号会定期以视频和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推出优秀的学生作业,并附加老师的点评,使优秀的学生作品得到展示的机会,同时也提高其他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自由创作”中的板块设置更为丰富,“文字游戏”“光影之美”“影像写作”分别展示优秀学生的文字、摄影、视频等内容,“学子说”则推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优秀毕业生的未来寄语。第三大栏目是“经典读解”,这个栏目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影视作品分析与评论课程相关,主要是对经典电影作品的分析与解读,使学生转被动为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从已推出的内容和学生反馈来看,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都有所增强。
二、教学内容:以学生兴趣为中心
影视创意思维训练是武汉晴川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影视艺术方面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并通过对影视艺术元素的板块式学习,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以致用、独立进行编导创作的目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发生类似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3]
基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在教改中将该课程调整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进行的上课模式,确保学生对每一章内容的有效学习与掌握。理论课包括与导演能力相关的四大元素的学习,分别是长镜头的叙事理念、视听化的人物出场、具有叙事意义的细节元素、影视艺术的结构语言。在每一章内容的学习中都会结合3部以上的经典电影片段进行分析与解读,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氛围更加活泼。如在对第一章的内容——长镜头的叙事理念的学习中,以杜琪峰的《大事件》、陈凯歌的《孩子王》、沟口健二的《雨月物语》为例,分析长镜头的含义及功能,并在选片上做到“中外结合”“新旧结合”,以扩大学生的观影视野。
在实践课中,学生需要完成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两次平时作业,分别是经典影片段落的“仿拍”和“人物出场设计”。优秀的实践课作业则会分享到公众号相应的板块中,以树立榜样,供学生互相学习。正如一句希腊谚语所言,模范比教训更有力量。“仿拍”的内容涵盖课程内容的四大板块,使学生在课后充分发挥自主性进行学习目标的寻找、发现及再消化,化被动、无目的的学习为主动、有标准的学习。“人物出场设计”则是一次自主创作,在这次作业中充分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剧本,规划拍摄内容,并最终以视频的形式呈现拍摄成果。每一名学生的实践课作业都有机会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分享内容包括学生在实践拍摄过程中遇见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办法、最后的收获心得。老师则点评学生作品的优缺点,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
相比理论课,艺术类专业课程的学生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实践课的兴趣更大,而课程公众号平台的建设为他们提供了个人展示平台,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可以发现在平时作业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会继续在期末作业中表现优异。
三、课程考核:以提升实操能力为目标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与实践,以及前期由中外电影史、视听语言等课程打下的基础,学生基本都已具备独立对影视作品进行鉴赏和创作的能力。根据此情况,影视创意思维训练课程以期末考查而非考试的形式来结课,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4~5人为1组)的形式创作/仿拍5分钟以内的影视MV,将课程内容灵活运用于实践,并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具体考查内容包括:第一,是否具有完整的影视作品创作思维能力;第二,是否具有对视听语言的感知力;第三,是否能够独立创作分镜头脚本,并完成相关短视频拍摄和后期剪辑包装工作。这三方面是对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全方位考查,并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承担团队中的某一职责,如导演、摄影、编剧、场记等,并在具体的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专业属性和以后职业发展的能力要求。
本课程的综合成绩总计满分为100分,為提高学生对平时实践课作业的重视程度,在制定期末考查方案时,将平时成绩的占比调整为40%,其中包括个人平时的两次实践课作业和考勤;期末小组作业成绩占比为60%,从视频作品的综合质量、分镜头脚本创作的规范性、小组讲解PPT的生动性进行综合打分,并从4个方面制定较为合理的评分标准:分镜头脚本的创作构思能力和写作能力(20%)、团队协作能力(10%)、声画的组合能力(40%)、画面造型能力(30%)。
武汉晴川学院2017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修读该课程的学生共有129人,全班按要求自由组合为34个小组来完成期末作业,最终有11个小组表现非常优秀,成绩达到90及以上。从全班的总评成绩来看,表现优秀(90~100分)的共有63人,其余66人成绩均为良好(80~89分),即整个班级49%的学生都有优秀的表现,相比教改之前的30%(以201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期末统计数据为例)有显著提高。
四、结语
在如今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教学需求,特别是对艺术类这种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说,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本次教改试点以自媒体课程公众号“影创思维”为平台,以学生兴趣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内容、制定教学计划,最终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国涛,张陆园,孟雪.“全球化”与“后全球化”:中国影视的进程与前景[J].现代传播,2017(11):153-154.
[2]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年人均每天玩手机84.87分钟[DB/OL].百度,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11 17904758282091&wfr=spider&for=pc,2019-04-18.
[3]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15.
作者简介:陈姝(1989—),女,湖北武汉人,研究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影视编导艺术。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8年武汉晴川学院校级教学研究一般项目“实践创作类课程的公众号平台建设与品牌价值传播——以《影视创意思维训练》为教改试点”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