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视角下的河南民间美术的传承体系构建
2020-09-10张博
张博
摘要:本文先根据非遗的原生态和本真性,变化性和活态性等特点,提出了“抢救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的方式以及“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保护”的方式。又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维护、技术文献资料的保存、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改善其生存现状、普及相关文化等方面研究传承民间美术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民间美术;传承;体系
社会和大自然和谐共存既离不开自然,也离不开文化,自然和文化都具有多样性。自2000年后,人类社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条件已不可缺少可持续发展战略,人类不再单纯地追求物质需求,更加注重精神需求,社会文明已从物质文明过渡到非物质文明。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河南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既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社会的文化形态,作用明显,意义重大。
对于河南民间美术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有详尽的、系统的档案整理,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管理有关资料,也能为社会各阶层提供有效的资源利用。具体做法:做好河南民间美术类非遗的普查工作;建立河南民间美术类非遗归档范围标准;科学管理河南民间美术类非遗档案。当前河南省民间美术的传承人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非常少,所以无法达到产业化的要求,这严重影响了河南民间美术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扩充和提高民间美术传承人的数量与质量,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传承人的生存状态与人生价值的实现;传承人技术与精神的培养;传承人的多元化;传承方式的丰富和拓展。另外,具体的普及文化措施可以采取:在学校课堂的普及;在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中的普及;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普及等。
一、保护方式的确定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学术界出现了两条不同的路线:一种把“非遗”的原生态和本真性作为主导思想,产生了“抢救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另一种是把“非遗”的变化性和活态性作为主导思想,产生了“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保护”的方式。当今的社会形态是以物化为主导的,所以文化生态环境也在不停地变化,且变化非常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采用前者保护方式想要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困难重重,并不能长远发展。而后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互相影响,互相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中一部分——传统民间美术,自古就是一种生产力,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生活、生产劳动场景,并且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日常,除了艺术价值,还有技术价值、应用价值,既显示着当时当地的文化情况,又反映着当时当地的经济状况,所以才能够在当地一直流传下来。
“生产性保护”强调的是手工的价值和技艺,因此民间工艺美术就走上了只能面对艺术家、知识分子等高层次人群的艺术品之路,这脱离了民间工艺美术的根本受众群体——广大人民群众,也违背了其初衷。工业发展作为人类社会运行的一部分,其地位不可或缺,很多民间工艺美术可以利用其机械化生产的技术发扬光大。“产业化保护”是一种备受关注和质疑的保护方法,但我个人认为它通过消费产品的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和需求:一方面经济带动发展,手工艺人和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人想要一只坚守下去就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这样才能使民间美术产生造血功能,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销售带动宣传,只有将民间工艺美术展示给广大人民群众,以销售产品的形式推广民间工艺美术的相关文化和技艺,才能让民间美术重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维护
(一)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的保护是河南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因为很多河南民间美术的材料取材都来自当地的自然环境,比如说黄河的澄泥砚的原材料,是黄河中下游河水中带着泥沙经过两次绢袋的过滤的细泥就是澄泥,再历经一年以上春去秋来以去其燥性,故黄河澄泥砚“取之于水而成之与火”。如果黄河的水质遭到了污染,那么会严重影响澄泥砚的品质。所以保护遗产区的自然生态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二)人文生态环境
人文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是对地域民俗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中国古代的城镇内一般人们都去城隍庙祭拜,城隍是保佑一座城的神。而在禹州的神垕古镇有80%的人从事与钧瓷相关的生计,为了祈求自然力与祖宗的保护与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其老街上有一座窑神庙叫做伯灵翁庙,里面供奉三座与烧窑有关的神像,其中司火女神“金火圣母”的故事更是动人心魄,相传为了烧出精美绝伦的紫红色花瓶,她投身于烈火之中,虽是传说,但是为了烧出精益求精的瓷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故事却被神垕人代代相传,神垕人传承是的对钧瓷事业投入与专注的精神。除了人文生态环境中对于技艺的精神传承,还有各种民俗习惯的传承,比如开封的朱仙镇木板年画,题材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寄托着当地农民希冀五谷丰登、富裕兴旺、和睦如意、平安吉祥、六畜兴旺等美好愿望。其中门神年画是一大门类,是人们在农历新年贴在大门上,用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民俗愿望。所以对于河南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延续当地人的民俗习惯,举办各种民俗活动,为非遗的传承培养良好的人文土壤。
三、技术文献材料的保存
对于河南民间美术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有详尽的、系统的档案整理,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管理有关资料,也能为社会各阶层提供有效的资源利用。整理民间美术非遗的相关资料和档案一般要经过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编研——利用等环节。随着我省甚至我国对民间美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和开展进度推进,相关资料会越来越多,因此,要重视日常收集,将新生成的相关材料及时整理并分类归档保存。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好河南民间美术类非遗的普查工作
在建立河南省民间美术类非遗档案前,我们要先进行普查工作,这种独特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可以较详细且准确地掌握河南民间美术非遗项目的歷史渊源、相关的工具或技艺以及传承人的相关信息和活动等资料。然后对普查得到的信息以声音、文字、影像等形式进行记录保存。由于这项工作进行的是否详实与系统直接关系着下面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并且质量是否过关,所以应谨慎且严格地选择记录人员。
民间美术非遗普查主要是调查当前河南省内的民间美术类非遗的相关情况,包括非遗的传承人信息、表现形式、目前状态等,以此来确定资料收集的方向和范围,然后去现场访问有关人员、登记有关信息,最后依照一定的规律或原则将收集到的资料登记造册。这项工程浩大,为了提高速度和质量,首先要制定一定的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普查,甚至可以成立专家领导小组进行深入整理与研究。
(二)建立河南民间美术类非遗归档范围标准
通过调研河南省民间美术类非遗,我们小组成员发现了一些问题,这让我们意识到不仅要尽可能完整地收集非遗信息,还要确定河南民间美术的非遗资料的归档范围,比如哪些资料需要建档,有几种几个,对不同的资料选择何种方式建档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河南省的民间美术非遗档案化工作。由于我省的民间美术分布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有较大的建档难度,所以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标准规范、详细完整的建档范围,这对今后河南省民间美术类非遗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都十分重要。制定相应详实的保管内容才能带动科学规范的档案工作。
民间美术类非遗作品形式多样且数量繁多,有很多是实物档案,且归属权是非遗传承人的,他们依靠这次技艺生存,想要集中管理很难。所以,我们课题小组成员一致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比较适合整理河南民间美术非遗资料:用图片+文字说明的形式将河南省的各类民间美术相关原材料、工具、图纸或作品等归档保存;尽可能地保存传承人和综合性非遗材料的原件,特殊情况可保存其复印件;针对口述的资料,可以用录音或文字形式保存;对于创作过程或传授过程把音像作为载体进行归档保存。
(三)科学管理河南民间美术类非遗档案
收集到的非遗信息数量通常会很多,且杂乱无章,因此,对已经得到的、数量巨多的河南民间美术非遗信息进行整理、整合,比如划分类别、编排顺序、制定档案编号等,都是要完成的整理、鉴定与立档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归档内容整齐、完整且有规律可循。这项工作需要由专业人员完成,首先要理清该非遗项目的历史发展、传承人以及包含或影响的范围等信息,然后再对其鉴定价值。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这项工作的工作人员要求有较高的档案管理水平和丰富的非遗文化知识等专业素养。
由于民间美术非遗项目在传承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资料,引起档案数量产生变化,那么工作人员就要及时跟进,将这些新资料补充到档案里,这体现了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所以,在保证河南民间美术非遗的档案保护质量外,还要加強以后的扩充工作。建立非遗资料档案最终是为了让社会和人民大众利用,因此相关部门要依据国家政策和有关规定,尽可能地把能够公开的河南民间美术非遗档案提供给大众。
综上所述,建立河南省民间美术类非遗档案,要从非遗的保护和利用角度出发,先将有关信息的普查工作做好,再进行档案的专业化管理,最终达到非遗的活态传承。
四、传承人的继承
当前河南省民间美术的传承人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非常少,所以无法达到产业化的要求,这严重影响了河南民间美术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扩充和提高民间美术传承人的数量与质量,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传承人的生存状态与人生价值的实现
对于传承的人继承更多要倾注人文关怀,除了对传承人在技术方面的培养外,还应考虑到传承人的生存环境现状与其人生的价值取向。技艺的流失,往往是没有给其提供发展的平台,传承人的生计无法维持,继而转向了盈利迅速的行业。所以需要当地政府、社会、民间力量合作设计一个总体规划,对传承人从培养,到就业,最后包括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他们对生活状态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只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解决了,传承人对遗产的继承才能实现可持续化。
(二)传承人技术与精神的培养
培养传承人专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技艺,也培养传承人匠人精神,即传承遗产里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前人继承者对事业执著与牺牲的精神,对一份工作做到极致追求,并在过程里滋养心性,成就人生。
(三)传承人的多元化
除了在传承地培养传承人外,还可以在学校、在社会里撒下河南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引起广大学生、社会人士的兴趣,并生根发芽,和高校、研究院校、社会机构等合作,通过专业的培训或兴趣培训、资格认证等方式培养既符合民间美术产业化发展需求,又实用的创新型人才,也可通过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建立工作室的形式来培养相应的艺术创意人才。
(四)传承方式的丰富和拓展
由于当前城乡文化之间相互流动、频繁程度提高,民间美术的传承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不再只有行业里的匠人和乡村艺人,还有院校里、社会上、城市里的设计师和创意者。因此,对于民间美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传承人数量不够和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等瓶颈问题,家庭人口的变化和流动会造成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的非稳定性影响等,基于当前的现实,用新的发展视野去把握和认识民间美术。除了加大对那些优秀的能人巧匠的保护力度外,还要加强、加大传承方式的研究,从而拓展出新的传承力量。例如在政府、社会力量的保护和扶持下,加强民间美术在本土农村的传承;在城市里建设相应的民间美术博物馆、工艺传承或生产、展示交易基地等,通过举办一些展览或者培训,扩充民间美术的圈层,以便更好地传承民间美术。在行业里,引导传承人利用提升作品品质、融合文化元素等方法,实现行业升级或转型;在各院校中,建设完整的课程体系和配套的实践措施,带领学生学习民间美术的相关内容,如材料、制作工艺、历史渊源等,从而培养学生的传承与创新能力。
五、相关文化的普及
(一)在学校课堂的普及
可以在中小学内设置一些兴趣培训,把河南民间美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的教学,通过知识的讲解告诉同学们这些文化遗产的由来,里面所蕴含的文化故事与精神内涵,可以做一些手工活动,让同学们亲手体验制作过程的乐趣。比如北京的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兔儿爷的普及,学校就把传承人张忠强请来学校,张忠强带到课堂里一些兔儿爷的泥塑半成品,让同学们在上面进行彩绘,并给学生们讲解八月十五中秋节祭拜兔爷的由来。在高校内,可以组织学生对某一河南民间美术非遗进行调研活动,了解当地人文地貌资源,当地的制作材料、工艺流程,及美学特征等,培养学生把握遗产原始特点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的能力。
(二)在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中的普及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要求,不能像之前仅仅把展品放在玻璃罩子中供人们观看,而需要把技艺的制作工艺与流程,还有传承物背后的民俗活动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这就需要为观众提供参与式参观体验,观众可以参与到体验文化遗产制作的过程中。还要借助新媒体交互体验模式,通过故事性,真实与虚拟的相互补足,让人们对河南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三)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普及
可利用城市的街道进行普及,比如目前郑州的街道在进行改造中,为打造“活力街道、特色空间、有效通行”的建设目标,可以在改造设计内加入河南民间美术非遗文化这一主题,也可以在城市公园内、广场上、社区内举办民俗活动,让市民参与其中,丰富市民们文化娱乐的同时,还能起到普及文化遗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研发[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2]向云驹.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与经验[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03).
[3]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4]卢黎.非物质文化传承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
[5] 李蒍韦.河南民间美术资源的创造性保护与开发研究[J].芒种.2012.
[6] 李冬冬.浅谈文化产业视角下河南民间美术的保护与开发[J].美术界.2013.
[7] 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郑州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