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区域管理机制探究

2020-09-06段继燕陈恺盛丁立波

现代交际 2020年14期
关键词:协同管理网络舆情大数据

段继燕 陈恺盛 丁立波

摘要: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易引发网络舆论风波,安全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为此,必须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建立创新性管理机制。从两个角度进行阐释:其一,采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高校内部形成线上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高校外部形成多方社会主体联动调控的区域性协同管理模式;其二,搭建高校间大数据智能化管理平台,通过分析预判,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使校园安全工作高效开展。

关键词:网络舆情 协同管理 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4-0010-02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各类新媒体不断壮大,“融媒体时代”不期而至,网络舆情管理已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8.5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8.25亿,其中学生为主要群体。以“微信、微博、微视频、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已成为舆情传播的主渠道之一。基于我国当前互联网使用现状,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的控制与管理已成为高校安全工作面对的重要挑战。

一、当前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研究现状

网络舆情的研究与互联网的发展是同步的,国内网络舆情研究文献始见于2005年,自此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于2016年达到峰值,近些年一直保持较高的态势。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是于2007年开始,于2018年达到峰值,研究文献约占网络舆情研究总文献的1/3,各类高校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其中,大部分研究内容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传播途径、引导方式、监管机制、预警及应对策略等[1],而采用“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模式及应用大数据方法的研究却很少。

二、创新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方法

1.根据网络舆情的演化趋势进行引导

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往往按照孕育、扩散、变换、衰减的过程演变[2],通过参与主体数量的增加,传统媒介、网络媒介、网络新闻间的交互传导,容易引发难以控制的网络舆情。

在舆情的孕育阶段,控制其传播源头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突发事件的突然性、聚众性、破坏性,需要所在高校快速响应。因此,高校应创新举措,运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高校内部形成一体化管理模式,建立“学生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学院—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校领导”的上报流程,采用微校园线上服务平台等上报渠道,使信息快速传达,并迅速响应,确保高校内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上报无障碍。

舆情有扩散和变换的特性,舆情内容扩散的趋势往往由校内转向校外,由线下转为线上,经过信息的传播、加工、放大,易导致难以控制的局势。要运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高校间形成区域性管理模式,共同管控,加之区域政府、媒体等多方社会主体协同管理,能够有效控制舆情的扩散与变换。首先,应当第一时间通过学校官网、学校正式文件等方式在官方渠道公布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其次,借助权威媒体引导舆情的走向,坚持正确舆论走向,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避免舆情转为消极走向[3];最后,政府教育部门协同管控,官方发声,并协调区域内各高校配合管控高校学生的舆论发表行为,正向引导舆情。

网络舆情在扩散后将进入衰减期,即得到有效控制,可能是永久性衰减,也可能是暂时性衰减,需要高校内部与高校外部共同做好监测,监测舆情的信息源、衍生源及对参与主体、社会群体的影响情况,随后应当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引导过程的评估恢复机制,评估管理过程中各方的满意度及取得的成效,并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类似事件提供指导。此外,应当启动相应的善后工作,比如关注受舆情影响的学生群体及其他社会群体的身心状态,做好安抚;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创造良好的校园、社会环境,实现可持续的稳定发展。

2.制定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网络舆情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管控和引导,易导致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紊乱,社会环境失调。高校可制定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预案,按照其严重程度,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威胁预警系统[4],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四个等级。

I级为严重预警级别,区域高校动员紧急工作组,并安排专业人员评估紧急需要。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协同配合高校,启动舆情管理紧急计划,控制学校舆情源头,对有需要的教师或者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Ⅱ级为高度预警级别,区域高校开展协调工作,强化地方相关高校的舆论引导工作,修正、更新家长、学生群体、其他社会群体对舆情的看法和行为。Ⅲ级为警戒级别,高校检查紧急状态程序,告知公众所采取的必要措施,盘点并补充紧急状态下的物资,开展应对突发事件的培训和训练。Ⅳ级为低预警级别,高校保持准备状态,评估和修正危机管理计划,与工作小组完善计划,权责分明,检查高校突发事件后舆情情况。

三、搭建大数据信息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最初应用于物理、生物学等科研领域,已扩展到军事、金融、通信等其他领域。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的管理面临巨大挑战,搭建大数据信息平台,能创新性地进行管控,做出更有依据、更合理、更精准的应急决策,大大节约应急管理成本。

搭建大数据信息平台,可建立舆情库。信息资源的收集非常重要,通过收集本地区、指定时间段内高校突发事件的相关数据,并进行量化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准确预测突发事件发生概率,掌握舆情发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精确评估可能造成的危害,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通过建立区域网络舆情防控小组,科学部署高校网络舆情处置的引导工作,组长可由区域高校负责人担任,组员为高校安全管理负责人、科研人员、公安机关、媒体监控负责人等,权责分明,快速响应,以做好区域内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大数据统计分析可由科研单位与企业组成的专业研究队伍共同完成。在网络舆情的大数据处理中,可借鉴目前相对前沿的数据分析办法,通过舆情文本分詞、相关性分析、上下文分析、情感分析等方法进行信息的智能化处理,通过对舆情数据的深度管理挖掘,提供舆情趋势预测和预警决策,形成舆情智能管理的信息系统。根据大数据提供的预警信息,重点预防高发性的突发事件,制定舆情预警机制,增加相应的反馈机制,实现智能化管理[5]。

大数据平台形成后,将由政府相关部门、区域高校等共享数据库,并将“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合到高校网络舆情的协同管理中,使区域内高校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转变现有的各高校“各自为政”管理现状,在尊重高校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更好地发挥高校安全管理对高校自身和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打造高校间的大数据走廊,引入成熟的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加之“双向”的信息交流方式,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高校安全管理协同机制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减少因沟通不到位造成的信息断层。

四、结语

高校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重在引导,防控,可运用一系列的创新性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目前,较为成熟的工作管理体系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恢复,引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理念,建立高校内部一体化工作模式,高校与公安、媒体协同管理模式,并构建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交流,从而使高校决策者做出更有依据、更合理、更精准的应急决策,降低应急管理成本,为高校学生创造和谐、安全、稳定的环境,促进国家和社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阿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04-108.

[2]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3]王帅,车世军,车琳.刍议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J].才智,2017(33):235-236.

[4]姚永玲.美国应急反应规划的管理[J].国外城市规划,2006(1):48-54.

[5]刘继,李磊.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智能预警机制分析[J].情报杂志,2019(12):1-7.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协同管理网络舆情大数据
论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协同管理
面向协同管理的办公自动化应用研究
协同管理理论下的高校技防建设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