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性化发展的大学音乐美育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2020-09-06刘哲
刘哲
摘要:21世纪以来,作为高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重要载体的大学音乐美育教学,不断经历着探索改革与实践。传统大学音乐美育教育途徑局限于线下实体课堂授课,音乐美育教育无法在结课后得到更多的延续。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大学音乐美育教学模式改革,突破传统的通识教育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构建了“四位一体”的音乐通识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的美育模式,从通识音乐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学生音乐社团——音乐工作坊、专题讲座等校园文化——音乐教学实践展演,全方位、多角度、动态地搭建通识音乐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大学音乐美育教学体系,充分把通识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对大学音乐美育教育起到积极推进作用,促进“创双一流大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音乐美育 个性化发展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4-0008-02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学科间呈现相互交叉、融合、渗透等特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理念在各高校逐步推行。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主要以艺术教育的方式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2019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高校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要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强化普及艺术美育教育,完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高校普及艺术美育教育推行机制,加强高校艺术社团建设,加大从普通在校生中挖掘、选拔、培养艺术团成员的力度,带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让学生参与其中,享受其中。”《意见》明确了高校大学生音乐美育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培养,开设丰富多彩的音乐通识课程,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对艺术的需求自主选课,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完善艺术文化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素质。课程是大学音乐美育教育的重要教学载体,然而,传统的大学音乐美育教育大多仅限于实体课堂授课,以音乐欣赏为主,主要解决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的普及,每门课30学时左右即结课。受课程教学模式的局限,通识课堂往往学生选课人数多,课内仅有的教学传授知识时间有限,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少,一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选课,被动学习,传统课堂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甚至打消了很多原本对音乐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中艺术素质教育的推进,很多自幼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在上大学前一直对接受良好的音乐美育教育有所期待,但是仅仅通过课堂音乐欣赏理论学习,无法提升个人的艺术实践才能,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发展需求。高校“四位一体”的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大学音乐美育教育教学模式:通识课堂教学——学生音乐社团——校园音乐文化——艺术实践展演,使大学音乐美育教育得以多层次、多维度地实施。
一、大学音乐美育基础环节
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大学音乐美育教学模式改革,突破传统的通识教育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构建了学生在大学阶段音乐通识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美育新模式,推进了大学音乐美育课程教学改革。在大胆改革通识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多种途径方式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创建线上课程教学平台,教师利用智慧树、超星、雨课堂、QQ群课堂等平台,测试学生课前学习基础,发布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PPT、课程相关音频视频资源、课堂小作业、小组问答讨论等,学生自行选择课程浏览和学习的时间。同时,改革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以过程性学习成果作为评价标准。学生可以在线上自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线上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鼓励学生在线上线下大胆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回到线下翻转课堂,师生、生生可以充分地交流、答疑解惑,满足大学生对学习音乐的个性化需求。
二、大学音乐美育主要阵地
除线上线下的混合式音乐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创建满足个性发展的各类学生社团,使大学生音乐美育教育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教师指导学生创建“合唱团”“舞蹈团”“笛箫协会”“葫芦丝巴乌协会”“曲艺社”“古典音乐社”“原创音乐社”等,并根据每个学生对音乐美育的个性需求,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师基于学生原有音乐技能程度,指导学生排练独唱、独奏、合唱、重奏及合奏各类曲目。各音乐社团不仅要吸收有一定音乐演奏、演唱基础的学生,还要吸收音乐程度较低或完全零基础的学生,把更多对音乐有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学生吸收进来。学生音乐类社团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社长的组织带领下,由具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指导零起点的学生选择乐器、识谱,介绍乐器、发声入门方面知识,给零起点的学生创设学习乐器的机会和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三、大学音乐美育创新思维平台
创建音乐工作坊,定期举办音乐沙龙,邀请校内外音乐家、学者讲座,使学生多角度地理解音乐。工作坊、讲座等是一种简单易行且有组织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形式,往往不受场地和资金等方面的局限,可以在校内外创设一种高雅而浓郁的艺术氛围。与音乐美育课程不同,音乐工作坊、讲座等可以让学生从中了解音乐前沿动态,了解多元音乐文化,开阔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虽然没有音乐课程的系统性,但让很多音乐修养较浅的学生在聆听过程中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渴望。如开展《聆听国乐之美》《尺八的前世今生》等讲座,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四、大学音乐美育教学成果
在教师的指导下,每学期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通识音乐课教学实践音乐会,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从零起点学习的学生,到有较高音乐才能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全校音乐会上展示。音乐会通常在开学初就开始筹备,教师在课堂上以调查问卷或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音乐基础与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推荐学生进入各类音乐社团或各类音乐实践类课程。教师展示学生音乐社团的日常音乐实践训练成果,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布置不同程度的音乐展演曲目。教师有计划地选择内容健康、有较高艺术性、思想性的优秀音乐作品,引领学生打破以往对高雅艺术的距离感,在艺术歌曲的实践中体会音乐之美,理解优秀音乐作品深刻的精神内涵。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中招募音乐会展演的工作志愿者,让学生亲自感受一场音乐会从筹备、排练、彩排到最后演出的整个过程,理解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践行态度,培养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组建音乐会工作小组,在课上招募音乐会学生导演、剧务、宣传、多媒体制作等志愿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充分发挥各学科专业学生的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策划设计音乐展演形式,设计制作宣传海报、媒体推送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精排曲目与进行舞台训练。最后呈现一台音乐会,即全校音乐通识课教学实践展演,从演奏(唱)者到节目学生导演、主持人、视频制作、剧务等,全部由学生担任。给学生开具艺术实践课外活动学分证明和志愿者工作时长证明。真正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才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
五、结语
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大学音乐美育教育教学模式:从通识课堂教学——学生音乐社团——校园音乐文化——艺术实践展演,使大学音乐美育得以多层次、多维度地实施。参与优秀音乐作品的表演所带来的内化效果,除了体现在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技巧外,还体现在对学生人文、心灵、情感、美育等方面的培育上,以及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个性思维的发展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上。以吉林大学为例,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大学音乐美育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9年来,覆盖校内本科生5万余人,教学成效显著,学生选课人数翻倍,学生网络评价为优秀。学生对于通识音乐课程学习积极性大为改观,在校园的琴房、音乐厅、排练室、寝室、湖边,随处有非音乐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习练。在全校通识课《民族器乐欣赏》教学的基础上,已成功举办七届全校通识音乐教学实践“民族室内丝竹乐”音乐会,展示了通识音乐美育教学改革的教学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科学的大学音乐美育教育体系,以现有课程教学改革带动大学音乐通识课教学改革整体深入开展。注重音乐课程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对艺术、科学、生活产生正确认知。充分把通识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对大学音乐美育教育起到积极推进作用。未来结合MOOC教学模式,进一步设计开发网络通识音乐美育教学线上云平台,完善资源配置,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音乐美育教育需求,搭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混合式大学音乐美育教学新模式。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