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的计算
2020-09-03童广鹏河南省民权县高级中学476800
童广鹏 (河南省民权县高级中学 476800)
纵观滔滔历史长河中的数学发展史,圆周率始终如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之珠,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π是一个驰名数学界的数,众多数学家包括阿基米德、祖冲之、鲁道夫等都对如何计算π值进行过不断的探索.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古典方法已引导数学家们走了很远,但到今天我们仍未到达终点.本文根据高考对数学文化的要求,以π的精确值的计算方法为主线,按照数学家攻坚的时间结合试题作一简要呈现.
1 《算数书》算法
背景分析古代数学名著《算数书》是中国现已发现的最古老的一部算书,全书总共约有200多支竹简(其中完整的有185支,10余根己残破),约七千多字,有60多个小标题,如方田、少广、金价、合分、约分、经分、分乘、相乘、增减分、贾盐、息钱、程未等.当今流行的传本《九章算术》部分问题来自《算数书》,但时间上比《算数书》晚了一个半世纪以上.《算数书》是出土的竹简算书,属于更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但由于当时世界上对圆周率的计算停留在试验获取阶段,《算数书》中涉及到的π值为4,所以π=4完全是测量出来的,误差较大.
2 刘徽算法
问题2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于公元263年在《九章算术注》中提出“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他用割圆术证明了圆面积的精确公式,并给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所谓“割圆术”,即通过圆内接正多边形细割圆,并使正多边形的周长无限接近圆的周长,进而求得较为精确的圆周率(圆周率指圆周长与该圆直径的比率).如果用圆的内接正n边形逼近圆,算得圆周率的近似值记为πn,那么用圆的内接正2n边形逼近圆,算得圆周率的近似值π2n可表示成( ).
背景分析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约225-295年)创造了求圆周率的“割圆术”,将人类对圆周率的计算引向了正确的轨迹.刘徽是第一个把推求圆周率π的近似值的方法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的,他不仅计算出了更为精确的圆周率的值,创立了以几何学求圆周率的方法,而且开创了中国数学史上关于圆周率的理论研究之先河,奠定了中国数学之新纪元.在公元263年前后,他就用此方法得出π≈3.14,后人称之为“徽率”,他指出这是不足近似值.虽然他提出割圆术的时间比阿基米德晚一些,但其方法却有着更美妙之处.割圆术仅用内接正多边形就确定出了圆周率的上、下界,比阿基米德同时用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的方法简捷得多.同时,割圆术中刘徽提供了一种绝妙的精加工方法,借此他将割到192边形的几个粗糙的近似值通过简单的加权平均,竟然获得具有4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π≈3.1416.而这一结果,正如刘徽本人指出的,如果通过割圆计算来得出,需要割到3 072边形.割圆术不断地利用勾股定理来计算正n边形的边长这种精加工方法的效果是奇妙的,也是割圆术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3 何承天算法
4 祖冲之算法
5 蒲丰算法
问题5关于圆周率,数学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很有创意的求法,如著名的蒲丰实验.受其启发,我们也可以通过设计下面的实验来估计π的值:先请120名同学每人都随机写下一个小于1的正实数对(x,y),再统计两数能与1构成钝角三角形三边的数对(x,y)的个数m,最后再根据统计数m估计π的值.假如统计结果是m=34,那么可以估计π的值约为( ).
图1
背景分析计算π的最为稀奇的方法之一,要数法国博物学家蒲丰的投针实验了.1777年的 一天,蒲丰忽发奇想,把许多宾朋邀请到家中,做了一个叫人感到奇怪的试验.他把事先画好一条条等距离的平行线的白纸铺在桌面上,又拿出准备好的质量均匀而长度为平行线距离一半的小针,请客人把小针一根一根的随便地仍在纸上,而蒲丰则在一旁专注地观察并记着数,投完后统一计数,共投 2 212次,其中与任意平行线相交的有704次,蒲丰又做了一个简单的除法,2 212÷704=3.142,然后宣布:“这就是圆周率的近似值!”所有的宾朋都惊呆了,这简直是不可思议!这就是著名的蒲丰投针试验.
6 蒙特卡罗算法
问题6rand( )是计算机软件产生随机数的函数,每调用一次rand( )函数,就产生一个在区间[0,1]内的随机数.我们产生n个样本点P(a,b),其中a=2 rand( )-1,b=2 rand( )-1.在这n个样本点中,满足a2+b2<1的样本点的个数为m,当n足够大时,可估算圆周率π的近似值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