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减少幼儿一日生活消极等待时间
2020-09-02邢清华
邢清华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而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存在消极等待的情况,本文结合案例,从多方合作、重视随机教育、尊重幼儿主体性以及建立常规几个方面提出减少消极等待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一日生活;消极等待;随机教育
案例:某中班在二楼,无单独睡房。午睡后,幼儿搬椅子到教室外等候。走廊地面摆放着玩具车、画有斑马线、设有红绿灯和交警指挥台,四周悬挂交通安全标志。女生找A教师梳头发,其他幼儿有的听B教师讲故事,有的在開玩具车。
教室里有一位保育员和三名幼儿。女孩1和男孩1在叠被子,叠好后他们找保育员说:“奶奶,我们帮你叠好了被子”,保育员没有回应,两名幼儿搬椅子离开教室,这时男孩2已经摆好桌子,将椅子对齐后坐在教室里。
一、利用环境,多方合作随机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1]。本案例中,在等待保育员整理教室时,走廊里的部分幼儿以地面上的图案和提供的小车为材料,自发进行游戏。教师创设的交通环境符合幼儿生活,悬挂的交通安全标志满足中班幼儿对标志的兴趣,也潜移默化引导幼儿用符号进行表征。实际情况中,幼儿自由“行驶”并没有遵守一定的规则,两位教师都坐在椅子上与幼儿进行谈话。
由此可见,一方面,教师没有意识到随机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把握随机教育的时机。通过了解,设置该场地的目的既是保证幼儿在阴雨天有活动场地,又是培养幼儿的社会公共规则意识,而在实践中,教师利用该场地只是“我们出去等阿姨收拾”,忽略了其教育价值。因此,教师需要更正教育理念,重视一日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另一方面,教师间缺少配合,更多注重保育和集体教学。两位教师关注到了大部分幼儿,却忽视了自发进行游戏的幼儿也需要关注与指导。因此,案例中的教师可以相互配合,一位主要负责生活环节,照顾大部分幼儿,另一位则有意识关注个别幼儿,可以进行走动。
教室中的保育员没有回应幼儿,可能是对专业能力的不自信。的确,现实生活中,社会对于幼儿园保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偏见,将生活环节简单化,认为就是简单地打扫卫生、照顾好孩子的吃喝拉撒,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保育员易对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工作中重保轻教,只关注到环境卫生和对幼儿的健康,而忽视了幼儿的心理。这种认知导致保育员很少主动配合教师进行教育方面的活动,更多还停留在保持教室整洁和确保幼儿安全的层面上。其实保育员也是幼儿园教育环节中的一部分,也要适当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
除了教师与保育员,一些需要反复练习的生活技能如系鞋带、扣纽扣等也可以带动家长参与,达成家园合作。这样,幼儿可以随时使用这些技能进行游戏,从而减少消极等待时间。
二、增加弹性时间,尊重幼儿选择
“一日生活流程图”是经常出现在班级中提醒幼儿作息的工具,作息制度是幼儿园安排各年龄段幼儿一日生活的准则,能为教师组织一日生活提供参照,便于幼儿园管理,但幼儿的身心活动节奏取决于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2]过度细化的作息制度容易使得教师为了“赶进度”而忽略幼儿的选择。
在案例中,教师尊重了幼儿的选择,幼儿可以自行选择在教室或走廊进行活动。留在教室里整理被子的幼儿是小值日生,“值日生”的身份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两名幼儿也通过合作整理床铺增强了合作意识、锻炼了动手能力,体验到劳动的辛苦使其更加珍惜劳动成果,从而提高他们换位思考的意思。教师在了解了男孩2的想法“我今天不想出去”后,给了幼儿一些时间与空间进行情绪调节,这种“放手”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在事后用谈话、点评的方式帮助幼儿化解消极情绪。
在有弹性的作息中,让部分幼儿承担一些职责,如“值日生”,其他幼儿则按照自己的身心节奏选择活动,这样也能减少消极等待的时间。
三、运用丰富形式,建立良好常规
尊重幼儿的选择并不意味着要以牺牲一日常规秩序为代价。相反,当规则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时,幼儿就会自然的被指导,无需刻意遵守,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共同探讨规则、安排相对稳定的活动时间来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消极等待。
幼儿对时间的感知往往是与自己进行的活动相联系的,如要吃饭了说明已经到中午了,所以如果活动安排得相对稳定,幼儿就很容易建立一种条件反射,能提前进行计划。案例中的幼儿每天起床都会搬椅子去走廊,这已经成了一种常规,所以,幼儿会提前思考要选择干什么。常规建立前,往往需要一些规则,如在案例中的交通游戏中,教师可以提前与幼儿商讨游戏规则并根据不同情况对其进行修改,制定规则的过程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可以让幼儿学会倾听、理解、采纳、守信等良好品德。
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其他丰富的形式建立常规:
①民间游戏:如跳房子,既节省空间,又能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在原有基础上还能借助道具(如沙包、障碍物)来增加难度,进一步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和四肢的灵活性。[3]
②手指游戏:手指游戏本身就能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它往往是伴随儿歌进行的,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有些儿歌还包含一些常识。在进餐前后进行手指游戏,可以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手指上,避免幼儿园随处乱摸而产生的卫生问题。
③音乐:离园前结合音乐利用身体动作或者打击乐器进行一些游戏能帮助幼儿平复心情,做好离园准备。幼儿可以利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快慢和声音高低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欣赏旋律的特点,也能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身体,发挥创造力,还能在表演中体验快乐,而打击乐器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参与到音乐创作中。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学前教育研究,2002(1).
[2]秦晴,孙民从.幼儿园一日生活过渡环节的优化策略探析[J].儿童发展研究,2017(3).
[3]龚群英.利用民间游戏优化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