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逆向设计的初中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尝试

2020-09-02汪迟

关键词:逆向设计

汪迟

摘   要:“逆向设计”是一种根据学习结果和评估证据规划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是关注学科“大概念”理解的设计。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可围绕学习主题“冒险英雄”,根据课标教材、哲学议题、文学母题、学生认知确定预期学习结果,再以辩论会、独幕剧和故事会作为表现性任务,师生共同制订评价指标明确评估证据,然后以冒险动机、冲突选择、英雄之旅三个议题规划学习体验。

关键词:逆向设计;单元整合教学,冒险英雄

逆向设计是由美国学者威金斯和麦克泰格在1998年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确定预期结果—明确评估证据—规划学习体验。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的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生要理解的“大概念”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了对“大概念”的理解,即必须首先关注学习结果,然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可以说,基于逆向设计的单元整合教学能够有效改善目前语文教学的碎片化、低效问题。本文尝试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为例,探索基于逆向设计的单元整合教学方案。

一、确定预期结果

逆向设计的第一阶段是确定“预期结果”。预期结果强调对“大概念”的持续理解。“大概念”是一种概念性工具,用于强化思维,联结不同的知识片段,使学生具备应用和迁移的能力。[1]77理解通常包含解释、阐明、引用、洞察、深入、自知等六要素,是论证的过程,也是追求意义的过程。正如约翰·杜威所说:“我们在教育中怎样强调概念理解的重要性都不过分……没有概念生成的过程,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的迁移,更不能对新体验产生更好的理解。”[2]

预期结果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即通过联结已知,帮助学生建立学科认知体系,理解学科核心概念,提升学科核心素养;预期结果指向终身学习,即学习过程是让“学习者意识到学习是一个无止境追求理解的过程”[1]161,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学习的核心策略和思维方法。预期结果是对“大概念”不断深入探究的理解过程,“大概念”的理解隨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深入,将伴随学习者的一生。单元整合教学可从课标教材、哲学议题、文学母题、学生认知等角度出发确定需要理解的“大概念”。

(一)课标教材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教材特别是单元教学目标,能够快速识别单元中的人文以及技能“大概念”。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目标中的人文主题是“探险”,探险是无数次冒险的联结过程,而冒险精神又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可初步确定“冒险”就是该单元整合学习的“大概念”。此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单元目标也明确指出了该单元的学习需掌握“浏览”这一阅读策略。因此,可初步确定“浏览”是该单元整合学习“技能”方面的“大概念”。

(二)哲学议题

埃里克森认为“大概念”是永恒的,从哲学议题的角度判断“大概念”具有可操作性。怀特海认为“冒险是指在多种选择中作出选择,并承担后果”[3]5,认为冒险不仅是外在世界的开拓,更是观念的创新,“以往的成就都是以往时代的冒险,只有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才能理解过去的伟大”[3]27。冒险无处不在,变化和创造都是冒险,我们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需要创造和发展,因此人生和文明都离不开冒险,学生需不断深入理解冒险在人生中的价值。

(三)文学母题

文学史贯穿着“冒险英雄”这一母题。希腊神话中的冒险英雄,如普罗米修斯、奥赛罗等,在与外部力量的搏斗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无论战死或凯旋,都体现了人对荣誉和自由的追求。近代,以“冒险—追求”为主题的冒险小说如《鲁滨孙漂流记》《约翰·克利斯朵夫》等作品中主人公的冒险由外部世界转为内心,他们执着地追求奋斗,不论成败输赢,充分体现了人类的冒险进取精神。在我国,纯粹的“冒险”小说较少,但是许多作品渗透着冒险精神。《西游记》就是唐僧师徒四人外部世界冒险和战胜“心魔”的内心冒险的英雄之旅。可以说,理解了“冒险英雄”这一“大概念”,为学生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方法和路径。

(四)学生认知

根据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初中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的青春期阶段。单调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向往轰轰烈烈的“冒险英雄”式经历,当他们面对愿望与现实产生的冲突,如何在冲突中选择是这一阶段学生的重要认知任务。通过浏览“冒险英雄”的叙事作品,理解“冒险英雄”在冲突中的选择,能够帮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正确理解“冒险”的内涵,健康地成长。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基于逆向设计的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整合教学,对“大概念”的理解应包含以下三个内容:

1.理解英雄身上都有冒险精神。冒险不是鲁莽,也不是对生命的蔑视,冒险动机和冒险准备是判断冒险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指标。冒险英雄是跨越种族和时代的,英雄并非完美,他们也并非高高在上,每个人都能成为冒险英雄。

2.理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运用浏览这一阅读策略,不仅能提高阅读速度,而且能够帮助读者初步筛选信息,提取真正有价值的精读内容。

3.理解在冲突中“选择责任”是冒险英雄们之所以为英雄的原因,并且运用冲突策略创作叙事类作品。

二、明确评估证据

基于逆向设计的单元整合教学的第二阶段是明确评估证据,即将预期结果可证化,证明学习者是否真正理解了“大概念”。逆向设计的评估方式主要有四种:表现性评价、问答题、随堂测试和考试、对理解的非正式检查。逆向设计强调评估方式是否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即使是争议较大的标准化测试,如果能够证明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也将被采纳。

表现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冒险英雄”单元整合教学中的主要评价方式。笔者在单元整合教学的起始阶段就告知学生评价方式,并与学生共同确定表现性评价指标。明确预期结果和表现性任务后,笔者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如何才能完成作品(辩论/剧本/传记)?构成好的作品(辩论/剧本/传记)需具备哪些要素?经过讨论,笔者与学生确定了三个表现性任务评价量表(表1、表2、表3)。这三个评价量表将贯穿单元整合学习的全程。

在单元整合学习的最后,学生还需参与纸笔测试形式的终结性评价,通过量化的成绩,了解基础知识和阅读技能的掌握情况。

表现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使得评价贯穿单元整合教学的全程。学生参与评估,使他们更清晰地了解学习目标,也更加积极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主动获取自我反馈信息,从而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调整学习方法,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实时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引导学生实现对“大概念”的理解。

三、规划学习体验和教学

基于逆向设计的单元整合教学的第三阶段才是“规划学习体验和教学”。逆向设计下的学习计划始终保持学生视角,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学习体验”,而非仅是教师的“教授设计”。WHERETO(W——学习方向和原因,H——吸引和保持,E——探索和体验,R——反思和修改,E——评价,T——量身定制,O——有效组织)要素可检验学习体验是否兼顾“有趣”和“有效”这两个核心要点。学习计划需教师精心设计学习体验,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以最贴合“大概念”和学生认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热情。

“学习体验和教学”的设计还需要教师开展“揭示(uncover)”教学,即教学的过程是深入主题和论证的过程。“揭示”教学的关键在于教材的使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需要补充教材内容或根据需要选择教材内容。在统编教材的教学中,教师需根据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将语文要素的学习,即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具体方法、策略乃至范式融入人文主题,帮助学生在逐步深入理解“大概念”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预期结果和评估任务,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学习计划主要包括冒险动机、冲突选择、英雄之旅三个议题。

(一)冒险动机

冒险,即承受风险,不顾危险。无论是主动冒险,还是被迫冒险,冒险都可以展示冒险者的价值。冒险价值的重要判断依据就是冒险动机。冒险动机是多样的,金钱、名誉、自由、爱情、真理等都可以成为冒险动机。从冒险动機的角度理解冒险价值,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冒险者的伟大所在。

【学习任务一】1912年,斯科特一行在南极进行了一次“极限冒险”;2003年,杨利伟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人也开启了太空冒险;未来,小姑娘进入了地心冒险。浏览三篇课文,你认可三人的冒险吗?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学习支架:浏览时重点关注每段首句、小标题、课文提示语和文段间隔。

三个主人公的冒险动机都包含国家荣誉、科学真理和突破自我。斯科特要在南极“插上英国国旗”,“离死亡只有寸步之遥,带着岩石样本”继续科学研究;杨利伟“飞经中国上空,仔细分辨”,“俯瞰首都北京”;小姑娘永生被困地心却依旧“努力工作”,为的不是自己能够获救,而是“留下的资料会有用”。理解了探险者的冒险动机,学生还要理解有价值的冒险基于充分的准备。斯科特有丰富的极地探险经验。杨利伟经历了一系列的极限训练。由杨利伟的训练可知,作为地航员的小姑娘必定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且她乘坐的是“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前五艘飞船都成功地完成了底层航行,安全返回地面”,足见地航飞船的技术已成熟。

【表现性任务一】你支持极限运动员的冒险吗?请选择支持或反对,组建辩论阵营,搜集资料,进行辩论。

拓展资料:(1)红星专题报道《“中国高空极限运动”第一人坠亡:此前曾被好友救过两次》;(2)纪录片《徒手攀岩》;(3)慕课:《如何开展辩论》。

通过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理解、内化了冒险动机,表现性任务就是让学生迁移所学,即通过分析极限运动员在极限运动中冒险的异同,真正理解冒险动机和冒险准备是判断冒险价值的重要依据。冒险不是无畏的莽撞,而是胆大心细,它既需要创造的激情,又需要严谨踏实的准备;冒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靠化整为零的持续前进。有意义的冒险必须有崇高远大的理想,有坚实的责任感;有意义的冒险是对自我的高度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自信,即使在极大的失败概率之下,也会积极寻找机会,及时把握机会,寻找解决途径。

(二)冲突选择

冒险的过程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与人物的意愿形成冲突,面对冲突时的选择就能表现出人物或伟大或平庸的形象特点。邓晓芒教授说过“凡文学以冲突为第一生命”,黑格尔也认为悲剧唯一的主题是精神的斗争,而且斗争汇总的两种精神都引起我们的同情。[4]可以说,冲突下的选择是理解人物形象、感知作品内涵的重要策略。在教学中,笔者以冲突下的选择为抓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冒险英雄的形象。

【学习任务二】茨威格对斯科特冒险的定位是“悲剧”,你认为斯科特是不是悲剧人物?另外两篇课文中的主人公是不是悲剧人物?

学习支架:《普罗米修斯》和《哈姆雷特》都是西方经典悲剧,请你阅读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和《哈姆雷特》的第五幕,说说两则悲剧的主人公分别面临哪些冲突,再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悲剧的要素有哪些。

学习支架帮助学生理解冲突的具体内容和悲剧的内涵。学生发现普罗米修斯面对的冲突集中表现为他与宙斯的冲突。宙斯是远古先民将自然人格化的产物,可以说普罗米修斯的故事集中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冲突。哈姆雷特面对的冲突更为复杂,既有他所代表的具有资本主义思想的人与保守的封建社会之间的冲突,又有他与弑父夺母的克劳狄斯、杀父仇人雷欧提斯之间的人与人的冲突,更有他内心的冲突。由两个悲剧故事,学生总结出冲突主要分为三种:个人外冲突、个人冲突以及内心冲突(如图1)。

此外,学生还发现悲剧不仅是人物的死亡,而且需要人物在冲突中选择承担责任、经受苦难,直至牺牲,并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选择对真善美的坚持。可以说,悲剧精神需要人物在选择中以责任和担当的姿态面对冲突。

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迁移所学,运用“冲突选择”和“悲剧”的要素完成学习任务二。学生很快发现斯科特和小姑娘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斯科特一行为“人类不朽的事业”和国家荣誉赴南极点探险,但在返程途中遇极寒天气,面对与自然的巨大冲突,五人忍受了极大的苦难直至牺牲。值得关注的是,斯科特一行本有生存机会,“我们若不顾生病的同伴,原可以逃出死亡的魔掌”,但是他们却选择为了团队、为了荣誉而牺牲。这种对责任的承担以及在苦难面前的坚忍完美诠释了悲剧英雄的本质。身为“落日六号”地航员的小姑娘为了追求科学之真而走上这场冒险之旅,尽管遇到了永恒的封闭,她依旧在苦难中追求生活的诗意,选择宽慰他人。小姑娘坚持追求真善美,却又在不可抗拒的苦难中平静地迎接死亡,自然是悲剧英雄。

引起争论的是杨利伟,因为他是三篇课文中唯一一个载誉归来的英雄,尽管他不是悲剧人物,但他身上同样体现了悲剧精神。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他忍受了首航中的各种意外和痛苦,并时刻做好了牺牲准备。于他而言,成功归来毋宁说是幸运女神的垂青,不如说是他和整个中国航天团队几十年奋斗的结晶。

【表现性任务二】从三篇课文中任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片段,改写成独幕剧。

拓展资料:(1)独幕剧《枣儿》剧本;(2)慕课:《独幕剧写作知识》。

由《普罗米修斯》和《哈姆雷特》,学生分析出了冲突的种类以及悲剧的要素,这一探究过程让学生内化冲突选择,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将这一策略运用到分析课文中,最后再运用冲突这一核心要素将课文改编为独幕剧,以真实情境中的迁移运用实现对“大概念”的真正理解。

(三)英雄之旅

卡莱尔认为“世界历史是人类所取得的种种成就的历史,实质上也就是世界上英雄的历史”[5]。英雄是实现人类愿望的斗士,即“突破人性弱点所难以承受的阈限,去追求更完整更有活力的生命”[6]。坎贝尔通过考察不同民族和地区不同时期的神话,总结了英雄之旅的范式:启程—启蒙—归来。“英雄之旅”这一议题具有总结性质,理解了英雄们的“冒险动机”和他们在冲突中的选择,运用坎贝尔的“英雄之旅”就能通观英雄从启程到归来乃至从生到死的全程,全面深刻地理解冒险英雄的内涵和价值。

【学习任务三】请你从三篇课文中任选一个英雄,说说他的英雄之旅。

学习支架:坎贝尔将英雄之旅分为三个阶段:启程—启蒙—归来。

启程:英雄由正常世界进入冒险世界,冒险世界既可以是具体的地点,也可以是英雄内心。

启蒙:英雄在冒险世界中经历的各种磨难。

归来:英雄会带着“万能药”归来,“万能药”可以是真理、自由、智慧、爱情等。

运用学习支架,学生能快速整理出三篇课文中主人公们的英雄之旅(表如4)。

值得关注的是,很多人会忽视《带上她的眼睛》中的“我”。“我”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在文中经历了一场内心的英雄之旅。“我”的生活是“灰色”和孤独的。当接受命令带着小姑娘的眼睛欣赏草原时,“我”开启了一场精神上的冒险之旅。草原之旅中,小姑娘对“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每一缕阳光”的感知与“我”对它们的熟视无睹形成鲜明的反差。草原之行结束后,“星星点点的嫩绿”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我”在精神上苏醒过来。当明白了小姑娘将被永困地心后,“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我”会带着诗意和热爱继续生活。

通过单元整合学习,学生理解了英雄之旅既是外部世界的冒险之旅,又是内心的探索之旅,每一个英雄都有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勇敢和坚毅。

【表现性任务三】故事会:写一个你自己或是家族成员的小传,写出你/他/她的英雄之旅。

拓展资料:(1)罗曼·罗兰《名人传》;(2)慕课:《传记写作知识》。

由篇章的群文阅读走向整本书的深度阅读,由理解文本走向理解人生,學生经由理解冒险英雄的旅程,走向探索自己内心、感悟家族成长的冒险之旅。

逆向设计不是一个预设的程序,它是一种以理解为目标的思维方式。基于逆向设计的单元整合教学,是在计划—修订—教学—评估—反思—调整的循环过程中至臻完美的。在逆向设计理念中,教师是以“大概念”和重要的表现性任务为核心的设计师,而学生在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意义建构,并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提升核心素养,成为学会学习的终身学习者。

参考文献:

[1][美]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39.

[3][英]怀特海. 观念的冒险[M].周邦宪.译.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4][美]依迪丝·汉密尔顿. 希腊精神[M].葛海滨.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4:169.

[5][英]卡莱尔.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M].周祖达.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198.

[6][美]约瑟夫·坎贝尔. 千面英雄[M].黄珏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275.

猜你喜欢

逆向设计
理解为先的逆向设计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
为理解而教
微型商用车发动机舱盖的逆向设计
逆向设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气缸盖的三维扫描及逆向设计
基于OBE的逆向设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陶瓷产品的数字化逆向设计分析
核心置换
基于逆向工程的农用电动汽车壳体造型设计
基于多案例的汽车外观逆向设计潜在侵权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