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课堂”中复习课模式的实践
2020-08-31钱亚芳
钱亚芳
【摘 要】 当前课堂教学节奏快、容量大,学生的学习缺少主动性,仅停留在较浅层次,缺少思维含量。为此,我们开展了“学思交融”型复习课的尝试与探索,以此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思课堂;复习课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这就对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开展了“学思交融”型复习课的尝试与探索,以此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结合“学思交融”,展开对提高复习课教学实效的思考
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通过抽取卡片编式、编题的游戏方式来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全程参与,通过设计“问题链”来对《分式》复习课进行整体架构。在复习知识点之余,对数学思想也进行了渗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具体案例如下:
1.对教材的整体思考
“分式”在整个初中数学“数与式”的板块中,既是“有理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式”學习内容的巩固和延伸。新授课中,让学生在自主编式、编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总结相关方法技巧,比如:分式运算要及时化简,包括对分子、分母的“自约分”处理,化繁为简。
2.教学过程
数学活动一:小组合作,抽卡编式——温故
师:从写有a、a-1、a2-1、6的卡片中任选两张,放在分子、分母的位置上,你能组成哪些式子?组内交流,看一共收集到几种结果,并思考如何避免重复和遗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先确定分子或分母可以避免重复遗漏,体会“分类讨论”思想。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升思维能力。学生间相互倾听并点评,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板书活动一结果,同时抛出问题链:
问题1:所得结果中,哪些是分式?何为分式?
问题2:分式和整式有什么区别吗?
问题3:以所写分式为例,谈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问题4:以所写分式为例,谈分式值为0的条件?
问题5:所写的分式是最简分式吗?何为最简分式?
问题6:化简分式的步骤叫什么? 依据又是什么?
问题7:分式的加减运算怎样进行? 依据又是什么?
以上问题看似相互独立,但都围绕刚才的结果展开,也是贯穿整堂复习课的主线和重要线索,为后面的编题过程做好了铺垫。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和“思”离不开教师的“导”。活动一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思”中进一步“学”,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思维得到锤炼。
数学活动二:小组合作、选式编题——知新
试一试:在所得分式中,挑选两个分式写一个减法的算式,并计算结果。
师:同学们所列减法类型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的是同分母分式相减,有的是异分母分式相减。
活动二中,教师要深入各个小组,观察学生的编题过程,请部分同学到台前展示,讲解自己的求解过程和解题时的技巧、注意点。比如:对于算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约分”原则,化繁为简,方便计算。
【设计意图】活动二让学生自主编题,体现了“学思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编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小组互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活动三:例题讲解——笃行
例1:化简求值:·,其中x=2。(教师编式)
变式拓展:把上题中的“x=2”改为“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x的值代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混合运算的处理,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混合运算中涉及的两个问题:①运算顺序;②能否熟练使用运算律简化计算。要求学生在观察计算类型和顺序后能灵活使用运算律简便计算。
例2:已知-=3,求代数式的值。
【设计意图】例2给出了两种解法。解法一从条件入手,变形转化,再利用“整体”思想解决;解法二是逆向思考,从结论入手,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形式转化向条件靠拢,体会数学研究的不同思维顺序,同时渗透“整体”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数学活动四:课堂回顾,总结升华——学思
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学思”环节,帮助学生整体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教师点出分式的学习可以“类比”分数来进行。分数到分式,是一个“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学习了“字母表示数”后,分数就跨越到了分式,给分式中的字母赋值,所得的结果又是一个分数,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复习课是章节学习的重要一环,教师应对本章教材做好相关研究,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整合复习内容,沿着一定的线索科学设计各个教学环节。通过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热情,引发学生思维碰撞,优化学生知识网络,同时在互动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因此,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帮助学生由“学”引“思”,由“思”促“学”,在课堂各个活动环节中穿针引线,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引路人”!
【参考文献】
[1]杜萍.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李晓兰.学思课堂在教学中的有效利用[J].新课程,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