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排便训练结合生物反馈对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影响

2020-08-27彭小芳庞黎明

大医生 2020年3期
关键词:肛管静息生物反馈

彭小芳 李 可 庞黎明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

功能性便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其中以出口梗阻型便秘为主要类型,又被临床上称为功能性便秘障碍或者不协调便秘[1],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肛门及直肠功能障碍所引起,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选择结肠镜、肠钡餐和甲状腺功能检查等方法用于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损害,以便于实施相应治疗;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了探讨排便训练结合生物反馈对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影响,选取50 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4 月至2018 年4 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0 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 例。观察组中男性12 例,女性13 例;年龄26 ~48 岁,平均年龄(50.02±1.45)岁。对照组中男性13 例,女性12 例;年龄27 ~49 岁,平均年龄(50.09±1.48)岁。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本研究经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诊断标准[2];(2)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胃肠道器质性病变;(2)合并严重慢性躯体疾病;(3)存在严重精神性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排便训练治疗:每天清晨起床前进行排便训练10 ~15 min,集中意念,深呼吸后缓慢呼气,吸气同时有意识的收缩肛门,持续5 s,呼气时放松,此动作反复3 次。并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良好的排便反射,平时多摄入丰富膳食纤维食物等,治疗6 周。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治疗,训练前嘱咐患者排空大小便,半卧于治疗床上,塞入直肠电极,电极片贴于髂前上棘。提醒患者放松,强调收缩肛门时大腿及臀部肌肉不能协同用力,调整电流强度0 ~100 mA,频率为25 ~75 Hz,以患者自觉盆底肌肉有跳动感而无疼痛为准。患者面向屏幕反复练习收缩及放松肛门肌肉,从而调整和训练排便动作和过程。30 min/次,5 次/周,治疗6 周。治疗前后必须进行盆底功能(Glazer)评估。

1.3 观察指标

比较2 组出口梗阻型便秘疗效;便秘症状消失的时间、排便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肌电图恢复正常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排便阈值、肛管静息压、直肠感知阈值以及最大耐受量。

显效:便秘等症状体征消失;有效:便秘等症状体征改善50%以上;无效:疾病改善的程度低于50%。有效率 = (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2.0 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总有效率观察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 组出口梗阻型便秘疗效比较[例(%)]

2.2 2 组患者排便阈值、肛管静息压、直肠感知阈值以及最大耐受 量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排便阈值、肛管静息压、直肠感知阈值以及最大耐受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排便阈值、肛管静息压、直肠感知阈值以及最大耐受量变化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2 组患者便秘症状消失的时间、排便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肌电图恢复正常的时间比较

观察组便秘症状消失的时间为(6.11±1.22)d、排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为(7.45±1.27)d、肌电图恢复正常时间为(8.42±1.67)d,显著优于对照组(7.45±1.79)d、(8.21±1.77)d,(9.57±1.77)d,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P <0.05)。

表2 治疗前后排便阈值、肛管静息压、直肠感知阈值以及最大耐受量比较()

表2 治疗前后排便阈值、肛管静息压、直肠感知阈值以及最大耐受量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n 时期 排便阈值(mL) 肛管静息压(mmHg) 直肠感知阈值(mL) 最大耐受量(mL)观察组 25 治疗前 182.13±16.91 86.25±11.28 87.13±2.91 287.25±13.28治疗后 118.56±5.21* 54.19±2.50* 45.56±0.21* 201.19±4.50*对照组 25 治疗前 182.14±16.58 86.26±11.21 87.24±2.78 287.11±13.01治疗后 134.72±10.53 72.21±4.56 65.21±0.67 245.12±4.67

3 讨论

出口梗阻型便秘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尤其是我国,属于便秘高发国家之一,即发病率在10%~15%[3]。典型临床表现在于便次减少、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等,其中以慢性便秘类型最为常见[4],病程可长达6 个月以上,以肛直肠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诱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5]。目前临床上尚未明确发病机制,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盆底肌功能紊乱具有密切相关联系,通过引起耻骨直肠肌及肛门外括约肌紧张,导致大便无法正常排出,且大部分女性是由直肠前突或直肠黏膜脱垂等因素引起[6];以往临床上单纯应用排便训练方法治疗,但是经实践发现疗效不理想,无法根治,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排便训练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取得较为理想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以上方法联合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说明采用排便训练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意义重大,对减轻患者痛苦具有积极作用。

在生物反馈训练前后,肛门可以通过指法扩张,直接刺激肛门括约肌和直肠壁的周围神经,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恢复平滑肌的平滑功能,其可有效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生物反馈训练前后,可定期刺激迷走神经,促进平滑肌收缩,放松患者的肛门括约肌,缓解便秘状态,减少腹胀和便秘。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生物行为疗法。它不仅有效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而且无创、无痛、无副作用等优势,生物反馈治疗通过训练和排便来放松骨盆底肌肉紧张,协调骨盆底肌肉松弛和粪便前移,缓解便 秘[7-8]。

总而言之,排便训练结合生物反馈用于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仅能够缓解临床症状,还能纠正生理功能障碍,对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应用及推广。

猜你喜欢

肛管静息生物反馈
妊娠合并肛管癌1例并文献复习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中秋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不准时睡觉堪比熬夜
老年人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大脑静息态低频振幅*
女性出口梗阻型及混合型功能性便秘患者肛肠动力学特点
竞技体育的生物反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