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人胰母细胞瘤伴肝转移一例并文献复习

2020-08-25蔡宇梦韩序朱娜楼文晖纪元

中华胰腺病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小体母细胞鳞状

蔡宇梦 韩序 朱娜 楼文晖 纪元

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上海 200030;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胰腺外科,上海 200030

【提要】 发生在成人的胰母细胞瘤十分罕见。本文报告1例成人胰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显示胰母细胞瘤无典型的首发症状,影像学表现多为单发的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病理学显著特征为肿瘤可向腺泡细胞、神经内分泌等多种方向分化,均可见鳞状小体结构。胰母细胞瘤需与胰腺腺泡细胞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相鉴别,其长期预后及治疗策略需进一步研究。

胰母细胞瘤(pancreatoblastoma)是一种罕见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占胰腺外分泌肿瘤的0.5%[1]。1957年Becker[2]首次将其描述为婴儿型胰腺癌。1977年Horie等[3]发现其结构类似于胚胎第8周的胰腺,将其命名为胰母细胞瘤。该肿瘤好发于儿童,成人罕见。自Palosaari等[4]于1986年报道第1例成人胰母细胞瘤以来,至今英文文献报道仅44例,现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成人胰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

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6岁,因体检发现胰尾及肝左叶占位就诊。肿瘤标志物检测:AFP 5.2 μg/L(正常值<20 μg/L)、CEA 2.4 μg/L(正常值<5 μg/L),CA19-9 18.1 U/ml(正常值<37 U/ml)。CT示胰腺体尾部片状稍低密度灶,3.2 cm×3.0 cm,边界欠清,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远端胰腺尾部结构萎缩;肝左外叶见类圆形低密度灶,5.1 cm×4.6 cm,增强后可见不均匀强化。MRI检查示胰尾局部结节状异常信号,3.8 cm×3.1 cm,呈T1WI低、T2WI高信号影,DWI稍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轻度强化,远端胰腺尾部结构萎缩;左肝Ⅱ段可见一类圆形异常信号,直径约50 mm,呈T1WI低、T2WI高信号影,DWI稍高信号,境界清楚,部分突出轮廓外,增强后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诊断:胰尾部肿瘤伴肝左外叶转移灶机会大。入院后剖腹探查,术中见胰尾部肿瘤,约2 cm,质地硬,不易推动;左肝触及一结节状肿物,5.0 cm×4.5 cm×4.5 cm,质稍硬。行胰体癌扩大根治术并后腹膜淋巴结清扫加肝段切除术。大体病理见胰尾部一灰白结节,2.7 cm×2.0 cm×1.5 cm,切面灰白,质中,界欠清,周围胰腺组织质稍硬;切除的肝脏大小9.0 cm×6.0 cm×5.5 cm,切面紧邻被膜,距离肝切缘1.1 cm见一结节状肿物,5.0 cm×4.5 cm×4.5 cm,切面灰白色,结节状,质稍硬,界清。镜下见胰腺肿瘤包膜完整,细胞呈多角形,大小一致,胞质稍淡染、核膜清晰,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少见(图1),肿瘤细胞排列成“器官样”结构(图2)、腺泡样结构(图3),并可见散在巢状肿瘤细胞构成的鳞状小体(图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胰腺肿瘤神经内分泌分化区域Syn+、CD56+,Ki-67阳性指数约30%,鳞状小体区域肿瘤细胞核β-catenin+(图5)。肝脏肿瘤与周围肝组织界限清楚,纤维间隔将肿瘤细胞分隔成境界清楚的细胞岛(图6),肿瘤细胞大小一致,胞质稍淡染,可见鳞状小体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肝脏肿瘤部分细胞Syn+、CgA+、CD56+、CK19+(图7),鳞状小体区域肿瘤细胞核β-catenin+、CK7-。病理诊断:(胰腺)胰母细胞瘤;(肝脏)转移性胰母细胞瘤。第二代测序结果显示原发灶与转移灶均有Wnt信号通路关键因子CTNNB1基因(可编码β-catenin蛋白)的突变及11q13染色上MEN1基因缺失,并激发下游YAP1基因突变。术后未行放、化疗。随访12个月,影像学检查未见复发。

图1 肿瘤纤维间隔间丰富的细胞岛(HE染色 ×40) 图2 肿瘤细胞排列成类似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假菊形团样”形态( HE染色 ×400) 图3 肿瘤细胞排列成腺泡样形态(HE染色 ×200) 图4 肿瘤内散在的“鳞状小体”结构(HE染色 ×400) 图5 鳞状小体区域β-catenin核阳性(EnViSion染色染色 ×400) 图6 肝脏转移灶细胞丰富,可见纤维分隔(HE染色 ×200) 图7 腺泡分化区域CK19染色阳性(EnViSion染色 ×200)

2.文献检索:以“pancreatoblastoma”、“pancreatic tumour”、“pancreatic neoplasm”作为检索词在“PubMed”中进行检索,检索到有关文献35篇共44例[4-34]。

二、结果

1.临床表现:文献报道44例加上本例共45例成人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男女比例1.1∶1,年龄18~78岁。主要症状:腹痛20例次、体重减轻14例次、黄疸10例次、腹部包块7例次、腹泻3例次、无明显症状3例次,1例体检发现,7例未具体报道。发病部位:胰头22例、胰尾11例、胰体8例、Vater壶腹1例,3例未报道。肿物长径:2~20 cm。

2.影像学表现:超声主要表现为胰腺内实质性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并可见血流信号;CT主要表现为单发的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晰,呈实性或囊实性;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低至中等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45例中13例(28.9%)就诊时已发现转移灶,其中肝转移10例次,合并肝肺转移者1例次,淋巴结转移5例次。

3.病理组织学改变:肉眼观察肿物均为结节状,最大径2~20 cm。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多角形,大小一致,胞质稍淡染、核膜清晰,核仁明显,被纤维间隔分成边界清楚的上皮细胞岛,呈腺泡样、菊形团样、导管样结构。可见特征性的鳞状小体结构,由大的上皮样细胞岛和梭形细胞构成的漩涡状细胞巢构成,伴有明显的角化,细胞核大,核仁不明显。

4. 治疗及随访:33例行肿瘤根治性切除,其中12例术后行化疗;1例行不完全切除,术后行化疗;2例姑息性放疗+化疗;2例姑息性化疗;7例未知。随访时间1~108个月,17例死亡,生存时间4~51个月;14例无病生存,已生存时间5~108个月;4例远处转移,其中肝转移3例[4,20],肺转移1例[17];10例无随访记录。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7%(21/45)、24%(11/45)、4%(2/45)。

讨论胰母细胞瘤为少见的恶性上皮性肿瘤,为最常见的胰腺儿童肿瘤,偶见于成人,发病无性别差异。其发病症状多不典型,常以腹痛为首发症状。30%~50%的儿童病例可见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EA、AFP)水平升高,而成人胰母细胞瘤的肿瘤标志物水平通常在正常范围内[33]。

成人与儿童胰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区别,主要表现为单发的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晰,呈实性或囊实性;MRI的T1WI呈低至中等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胰母细胞瘤在影像学上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1)胰腺腺泡细胞癌: 多见于中老年,肿瘤一般较大,边界清楚,均匀增强,T1WI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常可见旋涡状、裂隙状的特征性坏死,钙化罕见。(2)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多见于青年女性,肿瘤呈囊实性为主的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增强CT显示实性区多渐进性强化,边界清楚。当发生出血性囊变时难与胰母细胞瘤鉴别,钙化主要分布在病灶周围。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通常为良性,偶见恶性,少发生转移。

明确诊断依赖于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胰母细胞瘤大部分为境界清楚的孤立结节,长径2~20 cm,切面呈灰黄、灰褐色,质软,囊性者少见,且通常伴有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14,25]。 镜下见肿瘤由上皮和间叶两种成分构成,上皮成分细胞丰富,可被纤维间隔分隔成境界清楚的细胞岛。由于肿瘤具有向多种方向分化的特点,需与以下疾病鉴别:(1)胰腺腺泡细胞癌:肿瘤细胞丰富,被纤细的纤维间隔带分隔成结节状,可见坏死,可排列成腺泡和实性两种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脂肪酶等阳性。而胰母细胞瘤分叶状结构更明显,纤维间质中细胞更丰富,且具有特征性的鳞状小体。(2)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一般为单个结节,边界不清,有“器官样”特征,但无胰母细胞瘤特有的鳞状小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神经内分泌瘤Syn、CgA、CD56弥漫强阳性,而胰母细胞瘤仅部分肿瘤细胞呈阳性。(3)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肿瘤通常巨大、圆形、切面实性,出血、坏死囊性变常见,质地通常较软。镜下肿瘤由形态一致的黏附性差的肿瘤细胞构成,肿瘤细胞围绕纤细的血管轴心呈放射状排列成类似“室管膜样”的菊形团,无真正的腺管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imtenin、CD10、β-catenin等均阳性。

胰母细胞瘤具有侵袭性及恶性的生物学行为,可伴有局部浸润、复发及远处转移。肿瘤可侵犯邻近的组织结构如脾脏、结肠、十二指肠、门静脉、胰腺周围软组织及胆总管。肝脏是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根治性切除与患者长期生存有关。肿瘤未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仅5个月,而肿瘤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术后辅以放化疗可将中位生存时间增加至20.5个月[1]。Ohike等[26]报道的1例患者手术切除后随访108个月无肿瘤复发。Salman等[1]报道的1例伴肝转移的胰母细胞瘤患者,术后辅以化疗,随访41个月无肿瘤复发。与儿童相比,成人胰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较差,3年生存率<40%[11,18,23]。肿瘤无法切除、转移和术后复发为预后不良因素。由于目前病例数有限,其长期预后及最佳治疗策略仍有待研究。

迄今为止,胰母细胞瘤的病因和分子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报道称胰母细胞瘤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14]和Beckwith-Weidemann综合征[25]有关,因胰母细胞瘤中会出现Beckwith-Weidemann综合征常见的遗传学改变,包括11p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以及APC/β-catenin通路的体细胞突变。与胰腺导管腺癌不同,未发现胰母细胞瘤存在p53和K-ras基因突变[14,25]。本例肿瘤突变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依次为上游MEN1基因缺失、上游CTNNB1基因突变、下游YAP1基因突变,这一结果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是否下游YAP1基因的突变促使了肿瘤转移尚不清楚。MEN1基因突变在胰母细胞瘤中的意义有待进一步探索。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小体母细胞鳞状
炎性小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及中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NLRP3炎性小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软骨母细胞瘤样骨肉瘤穿刺标本免疫组化H3F3B、IMP3、Clusterin 联合H3F3B 基因突变检测的意义
关于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异常ICD-10编码的建议
端粒酶相关蛋白1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的表达*
异常早幼粒细胞Auer小体发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细胞自噬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这种恶性肿瘤,3岁以下是高发期
长期吸烟容易患肺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