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课文”到“学语文”

2020-08-23徐媛

阅读(教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

徐媛

【摘要】语文课堂如果只是浅层次的知识累积和情感感悟,那样的课堂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丰厚的语文课堂。本文以《祖父的园子》教学为例,从关注语文总体的课程内容、从课内向课外阅读延伸、关注语言文字训练点三个方面,思考如何从“教课文”转化为“学语文”。

【关键词】教课文 学语文 课程内容 延伸阅读 语言文字训练点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当仅仅停留在“教课文”这一层次上,更深层次的应该是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再者,有学者将学生的语文素养概括为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言积累、语文知识、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们更应该从教材中的文本出发,从“教课文”走向“学语文”,落实语文素养中的知识点、能力点,从而回归语文的本真。现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为例,谈谈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一、关注语文总体的课程内容

相较于以往的教材,部编版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将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的体系,使每个年级和各个单元的课程内容目标更加明确。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着眼于“课文内容”,也要关注“课程内容”,即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及语文能力等课程所必须达到的目标内容。我们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于单个文本的具体解读或课文内容的学习,而是应该具有课程意识,在宏观上认识和把握语文教学。以教学《祖父的园子》为例:

师:在《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中,作者萧红为我们讲述了她的童年故事。文章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祖父的园子?

生:这篇课文详细描写了园子中的蜜蜂、榆树、土墙等景物。课文中还回忆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的场景。

师:作者不仅回忆了园子里的一切,还想起了和祖父在一起的时光。在祖父的园子里,童年的“我”跟着祖父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儿?

生:调皮的“我”帮祖父种白菜,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甚至还踢飞了菜种。

生:“我”和祖父都浇水,但“我”却喜欢把水往天上扬,体现了“我”的顽皮。“我”边浇水还边大喊着“下雨啰”,真是开心。

生:“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地玩耍,不仅可以摘黄瓜,还能追蜻蜓……

(指导朗读)

师:即便是“我”帮倒忙,祖父也从来都不生气。在祖父的园子里,“我”的一言一行都透露着自由与快乐。

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来看,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祖父的园子》和其他几篇课文都是围绕“童年”来写的,课文与课文之间是有联系的。其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本文的一大特色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蕴含在园中具体的景与事中,值得我们回味和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从“园子里的景物”和“‘我与祖父的园中生活”两个方面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层次、脉络清晰,并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我的园中生活”这一部分的语句来具体体会作者的情感。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宏观上来认识语文教学,精准把握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研究本单元及本课对知识点及能力训练的要求,关注课文之间、单元之间的联系,从课程的视角选择好每个文本的目标内容进行教学。如果我们仅仅从单篇文本来进行教学,那么留给学生的很有可能就是一个个零散的课文印象,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有可能会走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怪圈。

二、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学习的总体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节选自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其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能力的载体,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品鉴经典、提升审美情趣的兴趣。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最后环节由这篇课文的阅读延伸至《呼兰河传》整本书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师:祖父的爱就像涓涓细流,静静地滋润着“我”,悄悄地在“我”心中流淌!所以即使很多年以后,萧红在作品中这样说——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师:难道这小城里仅仅住着“我”的祖父吗?

生:无论呼兰河有多少人,都已经淡忘了,唯一记得的只有祖父。

师:萧红把对祖父的爱与怀念都融进了作品《呼兰河传》。书中每每提到祖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作者对祖父深深的爱与依恋。她在《呼兰河传》中这样写道:“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同学们,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交流)

生:祖父和园子已深深地嵌入萧红的童年记忆中,成了她童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生:祖父的园子也许是萧红一生所怀念的那个充满爱的世界,也是她一生所追寻的自由世界。

师:学习《祖父的园子》只是一个开端,要想真正了解萧红的人生,课后我们需要继续阅读《呼兰河传》。

《祖父的园子》让学生深深地喜欢上园中那个调皮、自由的孩子,喜欢文中朗朗上口、清新优美的语句,对萧红的人生遭遇和创作之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部编版教材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提倡采用“1+X”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海量阅读”。《祖父的园子》一文既是学生学习名家作品语言文字的典型文本,也可以作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经典导读。从课文出发,挖掘每一文本的独特价值,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从而搭建起阅读课外经典的桥梁。

三、关注语言文字训练点

学习语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学习语言文字。有人说,学习语文不应该像看电影,只知道跟随电影场景感受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以致电影结束后脑海中只留下了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浅表的情感波折。学习语文更应该像看魔术一样边观看边思考,当魔术结束后除了惊叹,还有好奇。人们所关注的不仅是魔术的内容,更关心这个魔术是怎么表演出来的。同样,学习语文,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作者写了什么,还要关注作者是怎么写出这篇文章的。

《祖父的园子》一文运用了很多笔墨来描写园子里的景物,将作者的情感寄托于这些景物之中,特别是下面这段文字写得尤为精彩: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花,就开一个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在教学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不仅“读其文”,还要“得其法”。

师:在园子里,“我”跟着祖父一起栽花、拔草、铲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祖父的园子真是一个充满自由的园子。

师: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除了“我”,园子里还有谁也是自由自在的?

生: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和蝴蝶都是自由自在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是呀,这些事物本没有情感,但在萧红的笔下却显得如此有活力。园子里连同倭瓜、黄瓜、玉米都是快乐、自由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因为在萧红的眼中,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等所有景物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

师:在园子里,正是因为祖父对“我”无限的包容与爱,“我”的身心是自由的,是快乐的,所以“我”看到的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将自己自由、快乐的情感寄托在这些事物之中,并具体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寄情于物”。前文当中也有类似的语句,你们能找出来说一说吗?

生:“蜜蜂……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在“我”的眼中,园中的蜜蜂都是那么可爱。

生:“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童年的“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师:园子中的一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萧红对园子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我们可以仿照这种写法,并像萧红一样用心感受生活中的一切,学习将自己的感受写得真实而又丰富。谁来试一试?

(学生交流)

教学中,先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写园子里的这些事物?”显而易见,《祖父的园子》一文用了很多笔墨来写蝴蝶、鸟儿、倭瓜、黄瓜等事物。基于对这些文字的品读,实际上是为了具体地体现作者内心的自由与快乐——这种写法叫做“寄情于物”。紧接着,再让学生找找类似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这种写法在文本中的运用及妙处,最后点明仿照文中的写法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写得更为具体。在教学中应落实语文要素,重视“言语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关注课文的表达范式,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重组、建构言语材料,将文本语言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此时,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学课文”的阶段,更多的是习得语言文字,走向“学语文”的本真。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实现从“教课文”走向“学语文”的美丽转身。基于语文教学的课堂實践与反思,教师应探寻如何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获得语文素养,指向言语智慧,努力让真正的语文学习发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三牌楼小学)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
走向学科育人
付费买课 还要细思量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化工制图”与AutoCAD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
“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基于制作流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容建设研究
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