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续气管内-咽喉表面麻醉对全身麻醉药物用量的影响

2020-08-13

医师在线 2020年4期
关键词:用药量咽喉气管

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麻醉科 四川成都

据报道,机体部位不同所需要的抑制刺激麻醉深度有所差异,患者在气管内插管的情况下肺泡气抑制刺激的麻醉药物浓度最低应达到大于切皮MAC和喉镜检查MAC的基本条件[1]。由此可见,在行全身麻醉过程中,维持麻醉深度需要保证气管内导管对气管起到持续抑制的刺激作用。研究证实,注药型导管插入气管后立即于气管内、咽喉表面注射麻醉药,可显著降低插管刺激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同时还能使行非气管局部手术的患者减少吸入麻醉药用量,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3]。本研究采用注药型气管导管行持续气管内-咽喉表面麻醉,探究其对全身麻醉药物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02月-2020年02月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60)和实验组(n=60)。本研究经批准,并通过纳入研究患者同意。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22~51岁,平均年龄(36.27±4.32)岁。实验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4~47岁,平均年龄(32.19±4.86)岁。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麻醉方法

入室后,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建立适宜的静脉通路,输注8mL/(kg·h)乳酸钠林格液,连接监护仪,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过程中实时监测患者血压(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等多项生命指标。麻醉诱导期间,以静注的方式依次注射0.04mg/kg咪达唑仑、0.2μg/kg舒芬太尼、0.25mg/kg依托咪酯以及0.1mg/kg维库溴铵,手控呼吸持续3min,采用可视喉镜将声门后经口气管插管完全暴露于视线当中,实验组于声门下(气管内)和声门上(咽喉部)分别注射1%1mL丁卡因、1%0.5mL丁卡因,对照组不采取措施。将气管导管固定,连接麻醉机,机械控制潮气量(VT)6~8mL/kg、氧气流量1.5L/min、呼吸频率(RR)10~12次/min、吸呼比1:1.5、维持PETCO230~35mmHg。实验组1h间隔再注射相同等量药物持续表面麻醉,对照组依旧不采取措施。

行手术过程中,使患者吸入小剂量七氟醚,静脉泵入4~6mg/(kg·h)丙泊酚,间断静注0.1μg/kg舒芬太尼和0.08mg/kg维库溴铵,使患者BIS值维持在40~50之间,保持HR和BP变化幅度不大于30%基础值。术中使用等量6%羟乙基淀粉补充失血量,用乳酸钠林格液代替额外体液和生理需要量进行补充,使尿液维持超过1mL/(kg·h)的量。距离手术完毕前30min停止挥发七氟醚,10min停止供给丙泊酚。

1.3 观察指标

比较组间患者全麻用药量,记录并统计咽喉不适、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呕吐误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全麻总用药量=开放刻度数(Vol%)×相应使用时间(h)的加和。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组间患者全麻用药量比较

实验组七氟醚、舒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等药物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组间患者全麻用药量比较(±s)

表1:组间患者全麻用药量比较(±s)

对照组(n=60) 实验组(n=60)七氟醚用量/(Vol%·h) 2.24±0.52 1.34±0.33舒芬太尼用量/μg 31.86±1.87 16.94±1.05丙泊酚用量/mg 783.25±58.47 434.53±46.30维库溴铵用量/mg 16.22±3.56 8.13±1.18

2.2 组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术后统计,实验组患者发生咽喉不适1例,呕吐误吸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对照组患者发生咽喉不适3例、饮水呛咳1例、声音嘶哑1例、呕吐误吸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麻醉处理时多结合使用肌肉松弛药,麻醉部位深度不足,患者虽有短暂时间无法感知疼痛,但仍存在较大的交感神经反射,增加手术风险,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随之增加。复合麻醉方式作为新型临床麻醉措施,弥补了现代麻醉中的不足,采用更安全、可靠的技术,使用药量减少的同时能够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且能抑制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傅润乔等[4]选取60例患者进行试验,研究表明,实验组于气管导管表面涂抹2.5%利多卡因和2.5%丙胺卡因乳膏,能降低13%异氟醚用量,若联合硬膜外阻滞,则能降低48%异氟醚用量。但表面麻醉作用时间较短,针对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不能发挥持续性作用。本研究同样采用复合麻醉方式行连续气管内-咽喉表面麻醉,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研究结果保持一致。

据相关文献记载,行手术过程中施行拔管和麻醉苏醒步骤,试验组为表面麻醉,能够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起到积极改善作用,同时使患者饮水呛咳、肢体躁动、咽喉不适、呕吐误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加强患者指令配合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手术成功率,增加患者舒适度[5]。本研究拔管和麻醉苏醒步骤中全程覆盖表面麻醉,术后统计,实验组患者发生咽喉不适1例,呕吐误吸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对照组患者发生咽喉不适3例、饮水呛咳1例、声音嘶哑1例、呕吐误吸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前文结果统一性较高。

综上所述,复合麻醉方式在现代外科学术后康复理念的基础上加以先进的技术与科学的用药方法,全程行连续气管-咽喉内表面麻醉,方法简便易行,可有效减少全身麻醉药用量,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加快患者苏醒进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普遍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用药量咽喉气管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类型气管套管的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咽喉不适 试试这杯茶饮
2种植物源农药烟雾对黄脊竹蝗的防治效果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气管狭窄病人导管插管二例
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啶对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药量的影响分析
半夏泻心汤临床案例用药量的聚类分析
我家秘方
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啶对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药量的影响